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施工解决免费软件BIM(软件模型施工落地建模)「落地施工是什么意思」

你好,这里是BIMBOX,今天咱们要聊的是一款正在免费的国产建模和用模工具。
这两年我们在走访中越来越多的发现,企业的BIM应用,正在悄然生出两个方向的需求:➤ 第一是从比较分散的单点应用,向更加全面的应用去发展,BIM越来越深地进入到企业和项目的管理领域,需要接触使用BIM的人也不再局限于三五个BIM专员,而正在向全员使用BIM发展;➤ 第二是从流于表面的展示方向, 向加落地的应用去扩展,无论是评优、报奖,还是用BIM解决实际项目问题,仅仅靠管综优化和渲染漫游都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
BIM的应用方向和软件的研发方向,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应用需求会去刺激软件的研发,反过来新软件的诞生也是时代发展的风向标。
在这两个方向上,我们一直在关注行业里的软件,其中就包括今天要说到的广联达施工建模设计软件 BIMMAKE。
这款软件的底层建模从 2015 年开始研发,产品从2019年开始研发和试用,从底层建模到产品应用研发已经有五六年的光景了,我们也一直在关注它。
在前段时间BOX的《行业BIM软件应用调研报告》中,BIMMAKE也受到了很多工程师的青睐,排在施工企业常用软件第二名,从软件1.0开始放出试用,收集用户反馈不断改进,今天迭代到1.7版,BIMMAKE的一些功能和定位已经相对成熟,咱们可以正经聊聊它了。
如果你对这个软件已经有所耳闻,想直接下载免费用起来,BOX先把链接放在这儿,复制到电脑浏览器上就能下载,你也可以继续听我们展开说说它。
https://bbs.bimmake.com/t/topic/832【BIMBOX用户专属福利】今日头条 - BIMMAKE活动 - BIMMAKE初识这个软件,有两点值得注意。
➤ 首先,它是广联达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软件,不过这一点广联达自己倒是很少高调宣传,BIMBOX也不准备以「是否国产」作为评判一款软件好坏的标准,关键还是看软件本身好不好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 其次,从1.0放出试用到现在,BIMMAKE一直是限时免费的策略,目前的承诺是免费使用360天,未来的收费模式也尚未确定,甚至有将基础能力长期免费的可能性,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就比较有吸引力了。
这期的内容筹备过程中,我们自己先是试用了一下软件,有一些点确实做得很棒,尤其是针对施工BIM的几个落地点,能实打实地解决问题;后来又找到参与了软件内测的中建三局、郑州一建等公司的朋友,了解到他们对BIMMAKE智能翻模、模板、场布、钢筋、砌体等几个功能非常喜欢;最后我们找到了BIMMAKE研发团队,和他们长聊了关于这款产品的研发思路。
BOX很少去单纯安利一个软件,而是通过软件的功能,窥探它背后对BIM应用的「解题思路」。
每个软件都有自己的开发思想,背后是产品经理对用户群的选择、对 BIM 理念的体现,没有万能的软件,只有取舍与定位。
而通过这些软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公司是怎样看待BIM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的。
和BIMMAKE团队交流下来,我们认为他们开发这款软件的出发点,也是找到了自己对于BIM行业的那道「题」:怎样让企业里每个人都能够轻松上手BIM,降低BIM实施成本,从而帮助企业指导施工落地应用,发挥BIM的真正价值?BIM 在施工单位普及难,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中小型单位,BIM 专业人才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而所谓「BIM 专业人才」,第一道门槛是软件水平足够高,第二道门槛是耐得住「专职做 BIM」的寂寞。
行业里也有很多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人员待遇的呼吁。
而 BIMMAKE 选择了另外一条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既然软件操作水平是道门槛,就把这道门槛的高度降低;既然专门做 BIM 很难坚持,就用一些有针对性的应用点,让那些用图纸、看图纸的人也能把 BIM 用起来。
一些听说过 BIMMAKE 的人会对它有一个误解:这个软件是不是对标 Revit 的产品?早期的版本这两个软件长得确实比较像,不过迭代几个版本之后,两个软件无论是界面、功能还是定位有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化。
BIMMAKE 的开发逻辑,并不是针对设计阶段的多专业建模,而是围绕施工技术工程师的实际工作场景来开发应用,也是围绕着工程师的 BIM模型做深化设计,每成熟一个专业模型,就有针对性地发展一个深化设计场景。
比如围绕着土建模型,发展出施工场地建模、砌体建模、钢筋深化设计、模板脚手架、施工算量等落地的场景,开展进一步的工作。
BIM模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让价值落地的手段,模型是围绕着一系列价值点在不同场景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从这些具体的落地场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它的研发思路和未来的发展路径,这些也给这款软件带来了独特的定位。
施工单位要面临很多生产问题、BIM 落地应用的问题,使用建模软件解决这些问题的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很高,只有几个工程师去深入学习做族、二开等技巧的话,比较难全面铺开 BIM 工作。
所以 BIMMAKE 一直宣传的一个点,就是降低 BIM 应用的门槛,让施工单位各工种的工程师能「半天学会 BIM 技术,最快 2 小时用拥有施工 BIM 模型」。
这种开发理念,其实是在满足我们一开始说到的发展需求:未来 BIM 不是 BIM 工程师专属的工作,而是整个企业所有人都要参与的事儿,是BIM工程师、技术工程师、生产工程师、工长、公司及项目管理层等所有岗位的工作。
有些人可能不需要建模,而是用比较短的时间掌握怎么用模型,怎么把模型用到生产和现场落地上去。
下面咱们就从功能和具体应用场景来看一下这个软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定位和初心的。
01 基础功能 模型获取BIMMAKE不是一款插件,而是功能完善的独立软件,它支持一个项目土建专业完整建模工作。
实际项目中,施工方做土建模型,总的来说有这么几种方式:或是导入已有的模型做深化,或是用商务部门做的算量模型来改,或是用 CAD 翻模,再或者是按照图纸重新建模。
➤ 手动深化设计BIMMAKE 支持导入常见的 Revit、Sketchup、IFC、DWG、PDF,以及广联达自家的 GTJ、GCL 等格式,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仅对于 BIMMAKE 支持的常规结构模型导入比较好,机电和精装专业暂时还不支持。
对于广联达自家的软件格式,因为用的是内部统一的图形算法,可以无缝直接导入,这也是从商务模型到BIM模型的一条通路,而 Revit 则是需要安装插件来实现模型导入。
关于模型的导入和导出,会涉及到和现有工作流程的衔接,咱们后面还会再重点说。
施工深化阶段,BIMMAKE 可以完成柱、墙、梁、楼板、屋顶、楼梯、坡道、栏杆扶手、门窗洞口、基础、承台、后浇带等结构建模,以及部分建筑构件和参数化施工族的创建。
实际项目应用场景中,做图纸审查工作是很多情况下用 BIM 的一个起点,在正式施工之前,把设计院给出的图纸用三维的方式建出来,也让 BIM 模型的建立一开始就有它的作用。
和Revit的建模逻辑比较类似,BIMMAKE也有自己的「族」,包括软件原生的族、从广联达族库产品「构件坞」导入的族,也可以利用三维形体、布尔运算、参数功能来手动创建族,支持通过Excel批量添加族参数。
➤ 智能翻模BIMMAKE 软件原生自带 CAD 图纸识别的功能,不需要插件就能实现结构专业的智能翻模,这个功能在很多插件里都是要收费的,很良心。
因为设计院给出的图纸标准参差不齐,所以很多软件在翻模之前需要对图纸做一定的处理,最终翻模的识别率和图纸是否规范有很大关系,如果项目比较复杂,图纸出得又不规范,还是可以考虑用手动建模。
不过这里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因为广联达在造价软件的CAD翻模这个领域积累了很多年的技术,所以在翻模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上还是很有自己的优势。
比如对一般处理不太好的图纸也可以识别,对于比较难识别的局部构件可以单选和框选独立识别,翻模过程中有出错的构件也可以局部修改属性。
对于土建专业来说,翻模在实际项目中的一个应用点,是在投标阶段,有图纸迅速出模型,还可以和广联达自家的同步渲染工具FalconV结合,进一步出渲染动画,证明企业的 BIM 配合能力;而在实际施工应用中,用三维模型做交底,配合BIMFACE轻量化引擎,给现场工人讲清楚各节点怎么做,也是很常见的应用点。
02 特色功能 针对施工的专项应用下面这部分,主要涉及到那些常规建模软件没有的、实现起来比较繁琐的、或者需要额外购买插件才能实现的功能,这些功能很明确地体现了BIMMAKE的施工应用定位,每个功能都针对一个具体的落地点,也呼应着他们「多岗位人员都能轻松用BIM」研发理念,咱们重点说说。
➤ 场布模型场布模型的应用场景从方案策划开始,一路到材料计划、三维交底和后期的三维汇报。
一般不涉及到很复杂的数据应用,项目上普遍的需求就是建模更快、效果更好。
场地布置模块是 BIMMAKE 原生集成的应用,不需要额外的插件。
可以把导入的CAD点文件或者等高线处理成曲面模型,进一步做土方的开挖和平整、多级放坡基坑,也可以把真实的BIM模型链接到场地中来。
BIMMAKE内置了大量的施工场布构件,比如虚拟建筑、围墙、大门、活动板房、临建设施、施工车辆、塔吊、脚手架、材料堆等等,也支持直接调用构件坞的族库,省去了场布人员自己建模型的时间。
一些比较复杂的构件,可以直接修改真实的参数,比如施工板房的层数、开间数、楼梯类型,塔吊的机械类型、起重臂回旋角度、吊钩水平位移等等。
结合这些参数,软件不仅可以实现可视化的布置工作,也能去做精细化场地策划的工作。
在这方面,BIMMAKE 也在算法应用上往前走了一步。
比如现场布置塔吊,BIMMAKE 引入了一些机器学习的算法,你只需要输入一些场地和塔吊相关的参数,就能通过内置的规则自动排布出比较合理的塔吊位置,像是边缘位置不要求 360°覆盖也可以被计算在内,尤其是面积比较大的现场,可以节约排布方案的推敲时间,甚至可以减少塔吊的数量来节约成本。
现场有多台塔吊高度错开的要求,也可以在排布之后进行群塔高度试算,验证是否满足规范。
最后,在场地策划的时候,BIMMAKE 可以一键出场地布置的工程量,生成临建设施明细表,用来制定采购计划。
➤ 砌体模型现在二次结构砌体在实际项目有两种场景。
第一种是针对单墙,把每一块砖都要排出来,专门做一些特殊工况的深化设计。
基于这种需求,BIMMAKE 开发了精细化排砖的功能,针对常规单墙,以及十字、丁字、L字墙,进行砌块排砖、出量、出施工图的工作,支持砌块、多孔砖、空心砖等砖块类型,门窗过梁、构造柱、腰梁等二次结构也可以一键生成。
第二种排砖的需求,是企业不满足于投标阶段按体积粗算的砌体量,希望在施工阶段把一整层的砖快速排出来,用比预算阶段更精细的量来控制成本。
针对这种需求,BIMMAKE 开发了整层一键排砖的功能,建好的土建模型一键处理好扣减关系,可以批量识别不同的墙类型和墙尺寸,设置好不同情况下的排砖做法,只要等上几分钟,所有工作都交给软件自动完成,效率非常高。
除了墙体的排砖生成,软件也支持腰梁、过梁、压顶、抱框柱等二次结构构件的一键生成。
自动生成的每一块砖都可以再进行二次编辑修改,不需要导出CAD之后再做修改。
在完成排砖之后,可以在平面图上自动生成墙体编号,并且可以按楼层、按施工段生成图纸和量表,支持整层出量、多墙出量,也可以单独出二次结构的量。
➤ 钢筋模型施工现场钢筋翻样,传统都是第三方劳务公司来完成,总包单位看着跟总体预算差不多也就过了,很难精细化管理,而钢筋量又是对成本影响比较大的一项。
所以很多施工单位希望在应用 BIM 的时候,把对钢筋量的精确控制纳入到企业的能力范畴中来。
不过大家用 Revit 做钢筋的时候因为建模难度比较大,没有自动翻模的方法,对人员的要求就比较高。
BIMMAKE 针对这个需求开发了钢筋翻模的功能,可以识别 CAD 图纸自动生成钢筋模型,像是梁、柱、墙、板、基础等构件的钢筋模型都能识别,也支持柱钢筋大样识别。
在很多的翻模工具里,BIMMAKE的钢筋翻模功能还是比较有特色的。
对于已有商务钢筋模型的情况,也可以导入广联达 GTJ的钢筋模型。
通过翻模或导入的钢筋,都可以在BIMMAKE里进一步编辑。
可以按照设计方案设置抗震等级、混凝土强度、保护层厚度、锚固搭接规则,软件也内置了符合规范的默认参数;钢筋的排布规则也是按照平法图集来规定,不同构件的布筋节点规则都是在参数化界面里设置,再通过软件计算生成钢筋模型。
这样,通过CAD图纸、平面平法标注、规则设置和参数设置,不需要手动一根一根去画钢筋,效率还是比较高的,对于不熟悉三维建模操作的人员很友好。
因为BIMMAKE定位是在施工阶段使用,所以它实现的不是从零做钢筋设计和结构计算,而是通过设计给出的钢筋图纸,或是商务模型里的已有钢筋,按照规则计算生成钢筋BIM模型,并且进一步把设计阶段没有覆盖到的搭接、锚固等细部节点做深化设计。
另外,广联达还有一款钢筋云翻样的工具,可以在正式施工阶段实际指导钢筋下料和安装。
通过BIMMAKE建立的钢筋模型,也可以直接导出到钢筋云翻样软件里,进一步生成详细加工配料单和加工简图。
完成钢筋模型之后,可以分施工段统计,一键计算钢筋量,跟劳务提的量做对比,从而提高现场精细化管理的颗粒度。
➤ 模板设计常用的建模软件本身并不具备模板设计的功能,所以施工现场的模板设计,一般是用单独的软件,和 BIM 走的是两套流程,很难用 BIM 实现预算量与实物量的材料把控,模板工程量都是分包单位提,总包单位心里没底。
BIMMAKE 提供了原生的模板设计模块,利用土建 BIM 模型一键深化模板,也可以进一步控制编辑模板的尺寸、搭接关系、延伸长度等。
模型完成后,可以生成模板用量和加工明细表,用 BIM 实现从深化设计到材料下单的工作流程。
当然也可以基于模型,分墙、柱、梁、板分别出图,也可以分区域出图,图纸包含配模平面图、下料表、非标板加工图、非标板下料图,可直接交给施工使用。
➤ 模型同步渲染BIMMAKE自家带着一个叫FalconV的渲染引擎,它主打两个特点,一是渲染速度快,二是与模型实时同步。
利用BIMMAKE与FalconV的联动,模型中的任何变动也会同步到渲染结果中去,在需要快速生成动画,或者建模过程中以飞行视角随时检查的时候,这样的功能就能很大程度提高效率。
比如在场布环节,利用BIMMAKE的构件库快速生成场地布置模型,配合精度比较高的主体结构模型,不需要导出任何格式就能直接渲染出效果不错的动画,尤其是投标的时候效率很高。
➤ 轻量化浏览现在很多项目都已经开始使用轻量化平台,方便多人展开协作,也让没有安装建模软件的人更快捷地查看模型。
BIMMAKE的模型可以一键上传到广联达自家的轻量化工具BIMFACE上,简单地实现漫游、测量、标记等功能,有研发能力的企业甚至可以在上面开发自己的SaaS应用。
➤ 材料管理针对后期的算量工作,BIMMAKE 可以按流水段进行构件模型一键扣减、打断、拆分等工作,不需要添加额外的参数,就能指定计算规则,可以分楼层、分流水段一键提取混凝土汇总表,跟商务量表进行对比。
03 数据互通 怎样和现有流程打通?对于已经有自己BIM流程的项目来说,引入一个新工具,对于多个软件的数据互导会非常重视,甚至会影响现有的工作流程,这里咱们单独说一下BIMMAKE与其他主要软件的交互。
前面我们提到,对于市面上常见的 Revit、Sketchup、IFC、DWG、PDF,以及广联达自家的 GTJ、GCL 等格式,BIMMAKE 都支持导入。
不过,咱们不能光说说支持什么格式,还要说说在什么场景下用到这些格式互导。
实际项目中,主要涉及到的导入导出工作场景,主要是 Revit、广联达算量 GTJ 格式和 BIMMAKE 这三种模型的交互。
一般施工单位是由 BIM 中心建 BIM 模型,同时商务部门会单独建一个算量模型,这两个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有很多重复工作,就有一些企业尝试把这两个流程合并,实现模型复用。
但因为毕竟是两家公司的软件, Revit 模型导入到算量模型中会丢失部分特殊构件,而且因为 GTJ 有很多算量规则,需要用 Revit 建模的 BIM 人员考虑很多的算量计算规则,效率会比较低。
而原本算量模型 GTJ 没有进入Revit模型的通道。
而 BIMMAKE 和广联达算量因为是同一家公司的软件,底层数据是打通的,GTJ 可以无缝进入到 BIMMAKE,甚至 BIMMAKE 深化后的土建结构模型还可以导入到 Revit,可以在一定程度实现商务模型的复用。
Revit 与 BIMMAKE 互导是什么场景呢?BIMMAKE 针对施工专项,有一些很好用的功能,比如模板设计、CAD 自动翻模、砌体排砖、模型出量等等,这些功能在 Revit 上使用是要额外付费买插件的,而把 Revit 模型通过 GFC 格式导出到 BIMMAKE,实现这些功能,就相当于把 BIMMAKE 当做 Revit 的一个插件来使用,关键还免费。
而 BIMMAKE 导入 Revit 的场景,一方面是因为前面说的作为 GTJ 和 Rvt 的中间格式,或者是需要做进一步的机电和精装深化设计,一些上下游的衔接也还需要 rvt 格式,所以涉及到这方面的工作还是需要导出到 Revit 里面进行。
这里需要注意一下, Revit 和 BIMMAKE互相导出文件,常规的土建构件是可以带着信息和构件 ID 传递过去的,不过一些逻辑比较复杂的参数化族以及部分材质会丢失;另外因为 BIMMAKE 目前不支持机电和精装专业的建模,所以这两个专业的构件,以及 Revit 内建模型等特殊构件不能互通,导出之前需要参考官方文档做一下模型整理。
在第三方格式导出方面,BIMMAKE除了支持导出到 Revit、AutoCAD 等软件进一步做其他专业的深化设计,也支持导出3DS通用格式到 Lumion、BIMVR、Fuzor 的渲染。
同时,BIMMAKE 作为广联达产品系列施工 BIM的数据源头,可以跟广联达其他产品做数据连接,比如和BIMFACE联动做轻量化展示,和FalconV联动做渲染、施工模拟等应用,底层也可以和用户量很大的构件坞联动,调取里面的构件库。
我们也看到广联达在逐渐布局一个多专业多场景应用的软件阵列。
04 软件定位 不同团队怎样尝试它?从上面的分析你能感到,广联达最近这些年在国内BIM软件市场发展很迅猛,一系列软件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产品阵列,用互相打通的数据来布局下一个十年的数字建筑市场,背后企业上市的资本力量和国家对于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大力支持功不可没。
不过,对于一个普通的工程师来说,并不会去在意一家软件公司的生态布局,他们更关心的是:一个具体的工具怎样为我的团队所用,进入到我的「使用生态」中来?BOX 来给你总结一下,不同的团队应该怎样看待这款软件。
大概可以分成三类用户,不同的情况走不同的路线。
首先比较明确的定位是施工方,当然不是说设计方甲方咨询方用不了这个工具,比如智能翻模、场地开挖等功能还是挺香的,主要是软件大部分落地应用点是直接面向施工的。
➤ 如果团队之前没有很多 BIM 应用经验,也没有建立完善的 BIM 中心,又希望在施工领域快速把 BIM 用起来,那可以直接从 BIMMAKE 建模或翻模开始尝试,形成一个从建模到应用的闭环,学习成本相对会比较低。
➤ 如果对自己建模没有信心,但已经有商务团队使用广联达算量软件,可以尝试从 GTJ 模型导入到 BIMMAKE,开展一些专项 BIM 应用,这样可能更大程度避免前期培养 BIM 专员的阵痛期。
➤ 如果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 Revit 应用团队或 BIM 中心,既可以尝试从 GTJ 到 BIMMAKE 再到 Revit 的路线,把商务土建模型复用起来,也可以把 BIMMAKE 当做是施工专项应用的插件,去实现 Revit 不具备的施工现场功能。
无论是哪种路线,现在这个阶段,其实都可以把 BIMMAKE 作为「应用补充」而不是「全面替代」,一切以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哪怕只有一个小小的场布、排砖或是翻模应用,都可以装上用用看。
05 写在最后 「野蛮」成长的国产软件BIMMAKE 从开发到现在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了,到今天迭代到了 1.7 版本,一直比较低调,一开始小范围放出来主要是跟中建二局、中建三局、中建八局、中建一局、中航建设、郑州一建、苏中建设、五矿二十三冶、中国十七冶等企业,以及大量施工用户在实际项目上做测试、收集问题、改进功能。
在施工阶段的应用满意度总体比较高,一模多用、专业功能定点爆破的开发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 BIM 中心的压力,尤其是大体量项目 BIM 投标、商务模型的复用、快速翻模实现出图出量、快速场布和实时渲染等功能,得到的好评不少。
BIMBOX 老孙有一次到上海出差,BIMMAKE 开发团队邀请老孙去公司做做交流,当时有件事儿让老孙印象还挺深的。
他们团队有人专门负责在线上收集用户的问题,客服人员背后则是一支专门的团队来负责服务于这些问题,他们自己开发了一套平台系统,所用用户问题都有专人处理,每个问题都成为一个倒计时任务,到时间必须给一个明确的答复,指导操作或者纳入软件更新的计划中,连机器配置、软件安装、开屏界面这样的基础问题也有专门的答复。
看着那一条条倒计时的任务,老孙想到这几年看到一个个「野蛮」生长起来的国产软件,背后当然后一个个产品经理和程序员的努力,但同样,里面也有很多被用户需求「逼」出来的功能。
或许他们出发得晚一些,研发实力比国外软件多年的积累还差上那么一些,但他们真的很愿意听用户的声音,让一群用户成为他们的「产品研发顾问」,把用户哪怕是不讲道理的需求变成一行一行的代码,这也许是未来几年国产软件最重要的生命力。
我们在开篇中谈到了国内软件与国外软件的差异化竞争,这种竞争的一个显著的结果,可以叫「操作封装」。
就是把一系列手动建模的动作,封装成一个简单的用户界面,用户通过设置参数,让软件自动或者半自动实现繁琐工作。
从这个视角来看,那些早接触 BIM、早接触国产软件的企业,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当了陪练,但也获得了一个额外的好处:他们的需求被最早地写进了软件,接触时间越长,最终标准版的软件就越像是给这些企业定制开发的工具,而这种「定制」在软件刚刚面市的几年里,是软件公司非常愿意提供的免费服务。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对这款免费的工具感兴趣想尝试一下,可以点击下面的蓝色文字链接,下载360天全功能免费的BIMMAKE软件。
【BIMBOX用户专属福利】今日头条 - BIMMAKE活动 - BIMMAKE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落地施工解决免费软件BIM(软件模型施工落地建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