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陕西西安学者齐声唤贤原创“知识摇篮”系列:“谷”的组词“百谷·稻谷·谷伯·谷仓·谷草·谷旦·谷董·谷籍·谷芒·谷年·谷嗛·谷人·谷穗·谷田·谷土·谷雨·谷贼·谷子·馆谷·金谷酒数·稆谷·穭谷·五谷·山谷·谷地·谷风·谷鲋·谷阁·谷口·谷陵·谷青山翠·谷泉·谷水·谷王·谷烟·谷颍·眢谷·河谷·绝谷·空谷绝响·裂谷·陆架谷·谷战·邃谷·溪谷·峡谷·削峰填谷·虚怀若谷·幽谷·篔筜谷·谷口耕·谷口隐·山谷臣·岩居谷饮·辟谷·谷道·谷父蚕母·谷驹·谷牝·昧谷·土谷祠·旸谷·谷谿·谷底·进退维谷·屈谷巨瓠·莺谷·下乔迁谷·暾欲谷·公谷·谷氨酸·谷驽·谷音·谷玉·金谷妓·金谷友·山谷体·式谷·贻谷·臧谷亡羊谷姓·谷褒·谷那律。谷会·谷纳·谷梁·夹谷·效谷县·谷熟县·函谷关·金谷园·辋谷·甘谷县·阳谷县·谷城县·红河谷·柏谷山·大谷口·太谷町·篔筜谷/谷蠡王/吐谷浑”3音谷1.gǔ。(1)旧同“穀”。百谷(谷物)相关组词,如:稻谷、谷伯(食量大的人)、谷仓、谷草、谷旦(良晨吉日)、谷董(一种杂煮的饮食)、谷籍(田赋)、谷禄(古代以谷量计俸禄的高下,故犹俸禄)、谷芒(禾谷的芒刺)、谷年(一年中种植的谷物)、谷嗛(qiàn。五谷收成不足)、谷人(农夫)、谷穗、谷田、谷土(耕地)、谷雨、谷贼(亦作“谷盗”,A.杂木荒草。B.稻谷虫子)、谷子、馆谷(驻军就食;食宿款待)、金谷酒数(金谷,见“地名”。宴饮时罚酒的斗数的隐语)、稆谷(lǚ。野生的稻谷)、穭(lǚ)谷(同“稆谷”)、五谷、山谷等。(2)两山或两块高地中间的低洼地,如:谷地、谷风(白天从谷底吹向山顶的风)、谷鲋(指井中蛤蟆)、谷阁(山谷间的栈道)、谷口、谷陵(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喻世事变化)、谷青山翠、谷泉、谷水、谷王(江海的别名)、谷烟、谷颍、眢(yuān)谷(干枯的溪谷)、河谷、绝谷、空谷绝响(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裂谷、陆架谷、、谷战(山谷中的战斗)、时谷(应时的谷物;犹新谷)、四谷(秬﹑秠﹑穈﹑芑4种谷物)、邃谷(幽深的山谷)、溪谷、峡谷、削峰填谷、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幽谷、篔筜谷(篔筜谷景色美丽、气氛幽雅的山谷)。引申为隐居:谷口耕(亦作“谷口隐”。比喻隐居生活)、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岩居谷饮(隐居生活)。(3)古代宗教相关用语,如:辟谷(控制饮食之养生法)、谷道(道家控制饮食之道法)、谷父蚕母(农桑之神)、谷驹(不被任用的贤人)、谷牝(pìn。“谷神”)、谷仙(种谷求金之术)、昧谷(神话中的西方日入之处)、土谷祠(土地神和五谷神)、旸(yáng)谷(日出的地方,亦作“汤(yáng)谷”)。(4)中医学名词,如:谷谿(中医名称的穴位)。(5)引申为困境、困穷,如:谷底(下降到的最低点)、进退维谷、屈谷巨瓠(比喻无用者)、莺谷(莺处幽谷。比喻人未显达时的处境)、下乔迁谷(人从光明走向黑暗,或者从良好的处境而进入劣境)。(4)文化艺术类会意词。如:暾欲谷〔东突厥的裴罗英贺达干(突厥)的官名。《辞海》《现汉》均称:“从存于蒙古共和国的暾欲谷墓碑看,应读暾(Tūn)欲谷(gǔ)。暾,初升的太阳。”〕、公谷(《公羊传》和《谷梁传》两本书并称)、谷氨酸(一种酸性氨基酸)、谷驽(饲养驽马)、谷音(元杜本编书名)、谷玉(美玉)、金谷妓(晋石崇之家妓绿珠)、金谷友(富有才华之至友)、山谷体(宋黄庭坚一派的诗体。后衍为江西诗派)、式谷(A.赐以福禄。B.以善道教子)、贻谷(父祖的遗荫)。臧谷亡羊(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单靠主观热情,而不顾事物的固有特性,结果好心办坏事)。2)姓。(1)单字“谷”,现有大姓,略。名人有:北朝著名将领谷褒:唐代弘文馆学士谷那律。(2)复姓。除过,〔清〕陈梦雷《明伦汇编•.氏族典》记有下边谷姓和复姓外,还有其他载录。谷会:东晋末慕容农之部将。《中文大字典》引《郑通志·氏族略·代北复姓》称,谷会氏源出昌黎鲜卑人“《魏书·官氏志》改为谷氏。后(魏)有谷会琨。”》。谷纳:唐代有谷那复姓。宋末元初有圩甸地方卢鲁部落酋长谷那。谷梁:(1)《春秋谷(榖)梁传》的省称。(2)复姓。A.出自粮食种植的“谷”B.古博陵郡(相当于今河北省安平、安国等县)有谷梁城,此地人以地名命姓,称谷榖梁氏。“榖”简化作“谷”。《元和姓纂》云:“今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一带)有谷梁氏。”《郑通志·氏族略》称:“战国鲁有谷梁赤,为子夏〔卜商。孔子事业支撑人、儒商第一人、晋国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西河学派”创始人〕弟子,其子谷梁淑著《春秋》。后来多演化为单姓“谷”“梁”。《山西人口姓氏大全》称:“汉族姓氏,今山西长治有分布。 山东省菏泽定陶县陈集镇《谷氏族谱》称,这里有谷姓村庄5个,约数万人,皆谷梁赤之后。夹谷:宋版《百家姓》收录。战国时期,汉人夹谷姓居住在齐鲁夹谷郓(在今山东郓城东)。《姓氏考略》载,满族的夹谷复姓出于金国女真族的加古部,后汉化音译为“夹谷”。金国政权曾先后迁都于燕京(今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世代相传并一直沿用至今。金代名人有:平章政事夹谷衡;芮国公夹谷吾里补;名将夹谷清臣;左翼护卫夹谷、昭仪节度使夹谷谢奴。今上海、沈阳等地有夹谷氏复姓族人分布。3)地名。(1)古地名。汉、晋敦煌郡效谷(穀)县(故址在今敦煌市西部);谷熟县(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一带);函谷关(战国秦置古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境);晋代石崇建金谷园,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陕西蓝田县东南的辋谷。(2)今地名。甘肃省甘谷县;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湖北襄阳市谷城县。陕西省宝鸡市眉县营头镇境内的红河谷。4)山名。柏谷山(在山西省长治市境内);大谷(A.山谷之大者。B.地名。又称大谷口﹑水泉口。在今洛阳市南);太谷町(旧时歌山县西牟娄郡的一町);篔筜谷(A.山谷名,在陕西省洋县城西北。B. 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2.lù,。谷蠡王 lù lí wáng 匈奴官名。冒顿单于设置,分左右,位在屠耆王之下,管理军事和行政,由单于子弟担任。后用称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到了南匈奴后期,光武帝之子沛献王刘辅6世孙度辽将军刘进伯的后代刘尸利被汉朝立为谷蠡王;南匈奴灭亡时去卑则自立为谷蠡王,并冒认刘氏以及使屠各部里面的纯匈奴人掌权,进而独立或迁入他族。南朝宋裴骃《集解》引服虔曰:“谷蠡王,谷,音廘;蠡,音离。”唐司马贞《索隐》引服虔曰:“谷蠡王,谷,上音禄;蠡,下音黎,又音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引服虔曰:《汉书·宣帝纪》,唐颜师古注《汉书·卫将军霍去病传》,《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元朔三年》,《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汉纪·和帝永元三年》,均有相同说法。3.yù。吐谷浑,亦作“吐浑”。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在今甘肃、青海一带)的一个古国。2)上述古国所建者的国古代少数民族。愿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3)“吐谷浑道”,又称“青海道”。4)人名。慕容廆之庶长兄。举例:①辨例:上述为《辞海》的音义。《现汉》对“谷”字仅有“gǔ(1.稻谷;山谷。2.姓)”“yù(吐谷浑)”二音,缺了“lǜ”音,应补上。②误读:1.“谷蠡王”误读:1)“谷”误读“yù”:有古籍把“谷蠡王”的“谷”误读作“yù”。2)“谷”误读“gǔ”:(1)传统媒体误读:A.于智荣在《语文知识》 2007年第3期载文《 “谷蠡王”“休屠王”正确读音的理据》,称:“近来对‘谷蠡王’和‘休屠王’的误读屡见不鲜……‘谷蠡王’应读‘lǜ lí’。”B.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把“谷蠡王”读作“gǔ lǐwáng”。(2)新兴媒体误读:360百科、360国学、360搜索(2022年8月11日)、360问答(2018年4月10日;2021年8月9日)、查字典(2023年8月19日)、词典(2024年4月3日)、汉语字典(2024年2月28日)、汉语词典(2023年8月19日)、汉语国学(2024年3月20日)、新知网(2018年8月22日)、沪江在线(2019年2月20日),均将 “(左)谷蠡王”的“谷”注音为“gu”。2.“暾欲谷”误读:1)满绰拉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杂志(1994年第6期)载文《暾欲谷碑》,称:“暾欲谷,Tūn yū gǔ,‘暾’有人读Dūn。”2)热依拉•吐尔逊在《科技致富向导》杂志(2014年第18期)载文《古代突厥文的发现与暾欲谷碑》,称:“《暾欲谷碑》:偰(xiē)姓开山鼻祖之碑……‘暾’,有人误读成Dūn。”3.“吐谷浑”误读:李国华在《咬文嚼字》(2009年第1期)载文《马未都误读“吐谷浑”》,称:“2008年8月29日央视10套《百家讲坛》栏目,马未都先生将‘吐谷浑’误读成“tǔ gǔ hún”,tn。此处的“谷”字应读作‘yù’。”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