上一篇中我们谈了企业如何选择质量管理软件,那么当企业决定导入质量管理软件前,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老板在做投资或者上新项目时,通常会分析一下ROI,这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情。当企业导入质量管理软件,投入通常包括:软件费用,二次开发费用,系统对接费用,硬件费用,员工培训,员工停工费用,每年维护费等。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从来就没有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的事,导入质量管理软件也一样。 谈收益之前,先举几个失败的例子,泼泼冷水,在计算收益时,别忘了还有鸡飞蛋打的可能。 系统开始上线时,运行速度还可以,时间一长,就卡顿,结果慢慢就没有人使用了,系统也就变成一个死系统。这个现象非常容易出现在定制开发的系统以及二开的模块中。道理很简单,在一定价格内,现在数据库的容量以及读写速度还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太多的关联分析以及太多数据的轮询会让系统运行速度变得很慢,不负责任的乙方公司,只会根据客户的需求,不告诉客户长期潜在的问题,用抄近道短期行为方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产品能上线就行。而且,外包公司开发人员的流动率很高,并且开发人员的工资和奖金通常与开发进度以及是否能按时交付挂钩。再者,看一看这些外包公司开发人员的平均工资,就知道他们的开发水平怎样。这还没完,还有,高水平的开发人员大概率也不会甘心在外包公司工作。这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全世界都一样。水平不行还短期行为,结果不用我说了吧--自然是失败概率大增。一个国外信息化巨头给中国一个机加工大型国企实施质量模块,梳理时,乙方派了一个没有工厂质量管理经验的人,PPT非常完美,但实际上线,来料检验部门和实验室部门乱作一团,还不如以前用纸质的检验流转单。该公司的来料检验分别在三个不同地点,接收货物的地方负责检验标签,包装和外观,一个地方负责检验尺寸,另外一个地方负责检验材质性能。现在各个地方都不知道其它另外两个地方的情况,最后,还是使用纸质的报告,检查完所有项目后,再由一个负责人统一录入数据,该系统对于一线检验人员体验非常不友好。系统对接问题也不少。还是拿真实的案例说明,很多ERP对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通常只做代码唯一性校验,对于全称和简称则不做唯一性校验,对于财务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财务付款时,一定会仔细核对代码。但是,在生产一线,让操作工人记住供应商代码,就是一个笑话。如果前期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后期的数据会一塌糊涂。有些乙方对于某些甲方国企的命门拿捏的很准,签合同之前,各种公关,各种游说,各种保证,国企甲方爸爸首付款打给乙方后,乙方却不担心前期的承诺。因为,乙方知道国企的项目通常是上面批准的,到时候一定要上线,一定要说项目成功实施,否则甲方的项目负责人甚至包括部分领导的仕途也会受到影响,反倒会出现甲方求着乙方验收的怪现象。看看有些政府部门和国企做的网站和APP,就知道这类项目做的有多烂,烂到超出你的想象。项目烂,但并不代表项目金额低。如果你看到有些乙方的客户案例全都是大国企,你可以呵呵一下。有民企的客户案例才是牛逼的案例,系统不但要好用,价格也要有竞争力,因为能从民企老板的兜里掏出一块钱,你不是需要有点真本事,而是需要有真正的大本事,在产品的构架、灵活度、适用性、可扩展性等方方面面都要做到足够优秀,这就需要产品设计人员有足够的行业经验、需求理解能力与分析归纳总结的技能,开发人员也要足够的牛逼,这样开发出来的系统才能够给这个民企老板带来十倍百倍的收益。…… 说完了风险,我们再说一说收益。信息化不但能够给企业带来可以定量计算的有形收益,同时也可以带来更多的无法精确计算的,隐形的短期和长期的无形收益。 对于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比的计算更是如此,就像孩子上学读书一样,企业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美好的未来,尤其是面对着越来越多与激烈的竞争,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上学也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没准去了不好的学校,或者野鸡大学,本事没学到,钱倒是浪费不少,甚至还学了一些坏毛病。 每家企业都不一样,实施QMS的出发点不一样,收益也不一样,只能把多家的收益汇总在一起,泛泛而谈。 我们可以盘点一下企业信息化的收益。收益分为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 有形收益中又分为开源和节流两个部分。 有形收益开源:• 提高客户满意度,不断增强老客户粘性,增加订单份额。• 让新客户有信心,有助于开发新客户,新市场。• 与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产品性价比更高,占领更多份额。• 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 以前某些难以改进的特性,通过计算机强大分析系统,可以实现低成本改善。 节流:• 降低库存。• 减少临时加班。• 降低退货率,减少紧急空运。• 降低客户投诉成本。• 提高产品合格率。• 节约质量数据录入,统计和分析时间。• 快速锁定关键问题,缩短整改周期,减少损失。• 优化质量管控流程和方法,减少人员并提高效率。 无形收益• 建楼房要打地基,实施QMS也是一样,否则QMS效果会大大折扣,甚至失败。甲方在实施QMS过程中,也是梳理和改进企业标准和流程的契机,一个有着丰富质量经验的乙方实施人,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其它行业和企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而不是仅仅上线一套QMS软件,要充分利用优秀乙方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积累,通常其价值远远超出软件本身的价值。• 实现数据透明,可追溯,实时性,多角度可视化。以前是数据黑盒,老板只好用各种画饼,各种威逼利诱,但效果甚微。有了系统以后,数据变的透明实时,当员工知道老板有办法知道真实情况的时候,甚至不需要这些绕弯子的手段,很多问题就自愈了。这也就是某些企业的质量员工甚至包括管理人员,用明的或暗的方式阻止企业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因为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有的时候不完全一致。• 形成企业质量知识库,人走经验留。• 打破个别人对企业信息和决策的垄断,避免企业管理完全靠某几个“人治”。有些企业没有比较完善的标准,造成产品的接受与否完全依赖于某些个别员工的个人意志。比如来料,供应商进行了公关,有些不合格的来料可能也会被放过;而没有孝敬该员工的供应商,可能会受到各种无理的刁难。同时,对企业来说,该员工也会利用自己独自掌握的这些知识,形成某种程度上的“知识垄断”,成为威胁企业的法宝。• 信息透明和某些算法将减少员工随意编写数据的现象。比如在汽车行业会签无限连带责任。举个例子,生产汽车座位保险丝的供应商,万一产品出现了问题,供应商不但要赔偿保险丝的费用,同时要赔偿因该产品引起座椅的费用,整车的费用,停线的费用。企业亏损,倒闭对该员工影响不大,该员工最多是拍拍屁股走人。• 让员工从低价值重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做更有价值的活动。• 全生命周期质量数据,避免老问题在新产品中反复发生。• 对于原材料采购,质量统计数据也可成为参考数据,使供应商选择更客观和透明,实现更合理的采购总成本。• 可以准确计算出类似产品在特定产线的直通率,产品的成本统计更加真实,实现精准报价。现在大部分公司在报价时,成本计算通常都是采用均摊的方法。无法考虑到因产品、产线、工艺不同而引起成本的不同,无法对客户进行精准报价。亏了赚了都不知道。有的报高了,没拿到订单。有的虽然拿到订单了,但实际上是亏钱的。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板希望上系统的原因之一。• 质量稳定是精益生产和APS实施成功的基石,高生产率的基础。这也就是很多企业一次又一次尝试单件流,但大多失败的原因之一。还有,生产员工和车间为了完成某些KPI,如生产率,合格率等,会有各种私自的小仓库,造成企业质量管理风险很高,不知道何时客户又在产品中发现了不合规的零件。• 质量管控由事后补救向实时预警和事前预防转变。• 提升企业内部沟通效率。• 提高企业对客户的反应速度。• 提高员工自豪感。• 保持竞争优势。• 树立企业良好及专业的形象。 做了一个对比表格,这样或许更清楚一些。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