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颍州府佐贰分防地区共有六处,分别为颍州府捕盗同知驻阜阳县艾亭集、颍州府通判驻霍邱县叶家集、阜阳县县丞驻方家集、霍邱县开顺集以及太和县洪山镇驻典史、亳州州同驻丁固寺集。嘉庆八年,以池州府同知改为颍州府捕盗同知,驻驿虎(口)桥。道光三年,陶云汀与孙玉庭奏请,同年便移颍州府驿口桥捕盗同知驻艾亭集。据《皖志便览》卷三《颍州府序》“郡守同知驻驿口,通判驻叶家集”,则霍邱县叶家集驻有颍州府通判,县级佐贰分防。清代颍州府佐贰分防与巡检司的设置雍正八年,从调任安徽巡抚魏廷珍之请,移江南颍州州同驻阜阳县方家集地方,雍正十三年,颍州升为府,增阜阳县为附郭县,阜阳县县丞因颍州州同之旧,驻方家集。霍邱县之开顺集驻有典史一名,移驻时间应在清末,太和县之洪山镇亦驻有典史,具体移驻时间不详,但据乾隆《颍州府志》载“典史署旧在堂东,今改主簿署为典史署,则此时典史尚在县城,移驻时间应在此之后。同治九年五月,因新设涡阳县,原设巡检的义门集划属涡阳境域。亳州东南区域需要另外分驻佐贰进行控制,于是把亳州州同移驻于丁固寺集,不过仍隶属于亳州。清代对明代于颍州设置的巡检司进行裁改。雍正时颍州府共有三巡检司,分别是阜阳县沈邱镇、霍邱县开顺集、太和县洪山镇。乾隆十九年,“吏部等部议覆、前任两江总督鄂容安等疏称……并建衙署等语,亦如所请行,从之。”则此时于亳州义门集增设一巡检司。嘉庆十二年裁徽州府歙县王干巡检改设于霍邱县三河尖。同治九年,从署巡抚英翰请,将亳州义门集巡检改属新设的涡阳县管辖。光绪八年,安徽巡抚裕禄查皖豫交界地方情形,奏将原驻叶家集之开顺集巡检改驻距叶家集七十里之洪家集。于是清末颍州府共有五处驻有巡检司,分别为阜阳县沈邱镇,霍邱县洪家集、三河尖,涡阳县义门集,太和县洪山镇。营汛编制与职能清朝前中期正规军队分为八旗兵和绿营兵。八旗兵为旗人军队,主要驻扎在京畿、东北、内地重点城市等地区。由于满族本身的八旗兵数量较少,统治广袤的汉地远为不够,因此不得不建立汉人军队,汉兵与八旗兵不同,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因此称为绿营兵。地方上绿营的设置“按道里之远近,计水陆之冲缓,因地设官,因官设兵”。提督为一省绿营最高武官,总兵为省内总镇一方大员,副将协防重要地区,副将以下依次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列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正五品,他们均为营的长官,或隶属标营,或独自分防,其中个别参将、游击的直属营还兼辖若干营,形成较为复杂的统属关系。守备以下则为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额外外委等,分置从六品至从九品不等,其作为绿营最基层的官员,或分领哨司,或守汛塘,驻扎在县及县以下地区的即为汛兵。清代绿营营汛除了镇压民变与反叛外,还承担着察奸、缉私缉捕、解送钱粮、承催等任务,可见营汛驻兵具有镇戍和差役两部分功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清朝的财政状况有关,清朝初年由于战事频繁军费开支浩大,为应对紧张的财政情况,清朝大量裁撤负责治安、解送任务的衙门差役,于是这部分任务就不得不由营汛驻兵来承担。也有人对这种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将营镇驻兵用于捕盗等事务会影响到士兵的操练,应该精简士卒,淘汰冗兵,将捕盗等事务还归于衙门差役,士兵专事操练。但由于清朝入关以较少的满人统治较多的汉人,因此不得不在各地屯驻大量兵力以备不测,裁兵会影响到各镇营的弹压能力,因此清廷并没有同意林起龙的奏议,营汛驻兵仍兼有捕盗巡查等各种差役。 颍州府营汛空间分布清初沿袭明制,亳州设武平卫,有守备一员、左右前后中五所千总五员。康熙十八年裁撤卫所,以武平卫归亳州,设立亳州营。雍正七年添设把总一员,驻本营,外委把总一员,分防颍州六十里铺,千总一员,分防白龙王庙汛。雍正八年,改守备为都司,添设千总一员,驻本营,左哨把总一员,分防太和汛,右哨把总一员分防颍州汛。此时颍州府只有亳州一营,各县及县下各汛隶属于亳州营管辖。乾隆二年改寿春营为寿春镇,亳州营隶属于寿春镇。嘉庆十二年增设颍州专营,于是颍州府各汛由亳州营、颍州营分辖,少数仍隶属于寿春镇管辖。乾隆年间亳州营下各分汛驻防地点如下:经制左哨把总一员分防太和县汛,汛下派防旧县集墩汛守兵二名;经制右哨把总一员分防颍州汛,汛下派防七里铺墩汛守兵二名;外委千总一员分防白龙王庙汛;外委把总四员,驻本营一员,分防太和县淝河口汛、阜阳县七里铺汛、阜阳县六十里铺汛各一员;分防雉河集汛百总一名;分防翟村寺汛无千总或百总,只有马战兵、步战兵各一名,守兵八名;分防安家溜汛守兵四名、减种店汛守兵四名、卢家集墩汛守兵七名。颍州府各县及县下各汛除隶属于亳州营外,其他一般隶属于寿春镇。如霍邱县城经制千总一员,霍邱县叶家集外委千总一员;颍上县城经制把总一员,颍上县八里垛外委把总一员。以上寿春镇中营。蒙城县城经制把总一员,蒙城县西洋汛外委把总一员,以上属寿春镇左营即宿州营。嘉庆时又添设额外外委二员,一驻霍邱县三刘集,一驻颍上县江口集,也属寿春镇。顺治十五年裁撤颍川卫归颍州,雍正二年升颍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又升颍州直隶州为府。嘉庆八年添设驿口桥汛隶属于亳州营。嘉庆十二年颍州设专营,隶属于寿春镇,裁池州营游击移驻,又裁六安营芳草畈千总移驻阜阳县城。颍州营设把总四名,一驻本营,三分防阜阳县、蒙城县、阜阳县驿口桥(嘉庆十二年改归本营),外委千总、把总各一员分防阜阳县六十里铺、蒙城县西洋(阳)集二汛。汛之驻兵除千总,百总外,一般分为马战兵、步战兵、守兵三类,有的汛三类俱全,如白龙王庙汛除千总一员外,另有马战兵二人,步战兵一人,守兵十二人。有的汛则只有守兵,如安家溜、减种店只有四名守兵。佐贰分防、巡检司与营汛驻兵的时空分布特征佐贰官的分防职能并不是原本就有的,从名字便可以看出,佐贰官是用来辅佐正印官的,然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当佐贰官与正印官发生分歧时上司一般会维护正印官,且正印官掌握着佐贰官的人事考评。佐贰官根本难与正印官抗衡,因而也很难起到辅佐赞政的职能,更重要的是清代实行正印官独任制度,这就使得佐贰官更加沦为闲曹与冗官,于是在顺治、康熙年间便曾经大规模地裁撤府州县佐贰。让佐贰官重新焕发生机的是其逐渐发展出了分防的职能,由于清代一些州县地域比较辽阔,州县正印官难以控驭,“县令藐然七尺耳……县令不能独治一县,任之令以下各官”。又出于财政方面的考虑,将几为冗官的佐贰派驻地方显然比增设新的官员更加合适,于是清代佐贰官的分防渐成主流。分防的佐贰还可以分为职能型与地域型,职能型如专管河防与劝农之官,地域型则主要是协助正印官管理要害之区,从以上对颍州府佐贰分布的讨论,可以看出颍州府基本全为地域型分防佐贰。巡检司也属于佐贰官,与其他佐贰官不同的是巡检司本就应分防地方。巡检司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设在州县下,负责治安监控;第二类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负责镇抚与羁縻;第三类设在沿海,负责沿海地区与岛屿管辖,颍州府巡检司则全为第一类。在空间分布上,颍州府佐贰、巡检司与营汛驻兵基本全都分布在这三种地区,一是河流旁边,如三河尖巡检、义门集巡检等,二是府州县边界,如艾亭集颍州府同知、叶家集府通判、沈邱镇巡检等,三是远离府州县城的其他地区,如洪家集巡检、洪山镇典史与巡检等。其实不仅佐贰与巡检分布在河流旁边,颍州府内各营汛驻地甚至府州县城也大多分布于河流旁,这是由于此类地区的区位优势决定的。河流旁为水陆交通之地,商业发达,有发展成县城的可能,即使还未发展为县城,也常常分布有较大的市集,如霍邱县之三河尖,在此地设置佐贰、巡检显然是由于此地人口众多、事务繁杂。其余两种分布情况也主要是由佐贰、巡检的分防职能决定的,其职能是协助府州县正印官控驭地方,因此其驻地显然不能与府州县城距离过近。如道光三年,陶云汀与孙玉庭奏请将颍州府同知驿口桥改驻艾亭集便是因驿口桥系阜阳腹地,距城只九十里,尚易照料之故。而府州县的边界正是五方杂处之地,盗贼常出没于此,使佐贰、巡检的分防成为必要。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