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课堂挑战学校(学校跨学科课程老师育人)「新课程下的跨学科融合」

新课标课堂挑战学校(学校跨学科课程老师育人)

“新课程方案,并非零起点,有过去很多学校探索积累的经验,也包括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分析、改造,然后进入国家文本的过程。
”刘可钦表示。
进阶优化——学校提升转化力,形成更高质量的育人实践体系随着新课程方案的落地,校长和老师们都会遇到新的问题。
实施新课标,对学校的挑战是什么?迎来新的增长级,学校如何传承经验、分析优势、持续改进?从学科意识、学科领地的局限性上升到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的高度,学校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导向,让老师朝育人的方向前行呢?“需要进阶优化。
”刘可钦表示,学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表现水平,也是丈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观测点。
课程内容需要围绕素养立意的角度进一步优化,把内容组织起来,形成孩子学习的一个个问题链条,让老师和孩子教与学的方式发生变革。
学校的正向实践转化力,就是向新课程方案靠拢过程的体现。
优化学校课程方案,探索大单元教学与跨学科学习的方式与机制,重构教育组织生态,研发课程迭代……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北京中关村三小不断改进。
——提供时空机制支持。
每堂课的时间因需而定。
在进行跨学科学习时,老师们不用纠结40分钟够不够,他们可根据需要把90分钟设置成不同板块。
即便是单一学科的学习,如果一节课的内容重在探究、多样性表达,老师就可以连起来上60分钟。
这种改变算的是大账:今天少点儿,明天多点儿,这学期整体上平衡就行了。
——重构教育组织生态。
三个年级的班在一起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这被学校老师们称为跨年龄、跨学科的班组群。
如果上跨学科的综合任务学习,就根据需要打开教室的一面墙或者其他墙,这样就有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超越了班级授课制。
“为此,校长需要向学术引领转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国雄认为,校长的领导力重点体现在课程开发,包括领导课程资源开发、指导课程实施、领导课程变革等方面的能力。
“老师与老师之间,关起门来的分科、关起门来的各个班级的学习,互相没有交流沟通,在自己的学科里,越挖越深,就出不来了,很难培养孩子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
”刘可钦介绍,学校会对成熟的项目形成项目名片进入项目库,供老师去选择、去迭代、去发展,形成跨年龄、跨学科的班组群,组织实施跨学科的学习。
不少学校在探索,将育人目标进行校本化阐释。
“我们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一级目标,然后从行为规范的养成、思想道德的成长、学科的多元评价、探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体质健康、心灵健康7个方面来形成学生的成长手册,进行全过程的评价。
”易艳丹介绍,学校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了孩子们的“成长能量卡”,老师用电子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描画孩子们的成长画像。
“我们期待让技术变软,让课程变硬,让评价变聪明,保护好孩子的多样性发展。
”易艳丹说。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分析,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学,我们应该把政策导向和老师教学实践形成的经验导向有机整合,把核心素养的概念加以细化,把它转化到对教学的要求上。
这样,教学就不能再停留于只关注一个知识点、一课或者一节上,而是以大主题、大单元、大情境来组织教学。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出台了单元主题教学的框架,把它变成一个新常规,用新的教学评价来落实这个新常规。
当发现有个性的、有突破的优秀课例时,也会把这些个人经验注入组织当中,变成整个学校所有教师共有的实践性知识。
始终相信每一个老师都是变革的力量。
校长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支点,唤醒每一个老师的内心动力,以内源性变革去落地新课标,撬动师生的整体发展,撬动教育的一种高质量的发展。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