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不能少热爱心态能力传奇(资本市场投资企业家自己的企业)

投资人不能少热爱心态能力传奇(资本市场投资企业家自己的企业)

作者:张一诺 章宇璠谢明夷说,自己没有遗憾。
没有遗憾,这本身就是个传奇。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职业股民,三十多年的投资生涯,谢明夷经历了从投资个股到资产配置、从散户投资到机构投资的转变。
少年养成的自学能力使他受益终生,对事业的热爱令他勇敢前行,丰富的投资经验与良好的心态则是他前行的保障。
对谢明夷而言,每一次决策都带着风险,他的前半生在资本市场的动荡中沉浮,为自己插上了财富的翅膀。
三十多年的历练,使他对资本市场的看法独特、辛辣。
资本市场在他眼中是“反人性”的,这也使得金融企业家们的内在品质变得十分重要。
后半生,他为自己插上时间的翅膀,用摄影和绘画为自己开创了另一个可以自由飞翔的世界。
从一万本金到一个亿,个人因素、时代背景,造就了谢明夷的传奇。
他的脚步,仍未停歇。
01.前半生:积累财富,血脉喷张的火红1954年出生的谢明夷,初中时期的学业便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后来又有了五年上山下乡的经历,回城后进了工厂,一待又是四年。
多年身为底层的知识青年,谢明夷很早就有了强烈的对知识的渴望。
1976年恢复高考,对于他无疑是“强大的催化剂和强心针”。
两年时间,凭着仅有的小学学历和对上学的渴望,谢明夷一边上班一边自学初高中的课程,“所有其他的放下,一切都只给学习让路。
”不分昼夜地秉灯夜读,虽然为后来的神经性头痛埋下了病根,却也是他未来珍贵的财富。
两年时间自学六年课程,让他感觉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这种极强的自学能力贯穿他的一生。
“从此我便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坚定的自信,这对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谢明夷回忆起那段岁月时,仍感慨万千。
1979年,25岁的谢明夷作为全校年龄最大的一个学生考入了大学的工科,学习汽车发动机专业。
在学校的日子是他极为快乐的一段时光。
大学毕业,谢明夷被分配到机械工业部。
在北京的机关工作,心却被改革开放的春风撩动。
处于计划经济管理端的谢明夷对计划经济很了解,但却不了解市场经济。
“我觉得,改革开放,世界都在变化,中国都在变化,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什么?”当时,各部委在深圳特区开始设点。
1988年,充满好奇的谢明夷,借被派往深圳负责机械工业出口的机会,准备对“市场经济”一探究竟。
这一去,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深圳开始有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资本市场,没有交易所和证监会,只有5只股票,凭券交易。
一张纸买来买去就能赚钱?谢明夷觉得非常新鲜。
一个认识的台商便给他解释了股票、股份制的含义,并告诉他,这是个好东西,可以赚几十甚至几百倍的钱。
受到鼓舞的谢明夷在1989年,花了四块多钱买了第一支股票——深圳发展银行。
涨到六块多时,谢明夷就卖出了。
回过头来看当时,中国的早期资本市场与西方资本市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只是用凭证的波动性和流动性做非常随机的交易。
买完后,随便找个人就可以卖掉。
但在当时,看到一张纸都能变成钱,谢明夷非常惊奇。
“当时是真的觉得很好玩,后来喜欢上就一直在这个行业了。
”谢明夷说。
于是谢明夷便成为了中国最早一批职业股民。
初期大陆资本市场是个小众的东西,只有少数人在专门研究。
谢明夷亲眼看着它从5只股票到11只,再到后来慢慢扩大,不断完善自己。
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开业,谢明夷也成为了见证者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份制企业的完善,人们对于股票交易的了解也逐步形成、加深。
中国证券市场从小众圈中逐渐脱颖而出。
回过头来看自己当时辞掉工作进入资本市场的选择,谢明夷觉得是一种必然。
由于事先对此有过熟悉,转型时并没有很大障碍。
同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对这件事的喜爱。
“当一件事既能为你解决生存问题,又是你喜欢的事,从事起来当然是毫不犹豫的。
”谢明夷认为,热爱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热爱会驱使一个人把事情做到极致。
如果仅仅是在外界压力下做,很难持久。
”1992年,北京成立了第一家证券营业部。
带着在深圳四年积累的投资经验,谢明夷回到北京,投入了证券市场。
他又找回了曾经那个两年学完六年高考内容的自己。
“这个行业我下了很大的功夫。
”谢明夷回忆道,当时交易都是在黑板上进行,自己用手绘制K线图。
谢明夷仍清楚记得,每天记住当天的报价、收盘价,晚上画一个走势图在纸上。
出于热爱,他也广泛阅读这方面读书。
由于大陆没有相关书籍,他阅读的都是香港买的书复印过来的。
即使后来离开证券公司自己创业,谢明夷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离不开这个行业。
他说,“有些事情你爱上之后,就很难再回去做原先的工作了。
”2001年,谢明夷成立了北京益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这也是他未来二十年在资本市场驰骋的主战场。
股票上升的红线如同血脉一般,生机勃勃地颤动;又如火焰一般,燃烧着热爱,散播着财富。
对于财富积累的兴奋也如同红色般耀眼,成为了谢明夷前半生的底色。
02.在市场沉浮中调整自己资本市场三十年发展,谢明夷认为是一个不断专业化的过程,并且对投资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国早期证券市场的价值分两块,一个是企业自身为股票增值的价值,另一个是市场价值,会因供求关系产生波动。
资本市场交易也相应分两大块,一种是长期跟踪一个好企业进行分红,分享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利润;另一种则是赚取市场波动的差价。
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以前,一家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中有很大一部分不能流通(即在交易所公开买卖),包括国家股,法人股等,而投资者购买的又是流通股,使得企业价值和股价并不挂钩,很少有人关注企业的状况。
因此,早期的投资者仍是利用市场波动赚钱。
这也是谢明夷当时积累财富和经验的主要方式。
那时,谢明夷就深切感受到了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并存。
钱在手里,放出去可能会翻倍,也有可能全部沉入水底。
他记得在资本市场早期,见到过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要买3000股,对她可能是很大的一笔钱。
当时她填好股票认购单,拿着单子的手递过去又缩回来,最后咬咬牙又递进去,这其中复杂的心理决策只是对投资者心理试炼的小小缩影。
后期,股票“全流通”的改革,使得企业的价值和股东利益一致化,也具备了市场融资的功能。
因此,企业的成长便和市场估价连通起来了,投资者也需要关注对于企业的分析。
同时,和利用市场波动赚钱的高风险高收益不同,由于企业的利润一年才能生成,市场波动的情况也越来越低,这也使得分析的周期越来越长,对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挖掘一个有增长型的企业,亦需要专业人才对其行业、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其中可能会涉及上百个变量。
资本市场上,总有企业突然倒下或突然站起,不确定性很高,对投资者的心态要求很高。
市场波动虽然有历史概率的规律可循,但也要求投资者能在面对重大变化和金钱的诱惑面前有良好的心态。
“投资是要在动态中调整,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相对确定性。
”谢明夷说。
除了专业人士分析,谢明夷认为,也可以根据是生活中的直观感受进行投资。
比如生活中用一个公司的软件时觉得很方便,身边的人也都在用,说明这个企业有市场价值,一旦感受到衰落,就赶快把股票卖掉。
深耕资本市场多年,谢明夷认为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是“惊险”的。
并不是没有失败,相反,失败才是常态。
但需要及时止损,并在成功的机会来临时及时抓住,用大数额的盈利覆盖失败的亏损。
他认为,投资逐渐在中国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常态,而对个人而言,则是“最后一份职业”。
当财产性收入越来越多,财富管理成为常态。
而房产已然成为中国人财富配置的重要部分,当具备房产或国家限制购买时,资产配置会再寻求出口,即基金和股票等。
但投资总是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做的,此时多数人都不再是可以卖劳力的年龄。
正确决策下的投资可以解放人的时间。
因而,这便是谢明夷所谓的“人生最后一份职业”,是未来人人都需要学习的。
谢明夷建议,作为投资人,要在敬畏市场的同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有的人将股市看作赌场,但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谢明夷表示,时代在不断变化,对于投资人的要求也在变化。
自己在资本市场作为“幸存者”能够拥有今天的成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时代给予的不可重复性。
03.后半生:追寻热爱,收获成熟的金黄尽管热爱,但每次决策的危险感与不确定感使得谢明夷逐渐感到疲倦。
“就像在一个无底洞里,永远都有机会和不确定性,永远跳不出来。
”谢明夷感叹道,“逐渐就有些感到体力不支了。
”2006年开始,52岁的谢明夷拿起了相机,发现了投资外的另一个让他无比热爱的事业——摄影和绘画。
“我觉得实现财富自由后,人生应该换一种活法了。
”谢明夷认为,人有两只翅膀——财富的翅膀和时间的翅膀,缺了一个都无法飞翔。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去世界看一看。
看到这个精彩的世界,他每每忍不住拿起相机记录,接着便想看更多风土人情和美景。
十几年来,他游历数十国,摄影作品也获得业界广泛认可,使他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欧洲艺术影像协会终身理事。
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清真寺到西班牙马德里的斗牛场,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再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照相机是他的“第三只眼”,帮他捕捉这个世界的心灵掠影。
在谢明夷出版的个人摄影集《视觉旅途》中,他写道:“我人生的旅途已过大半,事业的旅途高潮已过,而视觉的旅途正像朝阳一样冉冉升起。
近10年来我游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踏遍了世界几十个国家,我深深感悟到生命不仅有长度,也有宽度,拿起相机走出去,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同时,他也执笔绘画,创造性地用油画的形式描绘自己的摄影作品,并将此种艺术命名为“影像油画”。
如同麦田收获季节一般,那稻穗的金黄里藏着一生的智慧与经历,成为了他后半生的底色。
从金融、投资到摄影、绘画,谢明夷认为,当年苦读的岁月中养成的自学能力,是他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
这种学习能力也是他最想传承给孩子的。
“当你有了学习能力,对未来所有都不会惧怕,都有自信。
”谢明夷感慨道,人生中不可避免会经历很多新的东西,学习能力对于适应陌生环境、走出自己的道路非常重要。
04.企业家是珍贵的稀缺资源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涌现了很多企业家。
谢明夷回忆道,当时赚钱的机会很多,比如做个小生意,开个小工厂等,他身边也有很多从事各行各业的朋友。
三十年风霜雨雪,身边的企业家们有人如日中天,有人悲惨落幕。
谢明夷也反复思考,什么样算是创业成功和失败,又是什么因素使人成功?他认为,企业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一种稀缺的宝贵资源,甚至接近于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等,属于社会的灵魂。
但这也意味着,真正的企业家不单单要依靠后天的理论、实践培养,其本人的天赋特性也很重要。
谢明夷表示,他接触过无数企业家,有的成功者并没有学富五车,有的失败者却机敏博学,这背后是天赋禀性的差异。
作为企业家,需要在很多不确定中做出决策,并且能够承担决策的后果。
这对于企业家自身的判断力、承受力与凝聚力有很高的要求。
而这些内在的品质不同于在书本上能学到的理论,如资源分配、激励机制、协调处理内外关系等。
因为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可以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
在谢明夷眼里,企业家应当如同一头耕牛,有着埋头深耕到底的韧性,才不会被困难轻易击倒。
“企业家不是课堂可以培养出来的。
”谢明夷感叹道,“扼杀一个企业家很容易,培养一个很难。
”以投资行业为例,每一个决策带来的巨大风险都是对企业家心理素质的挑战。
尤其对于资本市场的管理者,其判断的对错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两三年来验证,对于决策者的胆量和心理素质几乎是“反人性”的。
“人性是恐惧和贪婪的,资本市场是反人性。
”谢明夷深深感受到资本市场对企业家心理素质的挑战。
对他而言,从个人投资者到创办自己的公司,他的心态也经历了淬火般的历练。
一开始总是会惧怕损失,但多年摸爬滚打使他在决策时具备了一颗平常心,帮助他静下心来分析、判断市场的走向,衡量选择的利弊。
但当引领团队时,压力和负担更大了。
肩膀上不再是个人,而是很多人和他们的家庭。
尤其是做私募时,别人的信任使他感受到了更多压力。
“后来我已经不愿意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了。
”谢明夷表示,“把投资当成一种配置,有了输赢无关重要的态度后,心态自然就好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