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黄婷 冯子雍 走进睢县粮安民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左手边是一片麦田试验地,右手边种了一片韭菜,一阵风吹过,绿油油的叶子铺散在大地上,泛着绸缎的光泽但有一块地远远看着却光秃秃的,连根草也没有“那可不是空地,咱走过去就能看到种了5亩的芦笋,一共18个品种呢”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刘伟博士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这块地,是服务团联合示范园共建的芦笋种质资源圃如他所说,走近之后,黄土地上别有洞天每间隔约1.8米,就垄起了约半米宽、20厘米高的土堆,一颗颗芦笋从地里钻出来,高矮不一,青紫相间,生机勃勃提起芦笋,刘伟的语气特别自豪:“它是我一手带到睢县的”睢县是农业大县,2014年以前,主要种植物是传统的小麦、玉米等,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相对薄弱当时在读博士的刘伟已经决定改变这一现状,他调研发现,芦笋是个好东西,种一次,可以持续六到十年不换茬,年年都能发新芽,而且三年之后进入丰产期,每亩产量能达到3000斤以上,地头价每斤6-10元不等,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于是,他从山东曹县引进高经济价值芦笋产业在睢县种植所有新事物落地都不会容易,芦笋也一样,农户都担心收成、销路问题,没人愿意冒着浪费一季土地的风险去试验刘伟明白,只有真金白银才有说服力,他自掏腰包买了种子,让他老爸在自家地里种了5亩,收成之后的第二年,在当地政府的推广下,全县就种了5000多亩“开始喊大家种的时候确实没多少人愿意,但是看到种芦笋真能赚钱,而且政府发种苗,自然种的人就多了”睢县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孙继冰告诉记者,现在,睢县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芦笋种植基地,种植面积上万亩,采收后最终会出口到荷兰、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睢县粮安民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看到的试验田里,正试种着华淼F1、翡翠明珠、金冠、锐力、格兰德、格雷斯等18个国内外优良品种,刘伟介绍,这些品种间色泽、高度、直径、产量、抗病性以及抗逆性各有差异以抗逆性举例,有的抗涝抗旱,有的耐高温,有的耐低温,今年是他在此试种的第二年,等到试出来哪些品种更适合睢县的土地和气候,就会面向全县推广,“等今年下半年,旁边的韭菜收割之后,会空出来5亩地给我们继续引进芦笋,到时候我会再引进十个品种试验种植”刘伟说记者看到,有的芦笋已经长出地面三十厘米,有的才几厘米,生长进度不一,该如何收割?“这种长到二十多厘米的芦笋就可以剪掉了,等到明天,旁边这几厘米高的也该长到二十多厘米了,它长的快得很,天天都能收”周堂镇后曹村的张阿姨是芦笋收割的熟手,她当场解答了记者的疑问,芦笋每年有150天的收获期,在集中采收期每天都能收几十斤收割之后,芦笋长短不一,一般出售时按照等级都会统一切割成二十厘米左右长度,现在没有相应的机械化设备,家家户户都是手动切割,刘伟一直觉得这种方式效率太低,“而且工人就算戴着手套,一天切个几百下,手都会磨出来血泡”所以,刘伟带队研发芦笋切根装置,以第一发明人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正在接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质审查“装置包括下料机构、转运机构、切断机构以及安装座,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对芦笋根部进行切除时效率较慢的问题”刘伟告诉记者,未来取得发明专利后,会以实施许可形式转让给相关企业,委托企业进行量产,面向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基地或者一些农业协会进行推广“到时候,可以大幅提高芦笋切根效率,还能把人工费用节省下来,提高经济收入,争取让芦笋成为更多睢县人的致富‘大菜’
”刘伟说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高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