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道中庸虚空国学第二十六天地(至诚之道告诉我们光明都是)「中庸第41课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更多精彩课程,请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论语》更新中~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行之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
“於乎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
”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原文)《中庸》的整个一段,我们去穿插课答的小问题,关于什么是诚、关于如何理解无为而成?当我们更好的理解诚,更好的理解无为,更好的理解至诚无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部分才好容易去理解
接下来开始给我们举例子了——“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说天地的道,一言就可以说完了
“其为无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其为物不贰”告诉我们天地,创造万物的时候是不贰的,也就是一,也就是至真至纯的状态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天地之言,可一言而尽也”指的是至诚,告诉我们其为物不贰
“则其生物不测”,因为天地创造万物是没有分别的、没有杂染的、是至诚的状态,同时则其生物不测,生育万物化育万物是深不可测的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天地的道都有什么样的特质?他是博的,博也,广博;厚也,深厚;高也,高大的;明也,光明的;悠也, 悠远的;久也,长久的;所以我们要学习效法天地之道
《道德经》上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法就是效法的意思
人要效法天地,学习天地之道
所以天地之道是广博的,深厚的,高大的,光明的,悠远的,长久的,这个也是我们学习的
博也,我们让自己变得更广博,让自己变得更博学;厚也,我们让自己变得更深厚,变得更精通,当我们不断地博学,让自己变得更精通,接下来让我们自己变得更高大,更光明
当我们变得更高大更光明,这里的高大指的是什么?我们的格局,光明是我们每个人可以散发的光和热的,如此才可以悠远
悠远,作为我们来讲就是不停地去持续;久也,才可能长久
所以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学习所要修行的次第
只有我们不断地博学,才能让我们自己博厚
只有我们博厚才可以变得能承载万事万物;当我们能承载万事万物,才能让自己变得光明;当我们变得光明才会走得更久远
整个这一段告诉我们天地之道的特质,也告诉我们每个人为学修行所要行的次第,所要具备的特质是什么样子的
接下来开始具体举例子了——“今夫天,斯昭昭之多;”说我们今天来说说天
这里的“昭昭之多”就是一点一点的光明积累而成的
“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说我们今天来说说天,他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积累而成
“极其无穷也”我们如果再往大了讲,他又是无穷无尽的,日月星辰都是悬系悬挂在其中
“万物覆焉”,他是可以覆盖照耀万物的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现在再来说说地,往小了讲他只有一撮土之多
我们经常形容一撮就是很少很小的意思,如果往大了讲,“及其广厚”
他是广博的是厚重的
“载华岳而不重”,这里的华岳指的是西岳华山
那何止是华山,上面所承载太多的山了,我们说三山五岳等等,太多的名山都是被大地所承载的
“振河海而不泄”,容纳河海而不泄露,我们所有的山、河、陆地都是承载于大地之上的
“万物载焉”,他是可以承载万物的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我们再来说说山,“一卷石之多”,像拳头这么小的石头,这是往小的说
往大了讲“及其广大”,“草木生之”,所有的草木都是在山上生长的;“禽兽居之”,禽兽是居在山林之中的;“宝藏兴焉”,有丰富的宝藏物产在里面孕育,在里面生长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我们再来说说水,往小的讲他只有很小,可能一勺之多,或者只有一杯水
如果再往大了讲“及其不测”,水又深不可测,江河胡海都是深不可测的
尤其是我们经常用海来形容,他深不可测的时候里面又可以孕育和生长万物的
“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这些都是生长和生活在水里的
这里的“鼋”指的是大鳖,鳖最大的种类;“鼍”是指鳄,鳄鱼,扬子鳄;“蛟”,大家都是知道了蛟和龙
蛟、龙、鱼、还有鳖,这里只是举了几个其中的例子
海里的生物非常多,都是在里面生长和生活的
“货财殖焉”,并且里面还有很多珍珠,水晶,珊瑚等等珍贵的珠宝,都是从里面繁殖的
所以整个这段举了几个例子,从天,地、山、水,在给我们举例子
这段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地从一开始的一撮土开始,到可以承载万物
天从“昭昭”之多,那一点点的光明,到可以覆盖万物;山从一卷石,这么小的一个石头开始,他可以让草木生之,可以让禽兽居之;水从一点点开始,最后到可以里面生长和孕育万物
这段话整个在告诉我们“至诚无息”
天,地,山,水,都是至诚的
所以这一段的开篇就在告诉我们“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这一言就是至诚的状态
当我们有了至诚的状态,“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说我们这个山和大地还有水,最开始他至诚的状态
由小不停地变大,一开始只有一撮土之多,后面的时候,他就发展成了一座大山,大山也是一点一滴形成的
所以在告诉我们天地循环的规律都是从至诚无息开始的
只有我们是至诚无息的状态,我们再不停息才会变久,久才会变徵,就会有明显的效果
徵才会变得悠远,悠远才会变得博厚,博厚才会变得高明
整个这段拿山、水、天和地举例子,告诉我们都是从最早的至诚的状态不停息地前行,不停息地去至诚,才能让自己变得博厚和高明
我们每个人的学习也是如此,一点一滴积累来的,我们每个人的修行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而来的
我们自己当下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自己做生意的,我们生意做的有多大,都要从至诚无息开始,点点滴滴的积累我们才可能变得博厚,才可能变得悠远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我们至诚无息,从天、地、山、水开始举例子,让我们明白至诚无息的原理和发展的规律
不可以不举人的例子,所以接下就说了——《诗经》说“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这里开始依然从天开始举例子,“维天之命”说上天之道,上天的道理
“於穆不已”,“於”是感叹词;“穆”是深远的意思,;“不已”就是无穷的,无止境的
说上天之道深远无穷,接下来开始总结了——“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
”所以说天之所以为天,就是因为他深远无穷
这个时候开始说人了,开始赞叹周文王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於乎不显”岂不光明,岂不显著
感叹句,用我们现在的话理解,多么光明显著的样子
“文王之德之纯”说周文王的德行是如此的纯净,这里告诉我们如此之纯净
“纯”讲的是什么?就是至诚的状态他就是纯的
所以我们再来理解这句话,说周文王的德行是如此的纯净,如此的至诚,多么的光明显著
“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所以说周文王他才是周文王“纯亦不已”,刚才说了“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不已就是无穷的无止境的样子
所以这里又说周文王“纯亦不已”,周文王之纯,周文王的至诚是无穷的、无止境的,就是至诚无息的状态
周文王是一心为民的,道德纯净至诚无息的状态,这就是人之道
人之道也是天之道
之前《中庸》讲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我们人修行是要诚之的过程,当我们自己达到至诚的状态,诚者天之道,所以说和天道一样的
所以整个《中庸》到现在这一段,天、地、山、水、人,其实达到至诚的状态是一样的
《诗经》还有一句话是赞叹周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说周文王光明的深远的德行,是让人们如此的尊敬,如此的敬重,因为他是合天道之道的
所以时至今日,我们还在赞叹文王,我们还在赞叹这些圣贤的文化,我们还在赞叹孔子,都是因为至诚的状态
他是合乎于天道的,至诚的状态也就是自己本性的状态
《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我们率自己至诚的本性,我们所思所想所作本身就是道
所以又一次来告诉我们,至诚的重要性,至诚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的那个状态
无论是天、地、山、水、人都是从至诚无息开始的
比如说周文王,一开始不是如此的悠远,不是如此的博厚,不是如从的高明,他是点点滴滴的一心为民,让自己的道德更加纯净,让自己保持至诚无息的状态
包括我们讲的山水也是一样的,他都是点点滴滴从至诚无息积累而来来
所以,整个这段告诉我们修行的次第,学习的规律,做圣贤的次第依然如此
合天道的规律依然如此,所以告诉我们“修道之谓教”,我们点点滴滴地去修正自己,让自己达到至诚的状态,就是合乎道的
之道中庸虚空国学第二十六天地(至诚之道告诉我们光明都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