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偷窃行为毫无疑问是人们所不齿的一种犯罪行为,纵观各个文化当中,偷窃的行为都是会受到人们唾弃的。并且在成年人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这种行为也是会坚决作为“反面教材”而存在的。在中国文化当中,“小偷小摸”被塑造成一种消极并且略带猥琐的行为,在社会生活当中可谓是“人人喊打”。这是因为在人类社会当中,私有制产生之后,人们对于自己诸多物品的所有权看得十分重要,包括之后延伸到肖像权、私密空间等领域,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可冒犯”的意味。这就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渐渐出现了一种隔阂,我们可以称之为私人领域。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恰恰有这样一种心理,就是由好奇心驱使的、对于他人所属物品乃至相关社会关系的觊觎,之后出现反复的、无法自制的偷窃行为,虽屡遭惩罚而难于改正。这种偷窃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也不具有其它明确目的。这就是偷窃癖(kleptomania)。拥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是从童年或少年期就开始发生,每次行窃后心理上都会感到快感与满足。对偷的东西或收藏,或随手舍弃,或偷偷送还原主。这种心理已经被划为精神类疾病的范畴。案例:无法控制的偷窃2022年时,上海一位女性网友在出差两个月回家之后,意外发现住所当中大量服装、现金、首饰等值钱物品都突然消失不见。在多种途径均无法寻找到物品之后,这位网友正打算就此作罢之时,却突然在刷某社交软件时,在一位名为郭某用户的视频当中发现了自己丢失的物品。郭某是该社交软件上小有名气的用户,其为自己打造了一个财富自由、热爱旅游、房产众多的“富婆”人设,这些物品出现在其视频当中,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直到被警方逮捕之后,郭某也仍然拒不承认自己盗窃的事实,一会谎称网友失窃的物品是自己租客留下的,一会又称物品是自己拿来抵押房租的。最终,其承认,这些物品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望,从网友那里偷来的。自己并不是消费不起这些物品,只是当时“控制不住自己”,最终走上绝路。在众多刑事案件当中,类似情况并不少见。很多经济条件不错的人,也会令人意想不到的去偷窃。即便是最终被抓获,这些犯罪嫌疑人也无法清楚的说出自己的作案动机,大多只是称“好奇”云云。偷窃癖心理动因:出人意料在很多人的经历当中,也许都曾经见过未成年人偷窃的情况。有的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和长辈的注意,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拿走属于他们的东西,然后受到关注。这就是大多数具有偷窃癖个体的共有童年经历:不受关注,甚至是无人关心。所以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是以自己认为十分“勇敢”的行为,让自己在单调的生活当中获取刺激和喜悦。这在本质上与诸多怪癖相同,都是个体由于缺乏他人认同,同时没有受到正确引导,而误入歧途的表现。因为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在拿走自己某些东西,又被自己找到并且进行教训的过程中,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对劲,他们会把这样的行为归为“孩子拿着玩的”。但往往不会在此之后对子女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加以关注,甚至会因为这样的事情更加冷落他们。这会导致类似情绪愈发严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越来越极端,从而开始对他人的物品产生强烈的占有欲。切莫忽视对细小行为的关注所以无论是对于已为人父母的成年人而言,还是对于尚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年轻人而言,当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本人做出了自认为“不正常”或者是“越轨”的行为之后,千万不要忽视,也不要隐瞒,要找到最亲近的人,敞开心扉去交流情况、分析动因,并且针对类似现象进行合理的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杜绝罹患心理疾病的概率。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生活比较忙,会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只重视物质层面的情况,忽视精神层面的关注。其实对于未成年的子女来说,父母对他们而言是很重要的。所以不要吝惜你的夸奖,也不要忽视对于细节的关注。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