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公路强夯追密(路段应力路基分别为次数)「公路路基强夯规范」

王珊珊唐山交通建设试验检测有限公司摘 要:以公路工程实例为依托,对该公路高填路基强夯追密试验展开分析论述
研究结果表明,夯沉量与夯击次数有关,当夯击能一定时,可以通过夯沉量确定出最佳的夯击次数,为强夯施工提供指导
同时,夯击能与夯坑周围土体隆起量有关,夯击能越大,隆起量越大
关键词:高填路基;强夯追密试验;夯击能;作者简介:王珊珊(1992—),女,工程师,从事公路试验检测工作
;0 引言山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因地质环境复杂,会遇到高填方路基,为提高路基的整体稳定性,要采用强夯的施工方法,将填筑层夯击密实,提高承载力,从而满足施工要求
通过强夯追密试验,能够确定出最佳的夯击次数,可为强夯施工提供指导
本文对公路高填路基强夯追密试验展开研究
1 工程概况某公路工程路线全长为79.39km,其中A路段位于山区内,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需要大量的高填路基施工
施工过程中,在强夯处理路段中选取试验段,其填方高度为20m左右,夯击能分别为2 500kN·m和3 500kN·m,夯锤直径2.0m,总重量为21.39t
B路段沿线上存在较多的高填路基,选取两个断面作为强夯试验段,填方高度为15m左右,夯锤的直径为1.6m,总重量12.5t,夯击能分别为1 500kN·m和2 000kN·m
下面重点对该公路中高填路基强夯追密试验展开分析
2 公路高填路基强夯追密试验2.1 地质条件分析2.1.1 A路段(1)该路段位于斜坡地带上,经过的地貌以中低山构造侵蚀和溶蚀谷地为主;地质构造为紧密褶皱,地层呈现为条带状分布;覆盖层为第四系冲洪积和残坡积层,前者厚度小,多分布在冲沟、河谷和低阶地段,后者主要分布在斜坡地段,厚度不均匀,含有大量的原岩碎块,下伏基岩的延性以沉积岩为主,常见的不良地质灾害有危岩、岩溶、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2)路段所在区域归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无低温、夏季无高温,降雨量相对较充沛,年均温度在15.3℃左右,无霜期较长,约为288d
2.1.2 B路段(1)该路段的地势呈现如下特点: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坡度较大,最大高差约为700m左右,地貌以山区和丘陵为主;地质特征为花岗片麻岩,质地较为坚硬;地层岩芯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包括洪坡积物、冲洪积等
(2)路段所在区域为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降雨相对较为集中,分布不均匀,平原少雨,迎风坡多雨,6~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5%左右
2.2 强夯追密试验设计2.2.1 选择试验场地(1)A路段选取长度70m的试验段,桩号K19+910—K19+980,该试验段内的填方高度约为20m左右
本次试验开始前,试验段的填方高度达到13m
试验段的面积约为300m2,路基填料选用的是隧道弃渣,以分层的方式填筑
夯击点的位置在距离路基边坡12m的位置处,压力盒传感器布设在夯击点下方,沿着纵断面方向埋设
(2) B路段的试验段选择两个断面,桩号分别为K39+140和K39+146,填方高度为15.1m,试验开始前,已经填筑10m左右
试验段的东西两侧均为挖方路段,南北两侧为临空区域
试验段的面积约为120m2,夯击点与路基中心的距离为10m左右,压力盒传感器布设在夯击点下方,沿着纵断面方向埋设
2.2.2 强夯监测方案(1) A路段强夯试验的夯击能分别为2 500kN·m和3 500kN·m,强夯设备为直径2.0m、重量21.9t的夯锤,落距为11.6m和16.3m[1]
布设2个夯点,夯击次数设定为10次,试验中,每次夯击后,通过水准仪测量夯击点的高程,以此来获取表面的夯击沉降量,并利用布设的位移桩,测定土体隆起情况
(2) B路段强夯试验的夯击能分别为1 500kN·m和2 000kN·m,强夯设备为直径1.6m、重量12.59t的夯锤,落距为12.0m和16.0m
夯点布设2个,夯击次数设定为10次,试验中,每次夯击后,通过水准仪测量夯击点的高程,以此来获取表面的夯击沉降量,并利用布设的位移桩测定土体隆起情况
2.2.3 应力测试(1) A路段强夯试验布设51个压力盒传感器,试验正式开始前,测试传感器的性能,并将数值全部归零,在埋设压力盒传感器的过程中,要先将埋设处的地表整平,并在表层上铺设厚度10cm左右的细砂,将传感器放置水平后,用细砂覆盖,厚度控制在15cm左右为宜,传感器埋设完毕后,应将覆盖层压实,使仪器与砂层紧密接触
压力盒的导线应穿入PVC管内,以免测量过程中受损
盒线连接部位应用绝缘胶带缠紧,埋入细砂内
(2) B路段的强夯试验要布设两个断面,一个断面的夯击能为1 500kN·m,埋设压力盒传感器27个,另一个断面的夯击能为2 000kN·m,埋设压力盒传感器40个[2]
具体的施工步骤与A路段相同
2.2.4 试验设备在本次试验中,压力盒传感器和智能采集仪是主要设备,其中压力盒传感器为电阻应变式,能够测量各种土体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动应力,有两种量程,分别为0.6MPa和1.0MPa,该仪器的特点体现在精度高、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绝缘性能好、体积小等方面
采集仪的核心技术为DSP和FPGA,具备多通道同时运行的能力,采集精度高、噪声低
为满足试验要求,配备两台采集仪
2.2.5 试验过程A路段内埋设的仪器设备相对较多,整个试验的复杂程度较高,具体的试验过程如下:(1)以试验区域的平面图作为主要依据,结合试验流程图,测量试验区内的夯点中心坐标及高程,并如实记录
(2)采用分层的方法填筑强夯试验段
第1层的填筑厚度为1.0m,经计算,填方量约为300m3,填料为隧道开挖产生的弃渣,通过运输车运至现场,用碾压设备将填料压实,测量第一个填筑层的高程,做好记录
当填筑完毕后,将填筑层的表面整平,通过观察无过大的起伏后,将压力盒埋设于填筑层内,要确保压力盒水平,以免倾斜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其余的填筑层按第1层的方法施工即可
(3)填筑至5层后,便可开展强夯试验,夯击次数设定为10次,强夯过程中,智能采集仪负责记录传感器的读数,现场通过水准仪,对夯坑的沉降量及周围土体的隆起量进行记录
B路段的试验过程与A路段基本相同
2.3 试验结果分析2.3.1 夯沉量与夯击次数的关系(1)强夯试验中,通过水准仪测定每次夯击后的夯沉量,可计算出累积夯沉量,根据夯沉量与夯击次数之间的关系,能够确定出强夯的最佳夯击次数
试验结果表明,在A路段中,夯击能为2 500kN·m时,首次的夯沉量为31cm,第2、第3、第4、第5和第6次的夯沉量分别为21cm、15cm、11cm、7.0cm和3.0cm[3]
第5次后夯沉量开始逐渐变小,第5和第6次的夯沉量平均值为5.0cm,到第9和第10次时,已经达到1.0cm
现行规范标准规定,强夯过程中,单击的夯击能在3000kN·m以内,最后两击的夯沉量应不大于50mm,当A路段的夯击能为2 500kN·m时,最佳夯击次数可以确定为6次
(2)夯击能为3 500kN·m时,首次的夯沉量为42cm,第2到第5次的夯沉量分别为26cm、18cm、12cm、8.0cm,第9和第10次时,已经达到2.0cm和1.0cm
第4次与第5次的夯沉量平均值为10cm,与现行规范标准规定的夯击能为3 000~6 000kN·m时,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超过10cm的要求相符[4]
由此可见,当A路段开展强夯作业时,采用3 500kN·m的夯击能,最佳夯击次数可以确定为5次
(3)在夯击能不同的情况下,单击的夯沉量也有所不同
本次强夯试验中,A路段采用两种夯击能,分别为2 500kN·m和3 500kN·m,前者首次的夯沉量为31cm,后者首次夯沉量为42cm,相差11cm,第2到第5次的夯沉量均有差距,从第6次之后,夯沉量的差距越来越小,直至最终夯沉量全部1cm时,二者不再有差别
这说明,强夯试验中,夯击能与夯沉量成正比,即夯击能越大,产生的夯沉量就越大,而夯击次数增大,夯沉量会减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土体经过反复夯击达到饱和状态,夯沉量随之变得稳定
(4)夯击能为2 500kN·m时,第五次时累计到85cm,10次累计的夯沉量为95cm,由此可以看出,夯击次数达到第5次时,累计的夯沉量已经达到总夯沉量的90%,换言之,土体经5次夯击后,沉降量已经基本稳定,密实度明显增大,继续夯击密实度只会出现小幅增长
夯击能为3 500kN·m时,所得的结果与2 500kN·m相同[5]
(5) B路段所得的结果与A路段基本相同,当夯击能为1 500kN·m时,最佳的夯击次数可以确定为7次;夯击能为2 000kN·m时,最佳的夯击次数也是7次
两个夯击能在夯击到第7次时,沉降量已经基本稳定,密实度明显增大,继续夯击的增长幅度很小
2.3.2 夯击次数与土体隆起程度的关系(1)当夯锤以自由落体的方式落到夯点时,受到重力加速度的作用,土体会被夯实,同时,夯坑周围的土体则会出现隆起的现象,这个隆起量可以通过水准仪测得
每一次夯击土体均会产生沉降,与夯锤距离越近的位置沉降量越大
由强夯试验结果可知,在A路段,夯坑的深度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增幅逐步减小
两种不同的夯击能下,在距离夯锤中心1.8m左右的位置处,土体隆起,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隆起量随之增大
在第一击时,隆起量的增幅最大,之后逐步减小,与夯坑深度的增加趋势基本一致
当夯击到第5次时,坑壁成型,未再出现扩散的现象,不同夯击能的差别体现在夯坑的深度和隆起高度的不同,并且形成的夯坑直径也有所差别,但并不是很大,可以忽略不计
夯坑周围土体的隆起量与夯击能有关,即夯击能越大,隆起量越大
(2)在B路段,夯坑的深度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增幅逐步减小
夯击能为1 500kN·m和2 000kN·m时,距离夯锤中心1.5m位置处的土体隆起,在第一击时,隆起量的增幅最大,之后逐步减小,与夯坑深度的增加趋势基本一致[6]
当夯击到第6次时,坑壁成型,未再出现扩散的现象,不同夯击能的差别体现在夯坑的深度和隆起高度的不同,且形成的夯坑直径也有所差别,但并不是很大,可以忽略不计
夯坑周围土体的隆起量与夯击能有关,即夯击能越大,隆起量越大
2.3.3 强夯动应力沿纵横向变化从采集仪中,导出强夯第2击的动应力数据,以此为依据,分析其变化规律,具体结果如下:(1)A路段的夯击能为2500kN·m时,位于夯锤正下方2.5m位置处的动应力为66.75kPa,4.5m处为32.63kPa,相比2.5m减小50%,5.5m处为18.35kPa,相比4.5m处减小40%,6.5m处和7.5处分别为8.26kPa和4.15kPa;夯锤左偏1.0m位置处,夯锤正下方2.5m、4.5m、7.5m的动应力分别为33.75kPa、16.63kPa和3.15kPa;夯锤左偏2.0m位置处,夯锤正下方2.5m、4.5m和7.5m的动应力分别为17.66kPa、8.73kPa和2.53kPa;夯锤左偏3.0m位置处,夯锤正下方2.5m、4.5m和7.5m的动应力分别为10.35kPa、4.63kPa和1.15kPa[7]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强夯动应力会随纵向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夯锤下方距离较小的位置,动应力的衰减速度相对较快,当深度增加后,动应力衰减速度开始放缓
(2)在B路段,当夯击能为1 500kN·m时,位于夯锤正下方2.5m位置处的动应力为58.23kPa,3.5m处为35.17kPa,相比2.5m处降低40%,4.5m处为22.96kPa,相比3.5m处降低35%;夯锤左偏1.0m位置处,夯锤正下方2.5m、3.5m、4.5m的动应力分别为30.23kPa、17.23kPa和13.76kPa;夯锤左偏2.0m位置处,夯锤正下方2.5m、3.5m、4.5m的动应力分别为18.98kPa、12.65kPa和10.76kPa;夯锤左偏3.0m位置处,夯锤正下方2.5m、3.5m、4.5m的动应力分别为12.535kPa、8.30kPa和6.65kPa
夯锤正下方4.5m处的动应力达到22.96kPa,由此说明,加固深度达到4.5m以上[8]
3 结语公路高填路基强夯追密试验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试验过程中涵盖的内容较多,为确保结果准确,要掌握相关的方法和要点[9]
本次实验表明,在夯击到第7次时,沉降量已经基本稳定,密实度显著增加,继续夯击的增长幅度非常小;夯沉量与夯击次数有关,最佳夯击次数可以确定为6次;夯坑周围土体的隆起量与夯击能有关,即夯击能越大,隆起量越大;强夯动应力会随纵向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夯锤下方距离较小的位置,动应力的衰减速度相对较快,当深度增加后,动应力衰减速度开始放缓
通过试验,能够为最佳夯击次数的确定提供依据,有助于强夯施工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1] 苏亮,时伟,水伟厚,等.高能级强夯法处理深厚吹填砂土地基现场试验[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21(5):1560-1569.[2] 王家磊,韩进宝,马新岩,等.高能级强夯加固深厚杂填土地基现场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1(4):1154-1163.[3] 高鑫.软弱地基5 000kN·m能级强夯现场试验与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21(7):131-133.[4] 曹建萌,苏亮,时伟,等.降水强夯法处理饱和吹填砂土地基现场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21(6):97-100,105.[5] 王家磊,吴帅峰.某高填方机场块石填料强夯质量评价及检测方法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21(10):80-84.[6] 盛利,袁方龙.港口堆场复杂场地地基强夯和插板强夯加固效果对比试验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2020(12):40-43.[7] 张栋樑,靳静,张璐,等.高填方路堤强夯加固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20(8):54-57.[8] 贾敏才,刘波,周训军.滨海含软土夹层粉细砂地基高能级强夯加固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9(11):240-246.[9] 侯亚玲,巨玉文,王文正,等.黄土填料高填方路堤沉降计算方法及填料压缩特性研究[J].施工技术,2016(17):87-91.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
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邮箱:glyhzx@126.com),另本头条号推送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头条号运营方无关,内容真伪请读者自行鉴别,本头条号不承担任何责任
路基公路强夯追密(路段应力路基分别为次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