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神圣官网 > 官方版本 > 正文
印支学报岩石ChaySong造山带(印支学报岩石板块华南)
“印支运动”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地质学家J.Deprat、Fromaget等人于二十世纪初在越南北部考察时提出并完善20世纪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发展了这一概念近年来,随着对特提斯研究工作的深入,学者们认为“印支运动”对应了古特提斯洋关闭后的造山事件,印支运动的影响范围也进一步扩展到我国的广西、云南和青藏高原以及缅甸、泰国、老挝和马来西亚等地印支运动也反映了东古特提斯分支洋盆的演化史作为印支运动概念的发源地,越南北部的Song Chay构造带是印支造山带的突出代表该地区广泛发育大型的斜歪褶皱、NE方向的逆冲推覆构造、二叠纪-三叠纪岩浆活动及未变形的晚三叠世具有磨拉石特点的陆相沉积不整合覆盖在下伏变形地层之上近年来,越南及欧、美、俄、日、中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质学家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工作,Song Chay构造带已成为研究印支运动和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的热点地区这些工作多集中在对越北地区岩体或火山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研究,相比之下,构造学研究相对有限由于缺少详细系统的构造学工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印支造山带的认识,也造成学者们对于古特提斯缝合界线的位置、俯冲极性以及闭合时代等科学问题看法存在广泛争议在基金委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对Song Chay构造带的详细构造解析,厘定了Song Chay构造带的空间格架,结合几何学、运动学和精确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重新限定印支运动在该地区的影响时限和范围,进一步对古特提斯缝合界线的位置、俯冲极性及闭合时间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Song Chay构造带自SW向NE可划分为大象山单元、Song Chay蛇绿混杂岩单元和越南东北部褶皱冲断系统蛇绿混杂岩单元和褶皱冲断系统中广泛发育NE-SW方向的矿物拉伸线理及顶部指向NE的剪切变形,分别对应于造山带的缝合带与前陆褶皱冲断带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指示了华南板块向SW的俯冲-汇聚过程褶皱冲断带内部的低温年代学数据将顶部向东北的剪切变形年龄限定在250~245Ma基质碎屑锆石年龄和Hf同位素对比显示,Song Chay蛇绿混杂岩的物源主要为俯冲的华南板块,而非仰冲板块上的弧岩浆,推断Song Chay洋很可能是一个十分有限的小洋盆,而不是东古特提斯的主洋盆“滇-琼缝合带”两侧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可对比,两侧盆地二叠纪-早-中三叠世物源相似,进而推断“滇琼洋”的存在性相反,作为古特提斯洋的分支,Song Chay洋记录了华南板块与印支板块的汇聚过程:① 310~270Ma,Song Chay洋向SW俯冲到印支板块之下,此时岩浆弧发育较为局限,具有低角度俯冲的特点,蛇绿混杂岩基质物源主要为华南板块;② 270~250Ma,Song Chay洋俯冲角度变陡,并伴随着弧岩浆岩大量发育,蛇绿混杂岩基质同时接受弧岩浆岩及华南板块碎屑物质;③ 250~245Ma,Song Chay洋闭合,华南板块与印支板块碰撞;④ 245~230Ma,印支造山带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林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91855212、U2344213)和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编号:SKL-Z202205)联合资助本研究刊登在《岩石学报》2024年第40卷第1期:林伟, 王印, 刘飞, 孟令通, 吴钦颖, 郭钊, 李金雁. 2024. 印支造山带: Song Chay构造带. 岩石学报, 40(1): 1-28.排版:徐冰冰(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校对:马洪伟(天津外国语大学)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