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陆军火箭炮二战前夕,苏联军工系统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在世界上最先研制成功陆军火箭炮并批量装备苏联红军。因此,在二战初期火箭炮是苏联红军的独门绝技,连军工科技发达的欧美国家除了羡慕嫉妒恨,也只有跟着学的份。战争中苏联共生产装备各型火箭炮11000多门,以强大的密集火力和心理震撼力让敌人闻风丧胆,而火箭炮“喀秋莎”之名来自苏联的经典歌曲《喀秋莎》,“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这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喀秋莎”是千万苏联红军的精神寄托,也体现了苏军官兵对新型火箭炮的无比喜爱。苏联БМ-13-16型自行火箭炮苏联БМ-13-16型自行火箭炮,基本诸元:火箭弹直径132毫米、弹长1450毫米、弹重42.5公斤,发射导轨16个,最大射程8800米,高低射界7—4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10度,一次齐射7—10秒,再次装填弹药5—10分钟,装载发射平台为吉斯5载重卡车底盘。БМ-13火箭炮射击火力密集,杀伤覆盖面积大,特别适合打击敌军的集结地、野战工事及坦克火炮集群等目标。火箭炮的关键技术在火箭弹,苏联火箭武器的研制里程可以追溯到沙俄时代。一战爆发后,苦于飞机装备的武器威力不足,俄国人便想在飞机上安装大威力的航空武器。大口径机枪和机炮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难以在简陋的战斗机上安装。聪明的俄国工程师想到了航空火箭。但是由于不信任自己的技术,俄国高层未能允许工厂开发航空火箭弹。苏联喀秋莎火箭炮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陆军火箭炮弹的设计来自航空火箭弹。苏联很早就在航空火箭弹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21年苏联专门成立了研制火箭的第2中央特别设计局。经不间断地投入到1933年末,RS-82型82毫米和RS-132型130毫米航空火箭弹终于研制成功,并进行了战机空中试射。1939年苏日诺门坎战役中,苏联空军战机在世界上首次将RS-82型航空火箭弹用于实战,以空对空、空对地发射火箭弹取得不少战果,包括击落十几架日军轰炸机。喀秋莎火箭炮使用的火箭弹,正是根据以上这两种航空火箭弹发展而来的。1938年10月,火箭炮车载试验正式开始,经过反复调整修改,在1939年4月试制出以吉斯5载重卡车为发射平台的БМ-13-16型火箭炮样车。这种火箭炮的初始状态并不是现在常见的发射管,而是以8根工字型钢轨为发射导轨,16枚132毫米火箭弹分上下两排挂载,发射架能进行高低左右调转瞄准。苏联喀秋莎火箭炮这种新兵器以“喀秋莎”的别称于1939年9月开始少量装备部队,之后,除了132毫米的БМ-13火箭炮外,苏联军工系统又研制出不同口径、不同发射平台的火箭炮,主要有82毫米БМ-8系列、300毫米БМ-30系列、310毫米БМ-31系列(也称“安德柳莎”),发射架平台也呈现多样化,既有轻型汽车牵引的,也有安装在履带坦克底盘上的,甚至还有安装在机动灵活的摩托车上的,这就增加了火箭炮作战使用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其中БМ-31火箭炮弹直径310毫米,其威力远超203毫米榴弹炮弹,是城市攻坚战拆楼的“重锤”。1942年夏秋的高加索山地作战,还催生了一种模块化的БМ-8-8型82毫米8联装小型火箭炮,苏军以班为单位人力背负,3人携行炮具,其他人运送火箭弹,可在山峰沟壑中灵活运动发射。苏联喀秋莎火箭炮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苏俄在历史上就是大陆型国家思维居主导地位,在军事力量上则呈现陆强海弱,一直推崇“大陆军主义”以及“大炮兵主义”,对炮兵建设十分重视并不遗余力。二战期间,苏军曾编有十几个炮兵军,这在世界各国军队编制中是少见的,苏军既有统帅部直接指挥的预备炮兵,也有方面军指挥的队属炮兵,最多时拥有26万门各型火炮,数倍于德军,足见苏军炮兵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性。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加快火箭炮的生产和火箭炮部队的组建,到9月已组建14个火箭炮团,截至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师、11个火箭炮旅以及38个独立火箭炮营,主体装备是БМ-13火箭炮,火箭炮部队成为苏军炮兵部队中一支最具杀伤力的重要突击力量。苏联特色火箭炮部队1941年7月15日,喀秋莎火箭炮在白俄罗斯奥尔沙市首次用于实战,一支德军装甲部队刚刚占领火车站,苏军一个火箭炮连发射的火箭炮弹带着愤怒的咆哮和耀眼的火光砸了下来,火车站瞬间陷入一片火海,德军无处躲无处藏,被炸得鬼哭狼嚎。火箭炮初战就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从未见过这种可怕火炮的德军惊恐地称之为“魔鬼火炮”、“斯大林的管风琴”。苏俄科技实力不足,却擅长独辟蹊径搞“简单粗暴”的武器,火箭炮正是此类武器。1门БМ-13火箭炮的火力密度相当于10门152毫米榴弹炮,1个火箭炮连发射就相当于1个炮兵团齐射的威力,将其集中使用瞬间火力投送能力翻番增长。制造火箭炮的发射架并不复杂,当时由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组织批量生产,但卡车底盘却出现紧缺,现用的吉斯5卡车性能也比较烂,无奈中甚至将火箭炮安装在履带式拖拉机上。当时苏联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坦克,汽车制造却落后欧美国家一大截子。恰在此时美国对德宣战,美国陆续援助给苏联45万辆各型汽车,立时解了苏联的燃眉之急。“简单粗暴”的喀秋莎火箭炮美国斯蒂庞克SU6越野卡车底盘与苏制БМ-13火箭发射器“嫁接”而成的喀秋莎火箭炮。三桥驱动的美国货比单桥驱动的吉斯5机动性、可靠性强了不止一星半点,1942年之后出厂的喀秋莎火箭炮基本都采用斯蒂庞克SU6、通用GMC等美国造越野卡车底盘。这批美国卡车不仅是给苏联雪中送炭,也极大促进了苏联汽车工业的发展,根据美国提供的万国、斯蒂庞克卡车图纸,苏联仿制出吉斯150、吉斯151与嘎斯51卡车(中国老“解放”、“跃进”卡车的原型),成为战争中及之后苏军的主要制式装备,此是后话。残酷的苏德战争场面极其宏大,许多战役动辄参战兵力就在几百万,使火箭炮这个面杀伤的“英雄”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作战中苏军时常将火箭炮集中用于“缺口之战”,即进攻中打开缺口,防御时堵上缺口。苏军一个БМ-13-16火箭炮师一次齐射就可发射3456枚火箭弹!这排山倒海式的弹雨倾泻也就“战斗民族”干得出来,遭受苏军火箭炮打击的德军往往攻守失衡,损失惨重,苏军火箭炮部队则越战越勇,越战越强。苏军火箭炮部队则越战越勇,越战越强。苏军火箭炮部队则越战越勇,越战越强。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动用了1531门喀秋莎火箭炮,给德军以沉重打击,为保卫这座英雄的城市立下汗马功劳。苏军在组织大兵团开阔地带进攻时还发明了一种新战术,将喀秋莎火箭炮、T-34坦克、对空探照灯集中组合运用,总攻时间一定选在夜间,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上百只大型探照灯的强亮光柱射向德军战线,上千门火箭炮发射的火箭弹带着巨大轰鸣声和串串火龙砸向德军阵地,地面上潮水一般涌来的T-34坦克高速扑向德军前沿,没炸死的德军也被晃花眼睛震聋耳朵,瞬间心理防线先崩溃了……笔者1984年曾参加过云南老山边境作战,我们部队东北侧就是我军一个火箭炮营发射阵地,当时装备的是63-1式130毫米19管火箭炮,每当火箭炮发射时电闪雷鸣,浊浪滚滚,置身其中那种强烈的心理震撼真是用语言难以表述,这才18门火箭炮的阵式足以动人心魄,想象一下苏军成百上千门火箭炮齐射将产生何等的震撼力和杀伤力?也只有那场战争的亲历者才能体会的到。当时德军一位高级将领在给希特勒的信中这样写道:“……前线的俄国人用上了一种新式武器……所到之处,土地在燃烧,大地在颤抖,我们的部队损失惨重。
”这信里指的正是喀秋莎火箭炮。土地在燃烧,大地在颤抖,我们的部队损失惨重。
土地在燃烧,大地在颤抖,我们的部队损失惨重。
1944年之后苏联转入战略大反攻,数百万苏联红军横扫盘踞在苏联西部和东欧诸国的德军及仆从军。1945年4月初东普鲁士柯尼斯堡战役打响,为了拿下这个德军重兵驻守精心布防的战略要地,苏军连续4天不间断地狂轰滥炸柯尼斯堡,上千门喀秋莎火箭炮更是撒着欢地狂射,将这座坚固的要塞化城堡炸得支离破碎,最终吓破胆的德军打出白旗集体投降,这一战歼敌13万多人,拔除了希特勒极为看重的在东方的最后一个支点。同月中,苏联红军主力兵临德国法西斯老巢柏林城下,这场战役苏军更是大量集中使用炮兵,反正这不是苏联的城市,夷为平地也无所顾忌。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一天就打出123万发炮弹,有2000门喀秋莎火箭炮参加了柏林战役及残酷的巷战,困兽犹斗的德军依托大量坚固的楼房顽抗死守,复仇的苏联红军将最猛烈的炮火射向敌人。苏军突入城区的每辆喀秋莎火箭炮车都带着两根枕木,发射时将枕木垫在炮车后轮下以降低发射角度进行平射,近距离轰击敌人据守的楼房,尤其是БМ-30/31重型火箭炮射击之后,成片的街区楼房变成一片废墟,大量德军陷入灭顶之灾。成片的街区楼房变成一片废墟,大量德军陷入灭顶之灾。成片的街区楼房变成一片废墟,大量德军陷入灭顶之灾。喀秋莎火箭炮的缺陷就像它的长处一样突出,由于那时的火箭炮射程不远,发射阵地就不能离前线太远,太近又易被敌人发现,还要有进出通畅的汽车道路,因此火箭炮在使用上就有较大的局限性。火箭炮本身不是用来打点状目标的,射击精度差些不算什么大问题,但火箭炮射击时烟尘声光都比较大,极易暴露阵地,这才是其致命的缺陷。苏军喀秋莎火箭炮在实战发射后,常常招致德军火炮和空中战斗机的打击,而炮车自身防护能力又弱,苏军火箭炮部队也为此付出较大的伤亡和损失。这些缺陷正是火箭炮虽然厉害却不能成为炮兵主体的原因,但只要扬长避短,科学合理选择阵地,坚决贯彻快打快撤的原则,充分利用夜幕做好防空伪装,火箭炮仍不失为打击面目标的利器,尤其是火箭炮对敌人的心理震撼力极强,这也是其它火炮替代不了的。实际在二战中后期,美军、德军借鉴苏军也曾装备过不少性能不俗的火箭炮,但对于供应困难的德军来说,火箭炮太消耗炮弹,秉性严谨刻板的德国人更擅长使用精准的身管火炮;而美军则强调火力投送多样化,尤其重视空中火力打击。因此,美军、德军在火箭炮装备数量、战术运用和投射规模等方面与苏军都有较大的差距。苏军对火箭炮的重视程度形成了苏军火箭炮一家独大的局面苏军依赖炮兵也有空军使用局限性的原因,苏联地域辽阔,气象条件复杂,苏联空军的导航、雷达、无线电等技术较为落后,空地协同水平不高,加之德军时常释放烟雾,战机空中对地攻击受天气的制约相对比较大,总不如使用炮兵方便、及时、准确。苏军使用炮兵又特别强调超饱和的“火力覆盖”,而火箭炮的狂暴特性又偏偏与这一要求和“乌拉”式人海战术风格搭得一塌糊涂,这就让苏军格外偏爱喀秋莎火箭炮。因此,苏军对火箭炮的重视程度明显在德军、美军之上,也就形成苏军火箭炮部队一家独大的局面。战火燃烧中的苏联大地,每当出现大队苏联红军奔赴前线的场景,送别的苏联姑娘们总会唱起《喀秋莎》,这动人心弦的歌声成为苏军官兵赴死之前最后的念想。惨烈的战争使温柔的姑娘喀秋莎化身挥洒“钢铁弹雨”的愤怒女神,打出天崩地裂气势的喀秋莎火箭炮成为最令侵略者恐惧的“战场利斧”。天崩地裂气势的喀秋莎火箭炮成为最令侵略者恐惧的“战场利斧”。天崩地裂气势的喀秋莎火箭炮成为最令侵略者恐惧的“战场利斧”。在导弹问世前的热兵器时代,炮兵被称为“战争之神”,火箭炮则被誉为“炮兵之王”,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喀秋莎火箭炮威名远扬,入选二战明星兵器当之无愧。二战之后,苏军在火箭炮兵器及部队建设方面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解放军火箭炮种类齐全,性能指标领先世界。解放军火箭炮种类齐全,性能指标领先世界。我军的火箭炮发展深受苏军影响,最早就是从苏制喀秋莎БМ-13火箭炮起家,我军火箭炮兵在抗美援朝战争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都有突出表现,取得不俗的战绩。如今,发源于“喀秋莎”的解放军火箭炮装备已超越当年的“师傅”,火箭炮种类齐全,性能指标领先世界,“卫士”系列火箭炮弹百十公里宽的台湾海峡轻松飞越,成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铁拳。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