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拖垮管理用了生活app(时间管理工作用了拖垮)「时间管理 拖延」

用了7个时间管理app,工作却仍然一团乱麻昨天,我的大学同学小方兴奋地在朋友圈晒出一条消息,原来是她在网上发了一条时间管理app测评的帖子,已经收获了好几万点赞。
可是在网上一片光鲜的小方,现实却并不如意。
一直都是全公司里加班最晚的不说,毕业工作几年来,不但没有升职,连薪水都没涨多少,之前还一度收到风声很可能会因为这次疫情被劝退。
虽然后来公司挺了过来,她也保住了工作,但她更认为是自己工作不够努力。
于是更加拼命工作,每天都会在网上记下自己用各种时间管理app下的一日时间记录,鼓励自己第二天要更努力。
最厉害的一次,我发现她足足用了7个时间管理的app,从计时器,到番茄工作法,再到日程表,周计划等等。
時間管理经典著作《吃掉那只青蛙》中就指出:
“时间管理实际上也是生活管理、自我管理。
事实上时间管理时在控制事件发生的顺序,控制你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在重要和不重要的事情上做出选择的能力,是你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小方并没有意识到,从一开始她对时间管理的理解就是错的。
越管理越没时间,为什么你的时间管理没有用误区一:时间管理≠创造时间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之所以工作和生活一团混乱,都是因为时间不够用。
计划的专业知识,还没学;安排的兴趣课程,没有上;预期的运动计划,没开始;列好的阅读书单,一直拖。
于是给自己每天安排了满满的日程表,可是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对未来更是充满了不安和迷茫。
这种对一切都失去控制的感觉,愈演愈烈,直到在无数个刷着手机入睡的夜晚,看着待办清单上始终高悬的未完成项目,自己都有点看不起自己,然后告诉自己,明天一定要抓紧时间。
我们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都是24小时,不管谁运用如何高超的时间管理手段,都不可能让24小时变成25小时。
没有人会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
之所以有的人可以比其他人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正是在于他学会了安排时间去做正确的事。
误区二:时间管理≠每天完成的事越多越好我记得自己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发现我们那一批十几个一起入职的新人,我们大部分同事常常要加班好久才能做完全部的工作。
可同样一起入职的小任,六点多就能下班,而且还总是受到经理的表扬,一年后还拿到了我们那一批员工中考评的最高分。
按理说,我们这批员工每个人被分配到的工作量相差无几,为什么大家下班时间却相差那么多,最后取得的成绩还与我们的工作时间截然相反呢?后来我有一次和小任上了同一个项目才知道,原来小任并不是有三头六臂,他其实每天也有很多工作没有完成。
只不过,他知道选择最重要、必须完成的工作先完成,其他一些琐事,或者一时半会儿不可能解决的事,他就会放到之后再做,心安理得地下班,而不像我们其他人,总觉得事情没做完就下班会有负罪感。
于是我们其他人,有人挤压工作时间,草草了事,然后匆匆在待办清单上打勾完成任务;有人剥夺不该被剥夺的时间,加班甚至通宵安慰自己在努力,一心多用证明自己要赛过时间,勉强完成任务可却坚持不了几天最终崩溃。
这些错误管理时间的想法,本质上,正是误解了时间管理的真正意义。
时间管理,不是每天完成的事情越多越好,而是最高质量地完成必须完成的事。
误区三:时间管理≠时间管理app去年年初,“藏于冰岛”的热搜,让SA圈映入众人眼帘。
在微博有一个叫study account的超话,拥有108万关注,超过60亿的阅读量和85万的帖子,其中大多是各种博主发的每日学习记录:工工整整的学习笔记,奋笔疾书的学习视频,再配上滤镜和排版,营造出一种努力又精致的氛围。
看起来正能量满满的一片学习圣地,随后因为“藏于冰岛“博主被爆出盗用他人打卡图,伪造录取offer,并且用多个小号制造大号的虚假繁荣,撕开了”伪努力“的面具。
记录并复盘自己每日的学习工作,本是一件有价值的事,可是当每次开始学习前,都要手忙脚乱地打开一堆app,每天工作完成后,又要投入大量时间美化排版手帐、剪辑制作视频,只为了发上网后获得一片赞美,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呢?如何正确做好时间管理?掌握3招,让你的工作效率翻倍01 冲锋工作法:倒逼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和工作效率大学时我们曾有一句玩笑话,叫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不管老师是什么时候布置一篇论文,只有交稿日期才能决定我们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写这篇论文。
而事实上,截止日期的确可以成为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一大利器。
罗斯福在大学时期,就是学校的活跃分子,他的兴趣包括拳击、摔跤、健身、舞蹈课、诗歌阅读和自然学,甚至在大学时期就已经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阿迪朗达克山脉夏季里的鸟》,获得了《纳塔尔鸟类学俱乐部公报》的好评,一度被认为是“美国最博学的青年自然学者之一”。
因为这些广泛的兴趣爱好,后来为罗斯福撰写传记的莫里斯推测,罗斯福每天只有不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学习,却依旧能在大一的7门课程中,获得5门优秀。
罗斯福的学习方法,就是在每天下午的固定时间,以最大的强度和专注度攻读,从而实现最高效的时间利用。
莫里斯说:“他待在书桌前的时间比较少,但是注意力十分集中,他的阅读速度十分快,所以可以比大多数人(从课业中)节省出更多的时间。
“麻省理工博士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介绍罗斯福的学习方法时就提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可以使用这种冲锋工作法。
在完成工作前,先预估要完成的时间,并设定一个远小于预估时间的截止日期,从而逼迫自己用尽全力,在这个预设期限前完成工作,倒逼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和工作效率。
《绝对自控》中有这样一句话:“比起热爱,目标更斩钉截铁,更能指引我们努力。
“02 目标断舍离:找到眼下最重要的三件事要实现“冲锋工作法“,一大前提就是要找到一项值得并需要我们深度工作的任务。
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习武不可谓不努力不用心,可是早期江南七怪急于传授各自看家本领,反而让郭靖囫囵吞枣,就是起早贪黑也学不到精华。
后来遇到马钰后,郭靖开始从内功开始修炼,这才为日后成为一代武林大侠打下基础。
我们工作学习也是一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做,最后多半是什么都学不到,什么都做不好。
但如果找到眼下当务之急最关键的事,用尽全力做好,很可能反而事半功倍。
在《吃掉那只青蛙》中,作者就提出了“3个“定律:
“找出你的工作中的最重要的3件事情,你对公司90%的贡献都来自这3件事情。
无论如何,都先把这些事情做好,然后,你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安排个人的家庭和生活。
“我们在安排工作计划时,只需要找到眼下最重要的三件事,尽快高效高质量地去完成,至于其他一些琐事杂事,完全可以推迟处理甚至直接把他转移给其他人或者放弃不做,而不是把所有事情都一股脑写在每天的日程表上。
03 网络戒断法:放弃追寻高强度刺激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提出了一种“网络安息日“的说法,本意是指像梭罗一样和世界断联。
比尔盖茨就为自己设置了“思考周“,暂时放下日常工作和家庭责任,带上一堆白纸和书,隐居到一间小屋里,拒绝任何打扰,深度思考与公司相关的重大事务。
但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很难那么自由地可以让自己随时完全抽离工作和生活。
这里,纽波特给了两点建议:禁网计划:设定网络戒断时间段我们工作时不可避免地要查阅工作邮箱,但是动不动就被新邮件打断当下工作,又会大大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工作习惯,比如接下来的半小时内,只专注做自己现在做的这件事,不去查邮箱,不去上网浏览资讯,更不要去使用社交网络。
等到半小时一过,再去做这些事。
而即使现在有一封要你立刻回复的邮件,你也可以给自己设定五分钟的对抗时间。
这样既不会过度阻碍你回复邮件的工作进度,同时又能切断需要上网的需求和立刻上网的行为之间的反射机制。
拥抱无聊:为每次使用网络设定起始时间你是不是也在等朋友来的五分钟,因为无所事事而刷朋友圈?你们是不是在等上菜来的五分钟,因为一时无话可说就刷微博热搜?纽波特认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刻无聊时光,都是用浏览手机来打发,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
“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越来越难静下心来,安静地一个字一个字读完一篇长文,耐心地用一倍速看完一部电影了。
所以,如果我们想提高我们在工作中的专注度和工作效率,应该在没有工作的时候,也放弃追寻高强度的刺激,习惯静静等待,习惯拥抱无聊,从而能够在真正工作的时候,抵抗这些容易让我们分心的外界刺激。
写在最后:时间管理,与其说是管理时间,不如说是管理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为了成为这样的人,愿意放弃什么?又愿意付出什么?来自谷歌风投的杰克·纳普和约翰·泽拉茨基在《创造时间》中说:“一页纸容不下的任务清单,生活里也容不下。
”从今天起,不要再想着如何分毫不差去计划时间,如何争分夺秒去安排任务,如何挖空心思去研究时间管理工具。
更重要的,是确定我们心中最重要的目标,把有限的时间,高效地利用,高质量地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高效的背后,是极度的专注工作。
为自己设立目标和截止期限来鞭策自己,把每一份重要的工作当成一场冲刺,逼出自己最强的专注力与效率;高质量的基础,是持续的深度钻研。
有计划地安排娱乐、网络等肤浅时间,而在需要深度工作时投以全部的精力与关注;最重要的取舍,更需要我们从一开始就做好取舍。
不要贪多,每天只选择最重要的3件事尽全力去完成。
时间就是生命,如何度过无法重来的余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决定。
时间拖垮管理用了生活app(时间管理工作用了拖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