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恶花招骗术沦为社交老人(诈骗老人老年人养老社交)「诈骗 老年人」

直到转了钱,理财老师失联,还有老人认为自己是投资失败。
视频软件上的养生大师,神秘又权威,老人把保健品当药吃,钱没了身体也垮了。
“干儿子”“干女儿”嘘寒问暖,不是关爱老人,而是关心兜里还有多少钱。
在巨大的养老需求面前,骗子们盯上了老年人的口袋,而因为认知能力下降以及信息差等原因,很多老人被“热情体贴”的话术和层出不穷的套路所迷惑,直到养老钱有去无回才意识到被骗。
“315”前夕,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通过梳理相关案例发现,除传统骗局在不断“升级”外,各类针对老年人的新型诈骗模式也是花样百出,一些社交软件还成了骗子的作恶“中介”。
对此,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李子龑表示,预防养老诈骗,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更需要子女的关心和陪伴。
传统诈骗手法呈产业化、剧情化2024年1月,江苏无锡江阴市人民检察院公布了一起涉案2亿多元的特大养老诈骗案,全国12万多名老年糖尿病患者上当受骗。
官方披露,2022年7月,江阴的王女士在看电视时,看到了一则能够治愈糖尿病的广告。
“有很多所谓的患者来现身说法,说吃了这个药,一天之后血糖就降下来了,可以每天吃红烧肉都没有忌讳等等。
王女士就花了1980元订购了第一批‘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江阴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盛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在客服人员的推荐下,王女士又支付了4000多元购买中药包辅助治疗,这些“中药包”像茶包一样,没有成分信息,也没有商标标识。
因一直没有效果,王女士报了警。
通过调查,侦查人员发现,王女士购买的药品均为河北石家庄发货。
2023年2月,主犯申某和谢某等人被抓获。
经查,申某和谢某注册成立了药房和广告公司,专门出售号称对糖尿病治疗有奇效的药物。
被警方查获时,药房和广告公司共招募了员工300多人。
“首先冒充治疗糖尿病的专家,对老年被害人进行问诊,客户跟他们讲了病症以后,业务员就会夸大,会说如果不治疗,眼睛要失明、牙齿要掉光等等之类的话,使被害人产生心理恐慌。
”盛艳表示,业务员还会告诉被害人,现在购买折扣力度很大,让被害人自以为享受到了优惠。
一段时间后,业务员还会以指导老人用药为幌子进行回访,目的是哄骗被害人继续购买中成药辅助治疗,实现二次销售。
这些卖到1980元甚至2980元的“特效药”,其实成本不到100元,也没有任何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2023年11月21日,经江阴市检察院提起公诉,主犯申某和谢某因犯诈骗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和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万元和七十万元。
其余涉案人员也已被提起公诉。
而在3月4日,南京市公安局公布的一起以“投资入股”为名的养老诈骗中,骗子将手伸向了一名八旬老人的口袋。
老人告诉民警,听朋友介绍了一个关于“民宿旅游”的投资理财项目,该项目是国家当前重点发展的领域,只要投资50万元即可成为公司股东,可享受每年上百万的分红。
老人接触该项目后,该公司的人员经常到老人家中看望老人,对老人嘘寒问暖并购买水果、礼品,逐步取得老人的信任。
经过骗子的层层洗脑,老人对该投资项目深信不疑。
民警仔细查看了老人签署的入股合同,发现其中漏洞百出,不仅公司法人代表的身份证号码位数错误,而且合同中存在很多错别字,民警一一向老人指明后,才成功保住了其50万元的养老钱。
近年来,包括养生、养老、投资等在内的传统诈骗手法,依然是涉老诈骗中较为常见的接触式诈骗手段。
上海警方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类诈骗分子紧盯老年群体需求,采取“感情陪护”“免费体检”“赠送礼品”等形式,提供虚假养老服务、售卖虚假保健品等骗取钱财;或者利用各种网络平台、线下推销等方式引流,通过话术“诱导”“关心”老年人,在获取信任后便虚构夸大投资理财“增值收益”吸引老年人购买而非法牟利。
上游新闻记者通过梳理相关案例发现,相较于此前的上门推销、以赠品吸引老年人听课等手法,骗子的手段在不断升级,产业化、剧情化成为此类案件的显著特征。
诈骗分子通常将诈骗过程分成不同阶段,分工明确,并有一名组织者负责各环节的联系和协调,以养生公司或机构形式组织老年人参与,并通过宣传与健康、医药、老年人、养生等有关内容,取得老年人信任后,实施诈骗。
而从多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为精准把控,涉案的犯罪组织还会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老年人个人信息、家庭及经济情况后,“选出”容易受骗的对象,并通过制定“话术”、邀请“专家”站台等方式,一步步诱导老人年落入圈套。
新诈骗手法更让老人迷惑如果说接触性手法让人身陷其中,那以网络、电话为媒介的非接触性手段则更有迷惑性。
2023年10月,上海警方公布了一起通过FaceTime来电,实施诈骗的案例。
2023年10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接到报警,上海的许女士称自己疑似遭遇到了电信网络诈骗,希望民警给予帮助。
据了解,当天下午,许女士突然接到某“客服”FaceTime视频电话,对方询问其是否网购过某种药品。
这与许女士的网购记录不谋而合。
随后,该“客服”称在网购时许女士开通了一个名为“百万医疗保险”的项目,虽然在当时是免费开通,如今免费体验已到期,如不关闭该功能将自动续保,每个月要支付800元的保费。
许女士虽表示此前并未听说过“百万医疗保险”业务,但在对方的引导下,的确看到了自己微信中开通着某项“百万”开头的业务,这让许女士对该“客服”的说辞深信不疑。
对方还“好心”告诫许女士,如未按期缴费还会影响个人征信。
许女士于是赶忙要求“客服”将此项业务关闭。
在接下来的通话中,许女士在该“客服”的要求下登录了虚假客服网站,并根据骗子要求填写了四位数字组成的“退保代码”并刷脸认证。
然而许女士输入的其实并不是什么“退保代码”,而是转账金额,扫脸验证实则是“扫脸支付”,就这样9000余元落入了骗子的账户,发现被骗的许女士这才想起报警求助。
上游新闻记者从上海反诈中心了解到,这是典型的通过FaceTime来电实施的“冒充客服”类诈骗。
此套路中,诈骗分子来电后,会谎称自己是“微信客服中心”“支付宝”等金融平台客服工作人员,以关闭“百万医疗保障”为借口,以每月自动产生扣费为威胁,要求受害人按照其要求一步步进行各类转账、贷款等操作。
而FaceTime诈骗受害群体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主要原因就是FaceTime通话与普通电话界面相似,中老年人难以识别。
不仅是通讯工具,随着短视频在生活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老年人对短视频辨别能力差的弱点,实施诈骗。
据央视财经报道,2023年,上海60多岁的王女士空闲时间喜欢用手机看短视频,发现某视频账号经常发布所谓明星靳东的视频,于是王女士就在下面写了评论,不久该账号就关注了王女士并私信聊天,不断邀请她加入“明星粉丝团”。
添加好友后,对方每天对王女士嘘寒问暖,在聊天中使用很多暧昧的词句,久而久之让王女士误以为自己是在和明星本人谈朋友。
仅半年多的时间,对方不断以各种理由让王女士转账,累计金额达到20多万元。
同样遭遇的还有北京的劳女士,其也以同样的方式添加了对方微信,见劳女士出手大方,诈骗分子就邀请她对“明星私人投资项目”进行投资。
就这样对方不断抛出投资项目,让劳女士前后总共转账19500元。
办案人员表示,这些不法分子发布的短视频,往往都是使用明星的图片、视频,配上一些很甜蜜的文字、语音,在年轻人看来比较粗糙,却比较受中老年人欢迎。
在取得受害人联系方式后,以恋爱、投资、参与公益项目等方式骗取受害人钱财,涉案金额达上百万元。
针对此类现象,办案民警表示,之所以老年人容易被骗,一个是情感上的需求,对于中老年人,有人对他嘘寒问暖会觉得这对他提供了巨大的情绪价值。
第二个就是他们对于自媒体的辨别能力较弱,觉得电视、手机上的内容不会是假的,很愿意相信,这也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其中就包括直播间下单藏品被骗、投资影视剧等案件类型。
而此类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短视频等互联网实施诈骗的手法,相较于传统的诈骗手段危害范围更大,犯罪成本更低,且更具有隐蔽性。
以通过短视频、公众号推销药品为例,因向老人销售的产品虽然是假冒伪劣产品,但因不具有较大危害性,有些老人到案发后都没有发现自己被骗的事实。
而在此类诈骗手法中,社交及短视频平台审核不严,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解救”养老钱,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据我国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已达2.9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预测2035年左右,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
另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此前披露的信息,17.25%的被访老年人有在网络中受骗的经历。
其中,超过40%的老年人曾因保健品被骗,接近30%的老年人因虚假的医疗信息被骗。
同时,39.45%的老年人因免费领红包被骗,30.28%的老年人因为高收益理财被骗。
在不断更新的骗局前,如何提高老人的防骗意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3月14日,无锡市江阴市公安局反诈中心二级警长李子龑向上游新闻记者表示,养老诈骗是一种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诈骗行为,目前来说主要骗局有“投资养老”“以房养老”“养老银行”“投资理财”等手段。
而从电信网络诈骗角度来说,老年人需要警惕的类型主要是冒充公检法诈骗和冒充熟人诈骗。
此外,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情感交友型诈骗也较为常见。
这种类型的涉老诈骗的对象,多为与子女分居或者丧偶、离异的独居老年人,他们对于社交与情感方面的需求更大,因此,犯罪分子会有针对性地对独居老年人设置感情骗局、亲情骗局。
在体系化的情感套路面前,老年人很难辨别。
对于如何预防,李子龑介绍,以保健品骗局和养老投资诈骗为例,首先保健品骗局中老年人要谨记“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推销人员帮助老年打扫卫生、与老人们促膝谈心、了解老人活动规律和甜言蜜语,都是骗子的套路。
对于推销保健品的行为,要了解保健品是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治疗疾病,即使有保健品购买需求也要认准批准文号,拒绝三无产品,最好让子女对比价格,切勿盲目购买,也莫听花言巧语。
针对养老投资诈骗,诈骗分子主要利用老年人对经济学知识的相对匮乏,对返利性投资抵抗力较低的特点,通过花言巧语给老人洗脑,谎称高额回报,实施诈骗。
实际上任何一类投资型诈骗手法其实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利率来客观分析。
另外,在河南泽瑾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看来,对于利用社交平台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行为,如老人在社交平台上被骗,平台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监管不力的责任。
平台应当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监控和管理,及时清除诈骗信息,并在发现诈骗行为时配合执法机关进行调查。
同时,平台也应当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赔偿途径,帮助受害者维权。
付健表示,通过普法增强老年人防骗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社区活动、媒体宣传等方式,帮助老年人识别常见的诈骗手段。
同时,也要告知他们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而北京京本律师事务所主任连大有律师还提到,老年人遭遇诈骗后,往往社交平台相关责任人和机构并不重视为老人带来的损失和精神影响,主要在于此类现象并不会给平台带来经济损失及负面影响。
因此建议可由行业管理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加大行业处罚力度,由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设定管理约束条款,对相关平台在业务开展和业务类型审核等方面加大管理处罚力度。
“每一起养老诈骗的背后,都是一个社会提醒的失职。
”李子龑表示,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参与,才能使诈骗无处遁形。
具体来说,养老诈骗多以健康知识讲座的形式给老人洗脑。
因此酒店、商场、社交平台等应该建立完善的审核制度。
其次,由于养老诈骗涉及的法律范畴广,除公安机关外,工商、卫生等等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也应该参与到打击养老诈骗中来。
同时,全社会都应重视老年群体需求,给予老年群体应有的娱乐设施及场地,聆听老年群体的合理心声。
另外,要完善养老制度,促进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
“陪伴胜于一切,最重要的是老人和子女间相互体谅,加强沟通,子女掌握老人的生活情况,也能有效避免老人被骗。
”李子龑说。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作恶花招骗术沦为社交老人(诈骗老人老年人养老社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