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近两年,各地律协、各大律所,都在声势浩大地举办法律服务产品大赛业内这么多人在讨论法律服务产品、举办了这么多的法律服务产品大赛,为啥站在金字塔顶端,做着高端法律服务的红圈所不怎么提法律服务产品呢?大家觉得奇怪吗?红圈所为啥不标榜自己的法律服务产品做得有多好,也不给自己贴法律服务产品的标签?因为做产品的方法和行动,已经深入到红圈所的骨髓了,成为了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习以为常,所以,就不用再额外的「标榜」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跟大家详细且系统地聊聊为什么现阶段,我们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讨论的、做到的、看到的法律服务产品化,就是介绍律师的法律服务是什么的产品手册或者是一个法律服务产品大赛上的PPT,这是浅层面的法律服务产品化整理出服务清单,服务流程,做成产品手册,只是法律服务产品化在市场端的一个常见的载体而已在市场获客端,这个浅层的认知和做法,只触及了「是什么」的表层问题,而没有触碰客户「为什么」应该买这项服务的深层动因在作业交付端,这也没有回应法律服务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法律服务如何跳出传统手工作坊式的交付做法,做到车间流水线般,有自己的流程作业标准?这是作业端,做法律服务产品化的深意那么红圈所的日常工作中,市场端和作业端是如何开展工作的?01红圈所的市场获客端重心:知识引流红圈所服务的客户更多是大B机构客户,这类大B机构客户内部都有非常专业的法务群体,法务虽然不是决策者,但是推动企业老总做购买决策的核心人物,KP,key person所以,红圈所的律师,和法务群体打交道很多对于浅层的,律师的法律服务「是什么」的认知,是不用红圈所再去多费口舌解释的,这群法务客户都知道即便对于新兴的服务需求,专业人士之间稍微聊一聊,也就清晰了举个数据合规业务需求场景下的例子,这是我在上市游戏公司做法务的同学和我说的真实场景21年《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后,她的公司想请外部律师做整个公司层面的《个保法》合规,而不是针对公司旗下的某个APP做后者,是他们公司内部法务团队就可以搞定的,简单一些,但是在整个公司层面做《个保法》合规,从制度设计到流程搭建,这一套还是挺复杂的,而且,有第三方提供专业支持和合规意见做背书,更符合上市公司的合规审计需求于是,她就开始找外部律师,基本上找的都是红圈所,在数据合规领域率先做出名声的顶尖的那几家我问她:你怎么判断这个所做出了名声,你会想要和他们聊聊呢?她说,无外乎看微信公众号文章、收报告手册邮件、线下参加会议活动,再加上同行的推荐,就可以锁定要询价问方案的几个律所团队了所以,对红圈所而言,做市场的重要前提,是要让法务这个群体的专业人士,通过这四种渠道,愿意和他们聊一聊,和客户解释他们的法律服务「是什么」,是个细枝末节的后置问题如果大家有关注红圈所这个群体的微信公众号,可以看到,他们的更新是非常频繁的,而且,里面的内容,也足够干货,当然,专业性也有点强,毕竟,直接受众是法务居多,大家都是法律人,是可以在专业上聊出深度的不过,插播一下,其实,可读性,还是可以做得更好的可能是我们法律人太习惯严谨文书的表达了,但专业性和可读性并不冲突,如果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上做到兼得,会更加好通过邮件或者线下邮寄的方式,给目标客户发《白皮书》《大数据报告》《年度观察》《大事件回顾》这类手册,这也是红圈所一直在做的事红圈所编制的这类手册,向来是法务群体会着重研读的重点材料(注:汉坤是精品所、金圈所,不是红圈所,但是,汉坤和红圈所的目标客群是重叠度高,所以就拿他们举例啦当然,也更是因为他们这个数据报告系列做的太好了,每年都出,大家去网上可以搜到历年的报告全文~)这就是我一直给大家说的,普法公益知识类的产品手册,为了引流,让客户知道我们,解决「why」层面上的问题,即,客户为什么要花时间来了解我们的服务?再继续说线下会议活动如果大家朋友圈里有红圈所的律师,估计经常被他们发的各种会议活动刷屏,而且,频率也一般高于其他的律所在线下活动上发言、讲课,是红圈所合伙人律师的日常最后,重点说说同行推荐「红圈」这两个词,是2014年外媒在一篇文章中用到的,不是客户给评出来的,客户这个群体,是不会直接来给律所来画个啥圈的如果不是同行的持续认可,「红圈」是不可能在圈内传开,发光发热这么久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红圈所的很多律师,非常乐意去做同行影响力的事比如,出版专业书籍,参加专业研讨会,用硬核的专业,得到同行的尊重这是红圈所在市场端的法律服务产品化,多写多讲,让自己的专业被持续看见,获得同行的认可、客户的认可02红圈所的作业交付端重心:知识管理在作业交付端,红圈所的法律服务产品化,那也是深入到骨髓里的习惯了这一端口的法律服务产品化,是要打造出法律服务的作业标准,深度基于知识管理这是一件法律人都知道很重要,都会做,但是基本上99%都做不好的一件事因为知识管理是个不直接产生市场效益的事,没办法和获客市场行为直接挂钩大家平时做市场,办案子,已经够忙了,还去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看不到效益的知识管理,那是太没劲了但是,红圈所用近多年积淀打下的市场江山,让他们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去投入做这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幕后工作红圈所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专业IT团队,有自己搭建的知识管理系统,有不做案子专门做知识管理的合伙人来搭建体系,制定制度,落实执行我在刚毕业的时候,去了一家类红圈的精品所,律所即便只有不到100个律师,北京和上海2个办公室,但是从创所的时候,就有自己的专职IT负责人,搭建了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我呢,就在知识管理上碰红线了律所有个制度要求,每个月都必须上报自己在做业务过程中,可以入知识管理库的文件但当时的我,刚入行,觉得自己写的文件都是垃圾 ,肯定不满足入库的需求,也就没有回复这封邮件而后,被带我的合伙人,严厉地说了一顿他说,即便你觉得自己没有,也要回复,没有两个字,并说明理由是的,制度很严苛,落实,也很严苛至此,我对这个知识管理系统和制度,充满了敬畏,小心翼翼地读了这里的管理规则和系统使用规则,而后,又被权限体系吓坏了因为,我的登录操作,所有在权限这根绳上的合伙人都会收到提醒,而后,知识管理库的文件,是不能随便下载的,需要合伙人的再次单独授权我登录进去,只能浏览这让我想起来了被重兵把守的「传世秘方」,哈哈哈~律师的工作流程,文书模板,经验指引,按照这样一套系统给运作下来,确实,称得上「传世秘方」了所以,说到这,大家是不是理解了,为啥红圈所都不谈法律服务产品?不管是市场端,还是作业端,法律服务产品化是他们深入到骨髓的日常行为,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不用再额外标榜了 ~03为什么红圈所都不愿意提「产品」以标准化著称的产品交付,天然让人联想到更低的客单价,这并不符合红圈所的高端服务定位而且,平台的高光,让复杂的法律奥赛问题集中地涌向了红圈所,红圈所承接的这部分法律服务,能够被产品化的程度确实更低,定制化的程度偏高虽然,红圈所不对外标榜产品,但他们非常乐意多谈谈「标准」确实,「树立标准」,比「打造产品」,来得更加高大上红圈所可以有一定的底气说,我们填补了行业的XX空白,树立了行业的XX标准但高端的,金字塔顶端的法律服务需求,只有可能连1%都不到的一小撮,绝大部分的我们,处理的是日常高频的法律服务需求,很难有这个底气说,我们在树立这个行业做XX服务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们在实践法律服务产品化但究其本质而言,标准和产品,是一样的底层逻辑,殊途同归,法律服务产品化的本质,就是「标准化」即便红圈所不怎么提,因为广大的群众基础,法律服务产品的概念备受追捧的趋势,也不会减弱综上,说到底,产品是一定要做的,但是在措辞上,是有品牌定位的考量的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