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好高度用好尺度把好力度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尊重事实,还原事实真相。在曝光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站好高度、用好尺度、把好力度。说起设立环保“曝光台”,作为从事近二十年环境宣传工作的亲历者,笔者有着深刻的感受。环保“曝光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环保工作的开展,对一些热点敏感问题的解决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在全国各地都倡导要设立环保“曝光台”,笔者认为,环境曝光要把握好三点,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释放正能量、帮忙不添乱,反话正面说、警示一大片。一是要事先调研。对于比较敏感的环境问题,不要急于曝光,要事先做好调研,要找准选题、选好典型,策划好曝光前、曝光中、曝光后的系列事项,组织好宣传策划,找准曝光要害,执法与问责跟进,媒体在过程中要持续关注。如果排污单位或企业知耻而后勇,不但积极配合解决问题,还有前瞻性环保规划,借此可以树立典型,达到曝光一个、警示一片、教育一片的效果。二是要一视同仁。设立环保“曝光台”,要有坚持公平公正的勇气,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媒体曝光不能搞选择性曝光,否则会影响执法者的权威。对于有些环境问题,曝光可以是环境整治的冲锋号,在曝光之后环境执法要跟进,不能让排污单位产生曝光谁谁倒霉的错觉。对于普遍性问题,要提前研究整治标准,对是取缔还是整改、如何取缔如何整改等都要有明确的执法导向。曝光栏目在此基础上持续跟进、及时反馈,必然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是要保持常态长治。环保“曝光台”不能一时松一时紧,要有每年的规定动作,还要紧跟每年生态环境工作的重心。树立曝光的公信力,需要凌厉推进与长期坚守。笔者所在的河南安阳,每年开展的环保行宣传活动已经坚持了23年,保留下来的品牌栏目也就是“曝光台”最有战斗力,每年抓住几个民生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不放松,新闻采访持续跟进,一直到问题解决,在同行业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曝光问题时,有的采用点穴式曝光,有的是以点带面,有时是执法行动随机跟访,总之是抓住问题要害,配合环境执法,综合推动问题解决。总之,一个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是环境标准提高后出现的新问题,单靠一次曝光也很难得到彻底解决,况且并不是所有环境问题都适合曝光,这都需要曝光掌舵者艺术地把握好媒体的使用分寸,该曝光的问题顶住压力也要曝光,曝光后要做好研判,不适合曝光的要谨慎对待。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尊重事实,还原事实真相。这就需要在曝光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站好高度、用好尺度、把好力度,一句话就是练好嗓子、做好喉舌,及时去除环保杂音。“曝光台”作用应多样化 设立生态环境曝光台,其直接作用是更加有力地推动突出环境问题的迅速解决。经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在这种压力下,当地政府必须拿出真抓实干的态度来,加快整改进度。相对于内部通报、约谈等方式,面向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曝光台”运行节奏更快、范围更广、成效也更显著。在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曝光台”已经实现常态化,甚至上升为每天电视台新闻的“保留节目”,为老百姓所熟知乐道。在这种情况下,“曝光台”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一个多方位、多角度的环保公众平台。一是作为展示生态环保工作的平台。生态环保工作人员特别是坚守在一线的环境执法人员,放弃了大量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连续作战,为了查清环境问题,他们顶着风雨、冒着寒暑,付出大量辛劳汗水。有时,还要面对群众的不理解甚至违法者的威胁。“曝光台”在曝光突出环境问题的同时,不能忘记这些幕后英雄,应通过适当方式,展示一线执法者是如何发现问题、调查问题的,突出环境执法人员忠诚使命、勇于担当的光辉形象,争取全社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二是作为普及生态环保知识的平台。宣教工作既是生态环保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和短板。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效果不佳,而“曝光台”则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提供“现场教学”,可操作性、说服力更强。一方面,可以教给公众什么样的情况可能存在环境违法行为,遇到此类情况可进行取证并反馈给生态环境部门,从而把政府部门的一双眼扩展为人民群众的千万双眼,形成社会监督的强大氛围。另一方面,“曝光台”也可以指出并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当行为,比如乱丢垃圾、乱倒污水等。虽然此类行为一开始不显眼,但在“破窗效应”的作用下,小问题会逐步变成大问题。三是作为宣传正面先进做法的平台。“曝光台”可以进一步改造,不仅可以曝光环境违法行为,还可以宣传一些生态环保方面的好做法以及先进事例。例如,一些地方在排查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等方面创新工作机制、迅速开展行动、取得良好成效,完全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展示出来,供其他地方借鉴。还可以对前期曝光过的问题进行跟踪报道,当地及时有效解决的,也给予正面肯定。善用生态环境问题“曝光台” 应善待、善用生态环境问题“曝光台”,努力做到查处问题到位、追责问责到位、改善环境到位,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2017年7月,四川省乐山市在全国率先开设“环境曝光台”,通过“一台”(乐山广播电视台)、“一报”(乐山日报)、“一网”(乐山新闻网)曝光了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取得了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效益、促进经济转型的发展效益和人民群众点赞的社会效益。小小“曝光台”,何以能引发环境保护这么大的“蝴蝶效应”?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一是具有人人参与的特点。“曝光台”给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举报投诉环境问题和亲身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平台,让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为相关部门发现线索、解决问题、督察整改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二是具有公开透明的特点。人民群众普遍担心投诉会石沉大海,希望能全程了解投诉反映环境问题的处理过程,“曝光台”恰好能满足公众对公开、公正、透明的心理要求,因而深得群众喜爱和赞赏。三是具有亲民贴心的特点。“曝光台”曝光的环境问题,大多是老百姓的身边事、烦心事,如噪声、臭气、垃圾、油烟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虽小,却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妥善解决之后能大大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四是具有敲山震虎的特点。对曝光的环境问题或违法行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定会依法依规迅速查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失职渎职及涉事企业的法律责任,有力打击和震慑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五是具有互利多赢的特点。解决曝光的各类环境问题,不仅能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能推动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有助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还能促进区域流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达到互利多赢的目的。因此,我们应善待、善用生态环境问题“曝光台”,切实保护好举报人,用好用足举报线索,努力做到查处问题到位、追责问责到位、改善环境到位,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谨防“为了曝光而曝光” 当前,部分地区通过在媒体开设“曝光台”,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效果显著。然而,笔者在调研时也发现,个别地区为了曝光而曝光,重形式轻实效,目的性不强、抓问题不准、曝光震慑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好,存在“敷衍曝光”现象。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鸡毛蒜皮式曝光。个别地区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曝光要求,刻意凑曝光期数,曝光素材不筛选不甄别,把零碎的小事小情拿来滥竽充数。把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搬上“曝光台”,不仅不能引起属地政府的高度警醒,而且也会让观众感觉兴趣索然。二是小题大做式曝光。有的曝光片时长达三四分钟,但观后明显有小题大做的感觉。比如曝光一家非法塑料造粒小作坊,无非是废气未收集处理、废水无序乱排,但曝光片却还深挖废气对人体危害、工人卫生防护等,听来令人惊悚,有画蛇添足之嫌。与其深挖此类内容,倒不如同时曝光多家类似作坊,这样会显得曝光内容更充实更有分量。三是凑数式曝光。有的市县开设“曝光台”后,为图省事,让各乡镇轮流提供曝光问题。于是,拟被曝光乡镇往往会报送无伤大雅、无足轻重的表面问题,不仅违背了曝光的初衷与目的,更谈不上以儆效尤的威慑力了。实践证明,对于环境问题遮丑护短、治污不作为慢作为的个别地区来说,媒体曝光就是督促高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撒手锏。因此,必须坚决防范“敷衍曝光”,着力提升曝光质量。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敢于曝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体现的是工作作风,检验的是责任担当。不能为了人情面子或者害怕得罪人就缩手缩脚,对曝光内容挑挑拣拣,仅曝光无关痛痒的小问题,或对于突出环境问题充耳不闻。如此曝光,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曝光环境问题,要始终秉公无私,不退步不让步,实事求是地反映污染状况。要提升线索摸排能力。曝光质量取决于暗访线索的摸排甄选。当前,不少地方曝光内容来源于群众信访,笔者在实践中感到,仅靠此渠道收集线索,很难让曝光内容更具系统性、全面性。笔者建议,还可以借助卫星地图搜寻暗访线索,比如企业废气问题,观察企业厂房屋顶,只要局部颜色突然发黑变色了,基本可锁定变色区域涉嫌废气无序排放。要增强新闻制作水平。当前,少数曝光新闻还存在要素不全或叙述不清等问题,以至于对污染问题到底是什么、究竟该哪个部门负责、整治到什么标准等,群众仍感到疑惑。因此,要站在观众角度反观曝光新闻,提升制作水平。曝光新闻不仅要讲清问题及后果,还要讲清应该由哪个部门或地区负责、整改到什么标准。在曝光个别严重环境问题时,还可以配发编后评论,强化对涉事部门或地区的震慑力,促其深刻反省,举一反三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引起社会公众对此问题的关注和监督。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