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建构层楼量表课堂观察(维度建构量表评价目标)

为了让教学的质量可评、可测、可见,教师需要构建一个评估课堂教学的模型与量表。
本文聚焦课堂观察评价量表的构建,拆解其中的几个重点维度,帮助教师从“评”的角度出发,提升课堂教学的效度。
本文共4539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构建课堂观察评价量表需要注意哪几个维度?※ 如何基于每个维度分析与评价教学,落地素养?无论是单元教学还是课堂教学,都要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并形成闭环,实现教学质量的螺旋式上升。
为了让教学的质量可评、可测、可见,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评估课堂教学的模型与量表。
需要强调的是,课堂教学评估量表的出发点是素养,素养支撑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而整个教学过程最终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其原点也是素养。
为了达到培育素养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具备相匹配的专业能力,并基于核心素养来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师专业能力又直接影响了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体现。
综上,在课堂教学评估量表中,我认为应该包括目标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师素质四个维度。
我们可以给这四个维度一个基本量化的权重分值,按权重大小做参照系,目标内容的权重是0.1,教学过程是0.7,教学效果是0.1,教师素质是0.1。
可以看出,我们将主要的权重分数放在了教学过程上,因为这个量表主要用于支撑日常课堂教学和观察,并用于改进教学效果。
目标内容和教学效果虽然只占据了0.1的权重,但目标是对素养的具体化表现,而教学效果则是对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估,这两个10分实际上是指向最终目标达成度的评估依据。
两大维度评价目标内容,锁定素养的生长点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目标内容维度,这个维度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两个二级指标。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来描述的,而教学内容也是从这四个方面来展开的。
在权重分配上,我们采取了五分的比例,并且按照四个维度分别合理的情况进行权重递减。
这个权重是可以调整的,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来灵活变化。
当初设计这个量表时,考虑到了如果四维目标中只有两维合理,那么只能达到一个合格水平;而如果只有一维的目标合理,那肯定是不能合格的。
因此,权重分配时需要大家再次考虑。
教学目标的四个维度并不是随意制定的,而是从我们的课程标准中提炼出来的。
实际上,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是高中先行。
义教阶段的课程标准的修订在很大程度上是高中课标的变式,两者核心内容保持一致。
因此,我们从初中到高中可以打通使用。
以语文学科为例:义教阶段的文化自信在高中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运用在高中是语言建构应用;思维能力在高中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创造在高中是审美鉴赏与创造。
其中,2017版高中课标和2022版义教课标与以前课标在素养目标维度中最突出的一个不同就是明确提出了学科思维。
对比和提炼一下初高中的素养目标,我们会发现,不管哪门学科其目标维度都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维度,只是不同学科的表述略有不同。
因此在制定课堂评价量表时,我们可以借助这四个维度来提炼和确定各个学科的素养目标。
至于为什么我们要分维度来考虑,主要是因为综合表达可能会出现目标模糊的情况,很容易把核心的思维目标给模糊掉。
模糊的东西自然难以清晰表达,也难以做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评价量表也特别讲究将素养目标表达清晰,因为在评课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用量化指标来衡量教学目标的话,那么这些指标就成了客观、可观测的素养目标。
换句话说,如果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被科学、准确地制定出来,并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那么这些目标就成为了这节课的评价标准。
因此,我们需要遵循这样的原则:目标的制定需要非常精准和全面,同时具备可操作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制定出目标素养构成的框架,以便于在制定目标时有一个可以参考的依据。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评价工具来评估目标的可观测性和可操作性。
在学科教学中,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情境都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提炼每个教学环节和情境所承载的重要教学目标,并将其写清楚。
这样,即使我们不是该领域的专家,也能够理解这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
在评价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关注一下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的运用是否准确。
大家可以通过再次阅读课标,来更好地掌握如何准确地使用行为动词。
特别要注意目标主体应明确为学生视角,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方向感。
其次,要明确学科素养的表现,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评性。
对于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我们可以使用认知性的目标动词;对于学科实践,我们可以采用技能性的行为动词;对于态度责任,我们可以使用情感性的行为动词。
当然,如果我们把学科思维作为一个能力来描述,也可以使用行为动词。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行为动词的层次和进阶。
在听教师说课时,我发现他们制定的目标都很清晰、准确,但在使用行为动词时稍显不足。
因此,我建议大家在使用行为动词时,要注意区分其级别。
例如,在知识维度,一级水平的行为动词可以是“说出”、“知道”、“识别”、“列举”等,这一水平只需达到知其然即可;二级水平的行为动词可以是“举例说明”、“解释”、“概述”、“理解”等,这一水平则需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水平;至于三级水平,行为动词可以是“阐明”、“分类”、“预测”、“评价”等,这一水平则需达到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同时还能知道如何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以陈晓倩老师在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课中制定的教学目标为例,第一个维度的目标设计显示出教师在逐渐渗透结构和功能观。
这个概念在生命观念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生物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在科学学科中,结构和功能也是一个跨学科概念。
这个结构和功能观不仅是可以迁移的,而且可以应用到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无论是设计一个项目、模型还是解决方案,都需要考虑其结构。
因为结构的不同将决定功能的差异,如果结构不佳,功能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理解和掌握结构和功能观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科学思维的培养中,我们需要在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中,采用由外到内的方法和思路来着重培养模型与建模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模型与建模能力是鸟卵这一知识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鸟卵虽然是一个巨大的细胞,但其中每个结构的存在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鸟卵中的系带结构可能并不起眼,但它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固定卵细胞,防止其破裂。
因此,我们需要让学生从模型和系统两个视角来进行思考。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系统的独特功能。
在生命观念方面,本单元强调的是对生命的精准感知。
让学生们在孵化鸡卵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生命的变化和神奇。
同时,他们也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因为在我们孵化的蛋中,只有少数的小鸡成功孵化出来。
这让学生们更加珍爱生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至于态度责任方面,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们通过这个活动,真实感受到生命的孕育过程,并从中体验到生命的伟大和可爱。
以上这些目标都明确制定出来之后,我们就能够准确判断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课堂评价提供了基准,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聚焦核心概念,同时确保教学内容结构合理、符合学科逻辑。
最后,教学内容必须准确无误,绝对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
基于此,我想传递一个观念,即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是有意传递给学生的主要信息。
教学内容必须能够落实课标要求,有效地利用教材,并关注动态生成的内容。
特别是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内容,老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动态内容。
虽然这些内容可能超出预设的范围,但教师需要确保这些内容同样准确无误。
四个维度评价教学过程,检测素养落地情况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分为四个维度,首先是情境创设,其次为问题设计,第三是学习活动,最后是板书和课件。
1.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非常重要且日益受到重视的一个环节。
在交流单元教学设计时,我曾提到单元教学设计并不是一个新名词。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就提出了经验单元的概念。
当时,他注意到课本上的知识往往是零散和碎片化的,而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时难以建立起直接关联。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正因如此,他明确提出了设计经验单元的概念。
所谓经验单元和我们现在的单元设计思想是不同的方向,现在的单元教学设计是基于教材来开展单元教学设计,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基于课标、聚焦核心概念并将其嵌入到一个真实情境中来开展单元教学设计;而克伯屈提出的经验单元是指以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来建构单元。
但事实上大家知道用学生遇到的问题来建构单元,我们是很难做到帮助学生把握从小学到高中期间所有学科的主干内容。
因为经验单元不太好结构化,所以我们现在就把它和现在的单元教学相融合。
经验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基于真实情境提高学生真正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不是记住背会那一点点知识。
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放在书本中能理解出来,但考试的时候换一个情境就不理解,关键原因是教师没有在情境中教学。
当然,基于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是最佳的方式,但如果确实难以找到合适的情境,我们也可以基于学科知识逻辑来设计教学内容。
学生如果已经对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的内容走向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对这些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地去制造一些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情境创设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掌握知识并能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
但是,最终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脱离书本和试卷,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即使遇到新的情境也能够迅速适应并解决问题。
2.问题设计第二部分是问题设计,也包含四个具体描述,即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学习逻辑,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注重生成性和开放性。
问题设计的关键是形成单元问题链,可能每节课之间的问题不能够形成一个单元的问题链,但至少我们在一个单元中能够找出几条主问题链来,并以此形成问题网,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所以我们在观课的时候,如果发现老师某个问题一经提出,后面的问题就很自然而然地、丝滑地一并列出来了,那就说明该问题链一定具有逻辑关系,这也是评判一节课中学生的思维是否深度参与的一个重要凭据。
还是以陈晓倩老师为例,本节课中她创设的问题链以真实情境中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假设为开头。
实际上,一个好的假设应该是可操作性的问题,即把上位的问题又变成更下位的问题。
接着在经过一系列探究的之后,将学生逐渐引入到核心概念——结构与功能,再进行类比与关联,深度建构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这些问题层层深入,就形成了一个网状关联问题。
3.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在课堂评价量表中的分值很大,有二十分的分值。
它的第一个方面是教师组织课堂与提供学习材料两个维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他们的组织能力对于学习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
此外,教师提前设计的学习材料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些材料可能包括学习单、实验材料等等。
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主思考和实践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和解决问题,而合作思考实践则能够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学习和解决问题。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本节课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也有助于他们对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原理在支撑着学习活动:教师组织能力、准备学习材料、合作思考实践以及语言互动、思维互动都对应着合作建构的原理,自主思考实践是自主建构的原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对应迁移应用的原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总结反思对应自我监控的原理。
4.板书和课件板书和课件应该要能够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性的理解和梳理。
最后,我们要考虑的是教学效果和教师素质。
教学效果实际上是观察教师教学目标中那四个维度的达成情况。
教师素质方面,主要看教师的语言是否清晰流畅并具有感染力。
此外,教师制作的课件和板书是否设计得合理且有效,也是评判标准之一。
教师还需要具备思维逻辑清晰和分析透彻的能力,同时情感上要真诚,能与孩子们建立起真挚的联系。
编辑 | 肖静统筹 | 孙习涵
上一建构层楼量表课堂观察(维度建构量表评价目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