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这些问题,在使用安卓手机中是不是经常碰到:1,在说了一句“想要吃什么、想要买”什么的话之后,打开一些app,推送的就是刚说过的内容;2,在某一个app搜索过某一东西,好像全世界都知道了一样,其他的app知道,就连网页也知道;3,手机app在后台自动运行,不断地获取一些不相干的权限;4,不给其他权限不给使用手机。诸如此类的问题或许还有其他很多,但这都涉及到我们的隐私问题。以前觉得现在手机怎么这么智能了,我想什么它都知道,现在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手机隐私泄露。这段时间以来,有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手机中的某些app,在强制结束运行之后,一直不再打开,依然还会有推送通知,并且推送的通知都是实时热点新闻货动态;在把软件的所有权限全部关闭之后,依然还在读取手机通讯录,说谁是我通讯录中的人,发布了动态快去关注。这种行为令我非常的惊讶,想用“流氓”两字来形容不为过,这些也都还是一些主流app,要是一些不主流的,那获取权限岂还得了。前段时间,央视台就报道了某款软件疯狂地获取权限访问手机文件和图片,10分钟达到了惊人的2.5万次,并且这些权限跟使用这款软件没有什么关系,属于乱获取隐私。通过对5000款app检查,发现有3400多款app存在隐私安全隐患,检查中发现,一款不需要联网的单机游戏,索要了照片、通话记录、媒体内容、文件等权限,拒绝其中任何一项就不给使用;有的app甚至没有提示索要任何权限,但是在后台已经读取了通讯录,并擅自上传第三方的服务器。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副所长介绍,每款应用申请的权限平均是25项,其中有30%的软件获取的权限跟本身是不相干的。为何这些app总是想尽办法想要获取一些权限呢?从之前金立手机出厂植入木马病毒可以看出,2600万部手机的后台不断被打开,不到一年时间就获利2785万元,这是一个黑色产业链,有着巨大的市场。获取到的一些信息,比如:通讯录、个人喜好等隐私卖给第三方,实现精准营销,获取一定的非法利益。还用就是给一些软件“拉活”,很多app都会说有多少的活跃用户,这其中的水分就不得而知了。而被很多互联网公司鼓吹的大数据,不就是完全监视了我们的隐私吗?说数据推荐的有多精准,就说明对我们隐私监视得越厉害。想方设法地获取我们的位置,来分析活动范围和活动习惯;麦克风监听我们的说话,来实现精准推销;再来个“一键召唤好友”链式启动app,甚至连剪贴板也被监控。于是只要一打开app,就知道我们想要做什么了。在相互唤醒和疯狂访问的情况下,手机的内存和电量怎么能扛得住呢?在这种情况下,各大手机厂商也在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来避免一切,目前做的最好的应该要数小米的MIUI了,上半年发布的MIUI 12就在隐私保护方面发力,得到了很多用户和权威机构的认可,而12月底发布的MIUI 12.5,在隐私保护继续发力,“照明弹、拦截网、隐私面具”三大模块功能,app的所有行为都能清晰地被看到,并阻止相应的行为。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剪贴板,这可是重要隐私的集中地,我们平时复制号码、密码、商品等重要信息,获取剪贴板并不会像其他权限一样会跳出窗口提示,这是在不知不觉中就监控了这些信息,防不胜防,手机剪贴板已经成了隐私泄露的重灾区。
手机隐私保护光靠小米一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小米给出了方向和解决办法,起到了带头作用,参与了百余项行业标准建设,并且“照明弹”等功能将会列入手机入网标准,所有手机出厂都自带行为记录查询功能。经常玩手机的人,可能会用第三方app来阻止app的“流氓”行为,比如黑域、冰箱、绿色守护等,不过这对普通用户来说有太大的学习难度,并且效果也不是特别地好。单靠手机厂商和极个别app来解决只是一个防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源头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持久下去,app不规范就不给上架,各大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严格要求,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地完善。我们平时在使用手机的时候,也要提高隐私安全意识,对于那些乱获取隐私权限的app坚决说NO。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