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惨败犯错萨尔关键责任(明朝惨败萨尔火绳大明)「明朝萨尔战役」

谁的惨败犯错萨尔关键责任(明朝惨败萨尔火绳大明)

我们一直认为,萨尔浒惨败是杨镐一手导致的。
他分兵四路,指挥失当,才让大明王朝在这场关键战役中溃不成军。
然而细究历史,却发现杨镐的过错并非关键。
更大的隐患,其实是明朝中央政府盲目自信、准备不足所造成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支被寄予厚望的大军覆没?让我们一一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
一. 明末政府被困于传统思维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凭借农民起义的经验,明确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方针。
他认为,只有保证农民的生活富足,国力才能长盛不衰。
这一思路虽然合理,但随着年代变迭,日益显露出保守的一面。
到了明朝中后期,朝野上下对军事力量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经济实力。
太多官员沉溺于儒家经典,坚持以农立国。
对外交对手后金人不屑一顾,认为他们只是些狡猾的贼寇,决不可能从根本上威胁到明朝的统治。
这种偏执的思维,导致明朝在对抗后金的军事实力建设上满目疏漏。
即便辽阳卫所统帅员百万大军覆没,朝廷也因循旧辙,未从根本上重视军队的现代化改革。
相反,每逢边境小镇失守,中央第一反应就是增兵、加码,寄希望于数量的优势能化解危机。
可惜这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并未从根源解决问题。
天启元年,政府命太监陈永明修建了并州城,以应对后金的进犯。
陈永明不远万里,不远赴并州筑城,实在有负委托的厚望。
待陈永明筑城完毕,即设酒作贺,礼部亦以"邸第"犒之。
大员上下对边防重视不足,可见一斑。
二. 杨镐实力单薄,远逊于传闻当时的大明帝国,对于杨镐所统帅的实际兵力一直存在重大失判。
由于缺乏有效的情报渠道,中央政府只知其数,不知所以然。
朝野上下一味相信那个"四十七万大军"的传言,而对杨镐手中真实兵力的低劣状况却一无所知。
实际上,杨镐麾下只有区区十万军队,且这支军队是由各省拼凑而成,水平参差不齐。
正如《明清战争史略》中所言:"明军的总数在十万以下,七八万以上。
"杨镐手下并没有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更多是一些草草训练的新兵蛋子。
更为严重的是,杨镐的这支军队也未能得到应有的后勤保障。
大明王朝当年为杨镐派遣的军饷只有区区二百余万两白银,远不够长期作战的需要。
因此,杨镐不得不压缩战线,四路分进。
可即便如此,军饷也时常中断,士卒们不堪重负。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甚至直言:"朝议只恐师久饷匮,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等皆不顾边防实际,每天发红旗催战。
"面对如此凄惨的现状,杨镐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明知大军无力对抗后金,却又不得不听命于朝廷,被迫东征。
方从哲甚至专门写信促杨镐急发兵,杨镐"惶惧计无所出"。
三. 明军积弱已久,与后金差距巨大实际上,明军的腐朽积弱早已暴露无遗,只是朝野上下对此视而不见罢了。
如果将明军与当时的后金军队相比,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
首先,明军长期缺乏真正过硬的将领指挥。
明朝历史上虽也曾涌现过一批出色的名将,如戚继光、左钦等,但到了明末,能干有为的军事人才却屈指可数。
杨镐等人都只是些草芥之命而已。
再者,明军的武器装备和后勤体系都已严重落后。
如当年熊廷弼就不止一次强调,想要与后金一战,少说也得有九万匹骐骥马作为骑兵。
然而明军马匹骨瘦如柴,军中连足够的草料都解决不了。
至于火器方面,明军长期坚持使用老旧的火绳枪,后金人则早已研制出钻铣枪,这种精密火器在当时确实占有一定优势。
除此之外,明军还缺乏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
长期内忧外患,使得军纪涣散,朝不保夕。
反观努尔哈赤麾下的八旗军,则是一支高度集中、严格训练的铁甲精兵。
只要下达一声令下,八旗便会团结一致、听令行事。
明军则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总的来说,明末的军事实力积贫积弱,与日渐壮大的后金形成了鲜明对比。
杨镐临危受命,仓促东征,可以说是捡了个祸根。
萨尔浒惨败的导火索,实际上远不止是杨镐的指挥失误那么简单。
四. 政府推卸责任,矛盾激化萨尔浒战役遭到惨败后,明朝中央政府并未引咎于己,反而将全部责任归咎于杨镐的指挥失当。
这不仅加剧了内部的矛盾对立,也进一步暴露了明王朝的僵化腐朽。
当初中央决策层盲目乐观,一意孤行地命杨镐远征,对于军队的实际准备情况视而不见。
等到惨败之后,他们却将这一切过错都推卸到了杨镐一人身上。
朝野上下对于这一战役的失利,争论不休。
《明史纪事本末》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凡在京阁老、耆旧,谁复能籍府库实阅兵马之数乎?虽前后拳铍,裁兵讨贼,多出于一时之见,究其实则总由大吏小武之口受命耳。
"很显然,即便是当朝权臣,对于军队实力的真实情况也是一无所知。
他们只是依靠自己的一家之言,武断地做出了发兵决策。
可等到失利收场,便将锅全部甩给了杨镐一人。
与此同时,另一派观点则是将矛头直指中央。
当时的礼部尚书刘纶,在上疏中就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政府的诸多过错:"城邑既陷,至于纷纷振兵疆场,一味从事享储,毫无慎动之虑。
"两派观点争执不下,内耗日益严重。
礼部刘纶更是被朝野视为"党同伐异"的异端,最终被革职免官。
明王朝由于无法正视自身的问题,不断推卸责任,最终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五. 教训惨痛,促进了明军觉醒虽然萨尔浒之战给明朝带来了巨大损失,但这场惨败也为明军的彻底觉醒和军事改革踌躇满志。
痛定思痛,明廷终于意识到了自身军事力量的薄弱,并着手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在武器装备方面,明军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
早在战前,戚继光等人就曾力主采用新式大锺炮。
但遗憾的是,明廷未及时重视。
直到萨尔浒惨败后,政府才不得不下定决心,大力推广新式火器。
同时,明朝还从后金人手中学习到了制造精良火绳枪的技术。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补遗》的记载:"朝野大震,廷臣乃延请敕收满洲火铳铣铜、制火绳诸工。
"这标志着明军火器装备的一次飞跃式进步。
除武器装备外,明朝中央还着手整顿军纪,加强实战训练。
为此,廷臣专门命令:"练习火攻暗夜等事,期于临敌无惧。
"由此可见,明军已经痛感了过去疏于训练的教训,并决心重振雄风。
此外,明廷还从战败中汲取经验教训,着力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
当年虽然杨镐实力不及后金,但由于教训惨痛,也使得明军渐渐成熟起来。
从权渠、孔有渔等人便是后来被重用的新锐将帅。
总的来说,虽然萨尔浒惨败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同时也为明军未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从挫折中汲取力量,明军最终在继起余孽和抗击山海关的战役中扭转了局面,给予后金沉重的打击。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