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要忘了即使人工智能也是服务于人类支配的工具,只不过它是更聪明的工具而已。”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贾国平教授对记者说。“AI作曲和人作曲是有差别的,尽管AI在全球各个领域迅猛发展,包括音乐制作等,但AI仅仅是一个载体,不可能像人一样到位,始终替代不了人工。音乐是诞生于人的感情,而AI只能描绘感情,它本身没有感情。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曾说,好的音乐作品,三大要素即感情、形象和旋律,缺一不可,而且感情是处于首位。”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邓东源对记者说,AI是一个新生事物,大家需要积极去面对,对其要有清醒的认识,以及如何用AI为人类服务,把人类的音乐文化乃至人类文明推向更高境界。“网红歌曲”《赤伶》曲作者李建衡认为,AI作曲软件出来后,轰动了整个音乐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咱们应学会运用AI技术,与时俱进。跟AI结合运用好了就是如虎添翼。AI对行业内本来就根深蒂固的那一拨人影响并不大,但是对刚入门或想要入门音乐行业的人来说,门槛会更高,而且会淘汰一大批人。之前刚入行的人,只要会写就可以,但是现在AI来了,必须写得特别好。歌唱家:AI技术可优于人类,但情绪表达无法超越人类“我之前听过一些AI演唱的歌曲,单就演唱来说,AI可能会唱得非常完美,演唱的音准、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要优于人类的演唱。但是艺术并不苛求完美,而一定要求很真实。哪怕就是听人类的演唱,有瑕疵,有音准与节奏的问题,但是至少在情感表达上非常真实。”青年歌唱家徐欣说,也许AI的技术、能力可能优于人类,但是在情绪表达上无法超越人类。湖南省歌舞剧院独唱演员张芝明认为,这是当下发展的一个趋势,人和AI人工智能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灵魂。作为歌曲演唱,如果只是做个小样AI是完全可以胜任的,但要打造一首成品作品,就要注入灵魂,肯定还得歌手演唱。学者:和AI做朋友,接纳、使用AI为音乐赋能“别看AI是新鲜事物,其实我看到的一切现在表达太多了,反而成了老生常谈,导致大家的观念趋同——接纳、使用AI。然后,假如它既不会替代真正的艺术也不会替代真正的创作,还不如积极的看待。”北京大学艺术交叉学科实验室成员、音乐评论家李长鸿对记者说,放眼人类历史长河,技术时时刻刻在推动时代的进步,建议不要用我们的主观态度去判断或早下结论。比如前几年很火的NFT艺术、数字艺术藏品等,和区块链、元宇宙思维联系起来,但其实际发展速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快,甚至颠覆一个领域、改变一个艺术生态。所以,AI无论对作词作曲、音乐表演,甚至音乐效果的判断、音乐传媒等,我们都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去静待历史给予一个真实的答案。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河北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王雪松认为,在技术发展极致化的当下,AI 为音乐赋能,开辟了音乐创作、 音乐传播、音乐表演、音乐欣赏以及音乐教育等领域发展的新天地,促使 AI 技术迭代升级和“创新扩散”。千百年来,艺术实践中音乐所显现的最大审美特性在于情感的不确定性(灵动性),AI音乐虽以人的逻辑思维作为模式基础,但要表达这种情感的灵动性,从目前看AI尚不能实现。同时提出人工智能音乐研究在当下和未来需要深入思考的方向是在AI 技术背景下如何真正遵循“音乐真实”而非“技术真实”,并为人的情感灵动性提供更加充分的展示。李小斌教授在视频中始终强调的一个观点是:“要和AI做朋友,驾驭它,人类未来的艺术站在AI肩上前行。”来源:掌上长沙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ID:jrtt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