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国甘肃自然保护区见闻信息化建设插上(管理局林业甘肃信息化建设无人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初夏的午后,烈日炎炎,康乐县八松乡烈洼村的菜子沟里一片寂静,两侧山上的落叶松郁郁葱葱,密不透风
“大滩一切正常
”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水保护站护林员马文清仔细地查看着周围的环境,随身携带《巡山日记》认真地做记录
从1996年进入管理局开始,23年的护林员生涯里,马文清已经记不清在这片林子里走了多少个来回
“这片林区的每个角落都走过
”马文清指着一侧山上足有10米高的松林说,“刚来这里的时候,这片林子还是小树苗
”在马文清的印象中,以前巡山基本靠的是双脚和眼睛
钻进林子就是一整天,路有多远都没算过,一年下来磨破几双胶鞋是很正常的事
现在,随着管理局林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那些“跑断腿”的活儿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完成
“遇到突发状况,我们就拍照片发到指挥中心去
”马文清一边说,一边拿起手中的“林务通”GPS手持终端做示范
几秒钟后,太子山管理局防火指挥中心里,值班人员陈世豪在电脑上看到了马文清传来的现场照片
在管理局的自然资源保护区巡护监测云平台上,马文清的巡山轨迹清晰可见
“海拔2407米,经度103.27,纬度35.14……”不出5分钟时间,管理局的业务人员就能分析照片并第一时间指导马文清妥善处理
“信息化建设实实在在地为基层林业职工减轻了工作负担
”太子山管理局宣传科科长柳文斌感叹道,以前,护林员几乎要24小时跑在一线,所有的监控和处置全程依靠人工
如果一个地方发生火情,可能要花费1个多小时来确认火情地点、火情大小,才能再安排救火队员赶往现场
“步行巡山不算苦,遇到火灾钻林子才苦
”柳文斌说,“远看有烟,一旦进了林子就没有方向了
”没有导航和GPS定位,靠的就是老护林员带路
十多年前,管理局一处林子发生火灾,山里没手机信号,护林员步行2个多小时,等爬上山早已经精疲力尽了
2018年,管理局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云平台,采购了100台“林务通”GPS手持终端投入使用
巡山队员无论走在林区任何位置,随时都能与指挥中心进行信息交流
从此,情况大不一样了:一旦有火情,安装在铁塔上红外线监视器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火点,指挥中心电脑上就能在地形图上准确地标出经纬度
救火队员在随身携带的“林务通”手持终端上GPS输入经纬度,就可以依靠地图第一时间到达火场
等救火队伍到达着火区域,新配备的无人机就派上了用场:以前森子起火浓烟密布、暗火丛生,人员根本不敢贸然进入
现在无人机从安全区起飞,直接进入火场上空探查火情,指挥中心根据传来的火情视频,就能立刻制定出预案组织扑火
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无人机
“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我们就可以马上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联系到省里的专家,面对面讨论制定更专业、更可行的方案
”柳文斌说
“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福利可不止体现在防火上
”太子山管理局科研中心主任马文告诉记者,“前几年依托联合国有关项目,管理局建立了三维地理信息演示系统,整个太子山管理局林区的地图从平面变成了立体,每座山头的阴阳面都能清楚地分辨开
”管理局林业调查设计队伍配合省林草局提供的现代化软件,资源调查和林业项目设计变得更科学、更高效
通过在管理局8个保护站(圃)野外安装的红外相机,那些平时不见踪迹的蓝马鸡、狍鹿、野猪等野生动物,也开始频频露脸
“这些宝贵的数据,对管理局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意义非凡
”马文说
“无人机不仅是防火神器,更是禁毒利剑
有了它,林区禁毒工作变得没有死角
”2017年,管理局专门派人去杭州学习无人机驾驶技术,有3位林业职工取得无人机驾照,其中还有一位直接考上了无人机机长驾照
林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整合现有林业资源数据、转变传统的林业管理工作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基层林业单位的资源监管能力和工作管理水平
管理局举办无人机操作应用培训班
“林业信息化让我们的工作更加规范、科学、高效、安全
”柳文斌说,虽然近几年管理局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全面提升,但管理局信息化建设距离理想中“监控全覆盖、巡护终端全配备”“天、空、地、人一体信息化”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有差距,才有追赶的动力和决心,太子山管理局不断加大林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管理局的一项主要工作来落实
日前,投资400万元的林区视频监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6个红外线监控摄像头和5座云平台铁塔将在管理局的林区里拔地而起
建成后,管理局紫沟保护站、东湾保护站和药水保护站的20万亩林区里,将配备上现代化的“千里眼”
“如果有一天,信息化技术能做到基层保护站全覆盖,林区的每个角落、林业工作的每个方面都能从中受益,就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柳文斌说
山国甘肃自然保护区见闻信息化建设插上(管理局林业甘肃信息化建设无人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