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普通家庭日常工作、生活、休闲娱乐的必需品,当父母下班回家躺下就打游戏、刷手机,老年人在欢声笑语中刷着小视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之下,让孩子不接触手机是无法避免的。从最初跟着大人刷视频、看大人打游戏,开始索要、上手,逐渐也像成年人一样,从最初的模仿逐渐无节制,最终沉迷失控。手机游戏和短视频,的确能给人带来快乐。游戏中获取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以及短视频带来丰富的感官刺激,促使大脑释放多巴胺和内酚酞等神经递质,从而带来愉悦感。游戏通过不断更新迭代带来更强的挑战性,短视频通过强烈的色彩、动感的音乐、紧张的剧情、夸张的演绎,配合大数据同类推送,使我们不断沉迷其中,陷入循环。在了解孩子沉迷手机的时代环境和基本逻辑后,如何让孩子树立正确使用手机的意识,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引导:1、家庭和学校教育一致绝大部分学校都会要求除节假日外,都不允许孩子使用手机,老师在校内也会进行相应的宣传教育,所以家长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性,引用老师的要求来约束好孩子。当孩子觉得所有人都一样的时候,自然不会再提要求。与此同时,家长之间的态度要一致、统一。2、限制短视频的内容和时长如果是科普、教育类和音乐、舞蹈、绘画的短视频,可以帮助孩子快速了解世界、扩宽知识面,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兴趣,这些视频是可以观看的。但在实际中,如果家长无法进行有效筛选和限制,通过大数据推送的内容,大多是些表演夸张、剧情扭曲、言语亢奋的爽剧,更多的是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碎片化获取信息的方式,会导致孩子难以深入、系统、持久地思考和学习。所以,当家长没有时间去管控的时候,不建议孩子刷视频,包括智能电视上的短视频。3、限制游戏的类型、数量和时长目前,手游已经成为学生圈不可或缺的社交话题。当然,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孩子缓解压力、调节情绪,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认知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与沟通、情感表达。但沉迷手游带来的诸多危害,也成为当下困扰许多家长的难题,以下是我的经验分享。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对使用手机的时段和时长进行限制,建立规则,让孩子逐渐形成自我约束。比如每天限下午14:00-21:00使用,每次使用不超过30分钟,每天总长不超过1-2小时,但前提是做好该做的事,如作业、家务、课外阅读、体育锻炼等,才能使用手机。当限时剩余时间不够完成当前游戏时,引导他们通过商量、请求或是说服家长的方式,可适当延长限时,但逐步增加谈判难度和要求,慢慢的加时要求也会变少;每日时长用完,要增加时长的,就按要求完成家务、体育锻炼、课外阅读等。其次,通过限制游戏类型和数量,避免无穷无尽的游戏诱惑,根据孩子偏好划定一些主流游戏,让孩子自己选择其中的2-3款,并约定一旦选好了就不能随意更改。这样既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持续、专注地投入,同时使其潜移默化地形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然后,在游戏过程中与孩子分享游戏乐趣和见解,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也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当孩子对游戏皮肤、特效等虚拟消费产生渴望,可以向他们讲解游戏的商业逻辑、消费陷阱以及虚荣心的利弊,试图让孩子建立第三者视角,建立自主的认知,从无知到节制从而掌控,为脱离游戏掌控打下基础。最后,让孩子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和游戏的危害,比如影响视力、睡眠、身高、容貌、学业、社交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每个孩子都有在意方面,在每次用完手机获得满足后,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4、使用手机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游戏娱乐,它还有一项最重要却被忽视的工具属性,就是快速获取知识和信息。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字、生词,没见过的植物、动物,想去了解的建筑、国家,以及一些家长都搞不懂的数学题,这时就可以通过手机搜索各类百科,使用APP去帮助孩子快速获取所需的信息。长此以往,能够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逐渐塑造主动探索、学习的习惯,这对孩子的整个人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在这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引导孩子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这也是孩子今后成长中的必修课。5、以身作则,充实孩子课余生活“人是环境的产物”,绝大多数孩子沉迷手机,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孩子放学后,不做饭的家长刷手机,做饭的家长边做边刷,饭前刷饭后刷。所以在孩子眼中,大人们总是那么闲,整天只是刷手机,因为他们上学时间都看不到家长在做什么。那么,最好的做法是,在孩子回家到入睡前,大人放下手机,做做家务、运动,陪在孩子身边看看书,让孩子看到正常、和谐、充满学习氛围的家庭生活。节假日,多带孩子出门走走,去公园散步、去一条林间小路,感受亲近大自然。同时,专注培养孩子的兴趣,比如社交、阅读、美术、音乐、舞蹈、体育锻炼,充实孩子的闲暇生活。如果父母常年在外、忙于生计,孩子沉迷手机,很多手机自带家长模式,可通过时长、内容限制,结合奖惩措施,有效进行管控,但仍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好孩子,定期查看手机应用的使用情况,及时纠正制止。在这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智能手机作为普通人去了解、认识、探索世界的基础性工具,也是信息获取与知识学习、社交与沟通、出行与娱乐、生活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同时,孩子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主力军,迎接他们的将是未知、变化、全新的社会秩序和发展逻辑,也终将面对这复杂世界的挑战和诱惑,我们不能将手机让自己无法自控的恐惧和担忧,直接传递给下一代。而是以“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原则,避免矫枉过正,通过建立规则、奖惩机制、延迟满足、洞察本质、以身作则等方法进行引导,从而逐步培养孩子自律和自我管理的意识,自主形成对生活、学习、游戏时间的合理安排和分配,在可控的框架下合理、自由、正确地使用手机,平衡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生活,让智能设备回归工具属性,最终掌控自己的人生。对于孩子而言,有时适度收放,也是对他们成长的一种历练,家长的职责就是及时引导、纠正。对于成长来说,面对未知需要探索,面对诱惑,总要经历从迷恋、沉溺到觉醒、掌控,最终运用自如的过程,这也是人生的必修技能。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发现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变少了。孩子与家长沟通、诉求的意愿增强了。由此,引导孩子发展其他兴趣爱好的成功率,也明显提升了,亲子关系也紧密了。原创不易,请“关注”我,持续更新中。如果对您有帮助或启发,请点击“点赞”和“收藏”,十分感谢。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