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HR(项目系数点数都是员工)「项目系数是啥意思」

今天读《认知的救赎2》学习了两种很不常用的正确“悖论”我们在自己的行业越深同时也是我们被限制思维的方面
和大家分享下1. 能力优化的同时,也意味着能力的残化
2. 任何物种都是残化物种,关键在于你选择哪一种残化,以及你对自己残化的一种深切意识,并随之保持一种敬畏和谦卑的感觉
掌握历史感,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玄妙的哲学,你只需要牢牢地守住常识就行
我们之所以会犯错误,是因为在特定的时间,如果所有的人都很疯狂,我们就会迷茫
我们以为这是一个趋势,其实它只是一个时尚
你把时尚当成了趋势,但时尚却只是个泡沫,泡沫破灭了,你可能就淹死了
真正的趋势是海面下的洋流,只有洋流才能把我们带到很远的地方
所以我们才要学习并不断的提升认知才能更好的做出正确的判断
今天我们这节课,进入学习正题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怎样设计激励机制
这是个老话题了,我们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清晰的共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过去,这个原则很好执行,打多少猎物、生产多少件产品,数一数就知道了
但现在不一样,我们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创意型工作,工作量有多大,谁的贡献更大?很难说清楚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有效地判断员工工作情况,给到相应合理的激励呢?我们为你请到了两位解决这个问题的专家,矩阵纵横的创始人兼CEO王兆宝,和他的同事刘慈卿
刘慈卿也是高研院第六期的校友
他们所在的这家公司,矩阵纵横是一家室内设计公司,也就是说,全是创意型工作
他们在这家公司里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套激励机制
因为这套激励机制的存在,同行离职率,20%以上,他们只有一半,10%左右
而且,自从推行了这个机制之后,因为激励及时有效,公司业绩连续翻番,10年的时间,营业额从300万增长到了5个亿
这节课的课程导师,是王兆宝和刘慈卿,研究员是得到高研院的杨霁琳,由转述师徐溟旭来讲
作为人力资源,我们的工作存在着一个特别大的挑战,就是怎么设计激励机制
为什么说这是个大挑战呢?要让激励有真实的效果,就意味着,我们要同时满足两个目标:一方面,激励最主要的目标,是要刺激员工往我们希望的方向去努力,比如我们希望员工努力工作,还希望员工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保证质量
可我们希望的太多了,怎么让员工朝着这些多维度目标去努力呢?这就很难了
但更重要的是,要起到激励效果,是要给员工一定的利润奖励的
这就要求公司要判断出大家分别作出了多大的贡献,然后根据贡献程度来进行奖励
这件事,从来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做不到相对公平,没效果不说,还会带来负面影响
问题就来了,在一个多人协作的创意型项目里,谁做得多、谁贡献的价值更大,其实很难判断
最后,很多公司只能依靠领导的主观判断,小王表现良好,绩效满分,小杨表现差了点,绩效0.75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知道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多,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贡献是核心贡献
要让大家都觉得公平,几乎不可能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很多公司的做法都是,保密
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绩效,但不知道这个绩效是怎么评的,也不知道别人的绩效是多少,所有的情况都是一个黑箱
甚至,很多公司都会严格规定,一旦发现谈论薪资奖金的,直接辞退
但稍微有点经验的同学都知道,就算有这样严格的规定,同事们私下互相打听,这是很难避免的情况
发现了吗?最后的结果就是,员工既不知道往哪努力能继续拿到奖励,又免不了怀疑领导有偏见,两个目标一个也没完成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公司设计了一套完全不一样的制度,下面我跟你详细解释一下
拆分动作,弱化主观因素的干扰我们采用的这个制度,叫做矩阵DKP制度,是2011年的时候,我们公司的CEO,创造性地从游戏世界借鉴过来的
什么是DKP?就是dragon kill points,中文翻译过来就是屠龙点数
这相当于是游戏世界的货币,用这个点数,就可以去换装备或者买其他东西
如果有同学玩过魔兽世界,可能就会有感受,这个游戏里跟我们平时工作很像
很多时候,要打一个大boss,需要很多玩家一起联手才能打败
但打败之后,战利品是有限的,那成果算谁的?这个时候,DKP点数就派上用场了
这个点数其实就是游戏玩家的团队贡献度,比如在打boss过程中,你参与了几次,打掉了几个boss,就给你积相应的DKP点数
最后根据这个点数,来分配战利品
那这样一套游戏机制,在现实中是怎么起作用的呢?我们公司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件事,我们把公司的各个业务条线,分拆成一个个独立核算的经营主体
比如硬装设计是一个单独的部门,软装设计又是一个部门,再比如办公设计、酒店设计等等,又是不同的部门
包括行政财务也是独立的创收部门,只不过他们的收入来自于其他事业部的雇佣,提供多少服务,就分多少利润
这样,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创收方向,也都能独立核算,自给自足
而不同的经营体,对应的就是不同的游戏副本
每个同事,就像游戏玩家一样,在不同的事业部升级打怪,拿相应的DKP点数
第二件事,是给项目定价
我们把每个项目都当作是要打的boss,根据过往的经验和数据,给每个项目都设定了一个DKP点数
比如一个硬装项目,它的DKP点数可能是1000,一个软装项目,可能就是600
这就是一个项目的DKP总数
第三,我们把总DKP点数,分配到每个具体的动作上
我们把每个项目,按照过去历史数据,拆分出了详细的阶段,又拆分成了详细的具体动作
比如一个硬装设计项目,可能会分成一个个阶段,每个阶段里又会分拆出详细的动作,然后给出相应的分数
这个拆解,非常详细,我就不一一说了
我只跟你说说,我们会细到什么程度,就是每写出一个概念、做出一个报价,选一个面料,都会有明确的DKP点数规定
甚至,我们公司养了两只猫,每天照顾这些猫,都会有相应的DKP点数
也就是说,在工作当中,你每做一个动作,都会有相应的积分
到了半年或者年终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这个积分来兑换对应的奖金
这三件事,就把一个庞大复杂的项目协作,拆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动作
这样拆分有什么好处呢?过去我们在设计激励的时候,一般都是一个项目彻底完成之后,再论功行赏
但我们也知道,一个项目的周期很长,又会有多个同事在协作,每个人的贡献算多少呢?很难界定
最后的结果就是,领导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进行评定
这就相当于,把领导放在了员工的对立面,员工会时刻观察着,领导跟谁关系更好,他会不会偏心
这对整个团队的协作,都会有影响
但我们的矩阵DKP制度,就把分配奖励的判断标准,放在了事上,而不是人的主观判断上
通过拆分,找到了每个项目的具体的价值点,谁拿下这个点,谁就拿相应的分,都是清清楚楚可追溯的,所有的分配规则,也都是提前定好的,对每个人的标准也都一致,这样的机制,就比过去领导大笔一挥的评价方式,要公平得多
更重要的是,以往都是半年、一年才做一次评优涨薪
但把所有的反馈点都拆碎之后,做一个动作就拿分,这就像游戏一样,整个工作过程中,都不断有反馈,随时有激励
可以想象,这个机制一推出,员工的积极性当然就被带动起来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接了个大项目,大家都想加班加点把项目做出来,好多同事就都直接住在了公司
最后,公司不得不强制规定,11点以后,公司就要拉闸关灯
你看,别人都是要求员工996,我们是逼着让大家回去休息
评价透明,明确努力方向不过,你可能会说,咱们做的是创意型工作,万一大家都只想赶工,不顾质量怎么办?而且,前面咱们也说了,创意型的工作很难机械划分,工作价值不能只看工作量和工作时间
比如有些同事很有才华,他花的时间少,但设计的东西就特别让客户满意,那这些问题,怎么平衡呢?我们的方法是,所有的模糊地带,虽然没法直接量化,但可以拆成不同维度的系数,我们在基础点数上叠加不同维度的系数,来调节相对均衡
而且,这些系数方向,就是我们希望员工努力的方向
但关键的是,这些系数和维度要完全透明
什么意思呢?我们会在基础点数和最终奖金金额之间,叠加三层系数
第一层,是项目系数
什么是项目系数?假设,一个项目特别难搞,非常耗时耗力
大家就不愿意接这样的项目,那我们就会给这些项目乘上一个比例系数
比如乘个1.2,甚至到1.8倍
让那些啃硬骨头的人,觉得值得啃
举个例子,我们想推行一个效果图渲染软件,新软件很快
但是换软件需要时间成本,同事们积极性就不高,怎么办呢?我们就乘上了一个项目系数
做一个设计项目,如果用老的渲染器,1张图10DKP,但用新的软件,可以给到30DKP
结果,一个星期后,还是没有人使用
好吧,看来这个条件不够诱人,那我再调整一下,50DKP呢?诶,这一调整,大家都开始用了
等到大家都感受到新软件的高效了,三个月后,再降回10DKP
你看,这就起到了激励的效果,不用三令五申,也不用强制执行,就能让员工自愿往公司希望的方向去发展
而项目系数,变成了我们的一个活钮
可以随时调节大家对于不同难度和复杂度项目的选择意愿
同时,我们还会稍微保护下小项目,大家都想去做大项目,那我们就会给小项目乘的系数更高一些,保持一个相对均衡
这是项目系数
第二层,是回访系数
这是跟工作质量挂钩的
每个项目结束之后,我们都会做一轮客户回访,然后看看客户对各个部门的满意度
根据客户的满意度,来看是乘以1.2、1.5还是0.8、0.5
这是满意度
第三层,还有团队负责人的把控系数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同项目,在执行之后,也会有细微的区别,比如有些项目执行人能力足够强,根本不需要团队负责人操心,而有些,可能还需要负责人多把控,或者有些项目的难度超过了原来的预期,有些项目难度低于原来预期
那团队负责人,就有权利再乘上一层他的判断系数
这样一层层乘下来,才会得出最终的DKP点数和对应的奖金额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大家不是觉得创意型工作不能单纯只看工作量吗?那我们就把模糊的维度都拆出来
多维度、全方位地衡量员工的工作
这样,大家也不会觉得自己的项目会特别吃亏,因为后面都会有不同的系数去调节
虽然没法做到绝对公平,但能做到相对均衡
更重要的是,我们做到了特别艰难的一跃,就是透明
不仅规则透明,每个人拿到的分数也是透明的,甚至,我们还设置了一个DKP排行榜,排名也是完全公开透明的,如果你拿到了相应的排名,就能获得涨薪和晋升机会
这其实就是把公司的评价体系完全透明化,这样一来,大家能清晰地知道,自己为什么加分,为什么减分,也清晰地知道,别人为什么加分,为什么减分,我们有多大差距,可以怎么去弥补,当这些清晰之后,剩下的,干就是了
主动选择,留下调节通道好,走到这一步,我们能做到即时激励了,也能让员工往我们希望的方向去努力了
但即使规则完全透明,员工可能还是有不满意的情况,那怎么办呢?我们的办法是,把最后的调节活口留给员工自己的意愿
什么意思呢?虽然我们的规则都是提前制定的,但我们会定期调整,并且留下员工主动选择和申诉的通道
首先,我们前面提到的基本点数或者项目系数,都不是拍脑袋定的,我们会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历史数据,就是我们过去实际完成的数据统计
另一方面,我们也会一个个去征询实际干的同事,这个项目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哪个更耗脑力,哪个技术含量更高
综合考虑之后,才会给出一个基础点数
不仅如此,虽然这套体系我们在试行两年之后,就已经相对成熟了,但是,我们还是会每半年都集中寻访一次,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如果你觉得哪里不合理,就可以直接提出来,我们调查之后觉得确实不合理,就会调整
比如前面我们说到的回访系数
虽然很公平,考核的就是工作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但我们也知道,一旦涉及到主观意愿,很难绝对公平
也会有情况是某个客户特别难搞,为了少打款,故意给团队挑刺
这种时候,我们同事就可以提出申诉
我们就会去调查,完成情况到底怎么样
因为一个客户可能会有不同团队来流水线对接
如果这个客户,对每个人都不满意,那大概率是这个客户的问题,那他打的低分,我们就会撤销
这是定期调整
但如果是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项目,或者之前没有遇到的特殊情况,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个调整的决策权,我们就不会给到管理层,而是要看实际接手这个事的人的意愿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有一个合作方的项目没有人愿意接,因为甲方出了名的难搞
按照原来的基础系数,大家都觉得不划算
那怎么办呢?我会去征询大家的意见,根据大家的意愿来决定这个项目最后的系数
我会先去群里问,1.2倍系数有没有人接
没有
那我明白了,1.2倍不够
那接下来我就会私信去问有经验的项目负责人
如果1.5倍你愿不愿意?1.8倍愿不愿意?噢,1.8 是愿意的
但这个项目就给他了吗?当然不行,我会同时问好几个人
如果大部分人都在1.8倍的时候愿意,那说明,大家对这个项目的判断,普遍是1.8倍
那我们就会按照1.8倍的系数来发布这项任务
不过,有同学可能会担心,如果大家故意把系数哄抬上去怎么办?比如明明1.5倍也行,但为了多拿,就抬到1.8倍
不会
为什么呢?一方面,我会问到很多人,这是大部分人的判断,另一方面,前期我只是征询,最后谁来做,其实是个未知数
如果你故意报高比例,那最后是你的其他同事拿到了项目,这不就是为他人做嫁衣了吗?更何况,我们的奖金池是一定的,如果故意哄抬高了系数,DKP数多了,每个DKP的钱就被稀释了,也就是经济学里的通货膨胀,那自己要是没拿到这个项目,不就亏大了吗?所以,没有人会故意说高或者说低,因为切蛋糕和分蛋糕的人不一定是同一个人,大家都会说一个相对合理的判断
汇总之后,就能找到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范围
这就是我们用来解决那些特殊情况的办法
规则提前定,但在事后和特殊情况的时候,留下一个调节活口,并且,把这个决策权留给员工自己的意愿
到这,我就介绍完了
很多同学可能会问,这么复杂的一套体系,如果要推行的话,可能存在哪些难点呢?这些年,我运用下来的感受是,很多人担心这样管理成本太高了,其实,反而降低了我们的管理成本,过去作为领导,你自己在打仗的同时还要惦记着员工的工作任务,如果记漏了,就会造成不公平的感受
现在好了,规则定好之后,我们有专门的软件系统帮我们记,最后我们只需要复核一下就可以了
所以,推行这个制度,难点不在这,最难的其实在于,创始人的选择和决心
这套机制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真的足够透明,创始团队要有勇气和决心做到能经得起透明,这是最难的一点
总结好了,这节课我们介绍了一种独特的激励机制
总结来说,主要是三点:第一,把激励的判断依据,建立在具体的事上,而不是领导的主观判断上,这能帮我们弱化领导主观因素的干扰
同时,看起来模糊的、个性化的复杂工作,只要拆得细,也是可以相对量化的
而把反馈点切得足够细,也能让员工在工作期间,高频率地获得激励
第二,如果要想实现激励效果,就要把评价体系完全透明,这样员工才能清晰地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
第三,特殊情况时,用员工自己的意愿,作为最后的调节活口
但要注意,切蛋糕的人和分蛋糕的人不能是同一个人,这样才能做到相对公平
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
关于设计激励机制,你还有没有见过一些比较好的做法?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们一起分享
思维HR(项目系数点数都是员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