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纸过程业务广联达数据行业(施工图数据业务广联达建筑师)「广联达2021图纸管理在哪里」

文 | 秦明;编辑 | 石亚琼“推着小车交付图纸”,设计行业中屡见不鲜
这种传统交付形式的背后,直指内外部的数据割裂及重复性劳动等问题
尽管这几年设计院不断拥抱BIM正向设计,但始终停留在建模出图、以及解决复杂形体造型的单点应用环节
作为20余年的数字化行业老兵,云浪生博士先后在欧特克、微软等公司从事产品、技术研发与高管工作
在2017年加入广联达后,他试图寻找解决这一顽瘴痼疾的答案
2019年,围绕着“设计造价施工一体化”的数字设计业务在广联达正式启动;2020年,公司内部成立数字设计事业部、外部并购鸿业软件之后,针对设计行业痛点的破局全面提速
其中,一个典型案例落地在上海原数设计院负责的滁州项目中,他们测算,数字能力的提升使得单体的算量时间节省了39.2%,整体工程量较传统算量的量差控制在5‰以内
可以想象,无论是新工具,还是新技术,它的背后都蕴含着对业务场景的深刻理解,以及解决痛点问题的思路
近期,36氪专访了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联达)高级副总裁云浪生,尝试聊清楚「设计行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痛点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论,以及广联达对设计行业的发展方向判断
广联达高级副总裁 云浪生01 设计矛头直指“数据割裂”勘察设计作为整个价值链的上游,项目内部运转依靠建筑、结构、MEP等多专业团队的协同
传统设计模式下,每个专业团队都有对应的专业工具,比如建筑设计用SU、Rhino,结构计算有PKPM、盈建科,机电管综包含MagiCAD、天正和鸿业等
软件之间的分隔直接造成了多专业的数据交互与不同工种的协同设计问题,形成了设计行业第一阶段的数据割裂问题
由内向外,设计能力与外部需求的打通开始成为核心痛点,第二阶段跨业务的数据割裂问题备受关注,比如设计成果如何传递到算量、造价业务中,从而减少重复性的建模工作
云浪生告诉36氪,过去以来,国内大量设计院主要承接低附加值的施工图设计环节,更多考虑快速设计、出图和交付
如今,设计单位不仅仅要满足安全、光照、节能等标准规范的要求,还要开始站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将工程问题前置到设计阶段来解决,并向概念设计、方案设计等高附加值提供服务
其背后是供需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包含用户消费升级带来的品质提升、甲方视角下的全过程成本最优以及设计企业竞争力的建立等需求
过程中,探索解决不同阶段的数据割裂问题也一直在进行
起初,行业兴起基于Revit平台的BIM正向设计模式探索,尝试去实现多专业设计的协作与数据融合
如今它依然是BIM市场中主要的协作生产工具
云浪生表示,BIM技术的出现确实成了超越CAD的新式生产力,包括业内不少专家也谈到,尤其是Revit平台协同设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第一阶段的数据割裂问题,但在融入中国传统生产方式的过程仍荆棘丛生,表现在建模沦为翻模,一模多用也难以真正落地实现
原因之一在于过去基于Revit或CAD开发做插件,难以从底层匹配中国设计师的习惯
另外,随着国家对IT基础设施的信创要求,自主工业软件研发传递到建筑行业,尤其2022年3月,Revit母公司欧特克宣布在俄罗斯暂停运营成为标志性事件,更加速了设计工具的国产化进程
可以说,过去十年是中国市场建立BIM认知、推广与单点应用的十年
如今,继承BIM时代的“遍地土壤”,自主可控、数字化转型正成为驱动设计行业更上发展的关键
变化在发生
比如美国SOM设计事务所通过搭建数字化设计系统和平台,和参建方协同进行项目全周期模拟,优化设计方案,力图交付给客户设计性能当下最优、相对施工可行、且经济造价合理的方案产品
或许,对于中国设计行业而言,内部也迫切地需要一套全流程、自动化的系统,既符合国内设计师的习惯,又贴合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业务需求
于是,围绕数维设计的产品构想,云浪生开始在广联达内部酝酿
02 顶层规划,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一直以来,链接模型、中心文件等传统“大文档”管理模式在业内根深蒂固,背后的协同本质是依赖线下手工处理,或通过人治的方式在线上流转
SaaS火热之下,数据集中在云端的协作管理方式成为业内共识
云浪生告诉36氪,把建筑、结构、机电等所有设计数据在云端来管理,由一个协同设计平台来支撑,成为解决多专业协同的有效形式
通过构建「端+云」协作体系,让在保证低延时性的同时满足设计师群体的日常习惯成为可能
就协同机制而言,一方面,每名设计师都处于各自的“工作单元”环境中,另一方面,其他人的设计环境可以作为自身的外部参考,过程中没有本地存储的模型文件,所有的设计成果都可以在平台中提交,直接上云,完成多专业之间的同步
这样带来的好处,一是不再需要第三方的轻量化协同平台,改变了传统基于Revit工作集的复杂模式,云端通过数据库方式管理,便于多方协同;二是如碰撞检查、净高分析、渲染、导出算量模型等功能,也都集成到了网页端,不再需要本地安装插件
在此之上,从设计到算量、施工,这一跨业务阶段的“数据割裂”问题迎刃而解
传统模式是设计方交付图纸后,造价咨询方按照图纸建立算量模型,再辅以人工形成工程量清单
此过程中,出图是从三维到二维的降维操作,算量建模又是一次逆向升维,两拨人与两个动作本身对精确性有所损耗,且增加了一定的时间成本
云浪生谈到,直接对比最终的设计模型与算量模型,必然要有造价师的修改工作,比如补充二次结构和细部构造,补充抹灰防水等工艺做法,以及部分设计信息的删减工作等
如今,固有模式正在改变
他继续谈到,以滁州项目某单体为例,传统算量包含检查图纸、土建建模、检查算量模型、计算工作量四部分,时间占比分别为2、22、2、1,共27个小时;新的模式之下,从检查设计模型、模型修改补充成算量模型、计算工作量,时间占比分别为4.4、8.8、3.3,共16.5个小时
从流程的变化中,也能解释实现算量时间降低39.2%的原因
云浪生表示,与传统算量对比,此案例的钢筋量偏差-0.07%,混凝土量偏差0.72%,模板量偏差0.36%,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过程中,协作机制的背后必须要解决与第三方数据交互的问题
云浪生告诉36氪,可提供两种解决的思路
一种是定义从设计到算量需要的数据格式,做一个开放的标准,比如广联达正在推行的GFC标准,把设计与算量打通;另一种方式是在设计工具中调用算量的能力,这便需要把公司算量软件的能力做成API,供甲方或整个产业链的生态伙伴开发使用
从设计到施工一体化的协同思路亦是如此
03 BIM设计,市场化落地的秘密2020年10月,广联达战略并购鸿业科技是一项重要标志
其中,鸿业在基于传统CAD平台的市政道路及管线设计产品、基于Revit平台的BIM设计产品等方面有十年的经验沉淀
云浪生告诉36氪,并购重组之后,鸿业的业务、研发等高端人才都没有流失,与广联达形成了补位
他谈到,将鸿业在水暖电、市政道路业务上的专业性,融入到广联达的图形平台、软件开发能力与专业能力中,两者相结合从底层做创新,更容易真正打造基于国产平台的设计软件
具体而言,BIM设计如何落地比较关键,云浪生提到了三个切入点
一是从产品研发上提升BIM设计软件的效率
一方面,将通用性、相似性的设计功能空间封装,实现模块化,以后便于在相似的项目中复制;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化方式,如智能识别建筑方案图纸快速建模、机电的管线自动布置等提升设计效率
云浪生谈到,目前模块化设计理念已成为公司软件设计架构中的一部分,当把它提升更高的高度,便可以用来消除业内重复性的劳动,同时真正实现标准化设计
二是BIM设计软件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一体化功能的实现上,比如数维道路方案设计将多种软件的功能集中在一个软件实现,把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将传统二维设计的习惯和BIM设计结合,实现设计易学易用
三是国产平台对BIM正向设计落地有促进作用,对于勘察设计行业很多种专业度非常高的领域,如铁路、电力、水利等,公司通过平台方式去支持不同细分领域专业软件的需求
当下广联达的设计业务线主要拓展在房建与市政领域
其中,由于市政产品的研发工作量相对小,道路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先推行,小步快跑,目前已初具规模;房建要做建筑、机电、结构产品,研发工作量会多一些,也在不断迭代中
云浪生谈到,目前已推出了上述设计产品,未来这两个领域,也将形成全专业、全生命周期的方案,去解决数据割裂的问题
当然,打造大的软件框架及主要专业的设计产品是广联达在房建和市政领域的拓展思路
对于在某些专业的细分领域上,与第三方建立合作为主,比如结构计算上与盈建科连接,便于支撑模型数据与计算数据的流转
总之,以部分应用场景做牵引,从设计场景的多专业协作出发,再到设计算量施工的一体化打通,逐渐形成一个可落地的方案
结语建筑产业大的趋势是不变的,即工业化、绿色化、数字化
在云浪生看来,设计行业具体有两种发展路径
一些设计院会往专而精的方向发展,比如专门做住宅、医院或机场的方案设计
另外一个是大而强的方向,设计企业会借助数字化手段和自身机遇资源,在国家鼓励的EPC模式和全过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的政策下,由设计阶段向上拓展投资、产业策划,向下整合造价咨询、工程管理、运维管理多个阶段
当然,小型设计院要树立竞争力,必须基于数字化来建立自己的市场立足点,把自己做成高端、具有BIM能力的设计院,借助积累的专业数据和经验,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头部
谈及设计院数字化转型的要点,云浪生认为可以借鉴行业中数字化做得比较好的勘察设计单位的建设思路:一是要树立认知,确定转型方向,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必须要躬身入局;二是从不同角度满足从岗位、项目、企业各层级的数字化需求,数字化本身就是业务,这是和信息化的本质区别;三是打通各层级的数字化成果的兼容与互促;四是解决业务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融合的问题
任何事情都可以从历史周期中找到答案,云浪生也谈到了下面这些
一直以来,国内大多设计院从事低附加值的施工图设计环节,即与国外设计机构联合设计或合作设计场景下,由中方设计公司完成方案及扩初设计之后的施工图工作
回看过去,中国加入关贸协定以后,承诺开放设计市场,引进国外设计服务,但是仍然规定建筑施工图设计必须由国内具有相应施工图设计资质的企业承担施工图部分的编制任务,后续工程建设也必须由国内总包企业来承接
于是,国内和国外,不同成熟度、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的设计体系发生了一次大碰撞
欧美成熟的设计公司很快展示了在建筑理念和方案设计方面的竞争力,这种能力是在西方由来已久的一个体系化的执业环境中形成的,建筑师的职业和价值普遍得到尊重,其开放的、良性的竞争环境保证了非常专业的职业建筑师的成长,所以应该说此次大碰撞对国内几乎刚刚开始市场化运作的建筑设计公司,无论是国营还是民营均形成了一次撞击
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的设计企业开始以施工图为主要业务对象,并展开竞争,希望能通过大量的施工图业务保证企业的运行,同时也能通过这种合作项目来获得上游的设计能力
这种结构性分工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而上游能力的获得也非一朝一夕,尤其是社会观念的转变更是需要沉淀
于是会看到国内大量的设计单位还在大量地进行施工图业务的竞争
尤其在建筑行业大背景下行的情况下,内卷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随后,一些国营和民营事务所确实开始崭露头角,在高价值项目竞争中开始体现完整能力,社会层面也开始认可国内的职业建筑师的价值
源于关贸协定的分工事实上给了国内设计企业成长的空间,伴随国内史无前例的城市化一路走来,但是缺憾是建筑师在欧美是一个完整的职业,我国现在开始试行的建筑师负责制在欧美早已贯彻到了极致,主流市场也没有泾渭分明的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的分野
其中,他们的建筑师必须完成从概念到施工图,从编写技术规格书到全职的施工配合和监督等等所有的工作,而且施工文档,包括完整的施工图纸以及上千页的技术说明是建筑师最核心的工作
高质量的施工文档几乎是建筑师最核心的秘密武器,职业建筑师的这种能力也必须通过设计到施工完整过程才能获得
可以看到,上述显然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而体系化、专业化的施工图,这部分工作实际上还没有通过上述的市场碰撞完整引入国内
现在国内的设计企业,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均需要正视这种差距
同时因为竞争所致,国外建筑师在技术能力上普遍比较完整,对于新技术的学习和采纳蔚然成风,擅长采用数字化设计工具来提升效率,也把拥抱新技术作为一个提升个人价值的重要维度
在这方面,国内的设计单位和国外的同行实际上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甚至能够看到,在数字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上,一些新近成长起来的设计公司开始形成潮流,开始和国际顶尖设计公司同台竞技了
(完)其他参考资料:《BIM这十年,2022分水岭 | 数字时氪的朋友们》.光铭研究院《建筑、结构、机电三专业发布,设计算量模型打通,广联达的设计软件藏了啥功能?》.建筑科技媒体BIMBOX
图纸过程业务广联达数据行业(施工图数据业务广联达建筑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