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前,随着AI 技术的成熟,虚拟主播也越来越火了。虚拟主播不是真人,而是由3D模型或2D模型,通过面捕系统,利用摄像仪捕捉真人动作,使人物动作和表情复刻到虚拟人物。虚拟主播外形可以是卡通人物,也可以是仿真人模型,相较于传统动漫角色,其形象更为多样化。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往往需要设置真人出镜讲课环节,如果对自己的形象不自信或者普通话不太标准,可以尝试在微课中穿插虚拟教师形象,从而提高微课的制作质量。下面,介绍一个免费的视频制作工具——智影,用它可以轻松制作AR虚拟教师视频。智影的主要功能及特点智影是一个集素材搜集、视频剪辑、后期包装、渲染导出和发布于一体的免费在线智能视频创作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从端到端的一站式视频剪辑及制作服务。智影是基于网页的工具软件,不用另外下载软件,直接网页登录就能使用,其网址是https://zenvideo.qq.com/,从浏览器进入智影官网,进入后的主界面如图1所示。图1 智影平台智影主界面的左侧包括创作空间、我的项目、我的素材、我的成片、我的发布、账号设置,鼠标单击即可进入相应的功能。在刚开始使用时,系统默认打开创作空间,右侧窗格中显示了全部工具。它主要有以下的功能和特点。(1)在线视频制作:不用安装软件,直接打开网页就能使用。(2)视频剪辑基本功能齐全:支持逐帧剪辑、多轨制作、画面裁剪与旋转等基础剪辑能力,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基本够用。(3)方便实用的视频剪辑工具:支持在线配音、音频分离、语音转字幕等AI剪辑能力赋能视频内容创作。生成AR虚拟教师视频智影的视频剪辑及制作功能非常方便实用,其操作方法跟其他的视频剪辑软件差不多,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下面主要介绍它的一个特色功能——数字人播报,利用它来生成一个虚拟教师形象。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在主界面的“全部工具”中单击“数字人播报”按钮,即可进入AR虚拟教师的制作界面(如图2)。这里有十多位2D和一位3D数字人虚拟教师的形象和画面,我们选择3D数字人小天。图2 数字人播报(2)接着进入“数字人与画面设置”界面,单击“数字人与画面设置”按钮,此时会弹出一个“数字人与画面设置”对话框(如图3),在其中可以设置虚拟教师的服装、姿态和位置。图3 “数字人与画面设置”对话框单击“画面设置”标签可以切换到“画面设置”选项卡,在其中可以更换自定义的背景画面。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背景画面仅支持宽和高均不超过3840像素的5M以内的图片素材,上传素材将适应画面比例自动平铺裁剪。在“画面设置”选项卡中还可以添加自定义的LOGO图片,并且可以选择是否在视频中显示字幕。(3)在“数字人与画面设置”界面中还可以设置其他参数,如插入停顿、调节语速、多单字设置、数字读法设置以及插入动作等。例如,可以给虚拟教师添加一些手势动作,以丰富讲课视频的生动效果。首先在需要添加动作的文字信息处定位光标,然后单击“插入动作”按钮,弹出如图4所示的画面。在其中有手势动作、情绪表达和指示引导等五种类型的动作,每一种动作类别下又包括若干不同的具体动作,可以根据需要,结合讲课内容,添加合适的动作。图4 插入动作(4)在虚拟教师形象和画面设置完成后,接着添加讲课内容的文字信息。可以在“数字人与画面设置”界面中的文本框中删除默认的文字信息,然后直接输入教师的讲课文字信息,也可以单击“导入文本”按钮将外部的文本文件(支持DOC、DOCX、TEXT、TXT等文件格式)导入到文本框中。需要注意的是,文本框中有字数限制,每一个视频最多可以输入1000个汉字,如果超过字数,需要新建一个视频,然后再把它们合并。单击“试听”按钮,可以试听讲课效果。如果对语速不满意,可以单击“全局语速”按钮,对讲课的语速进行调整。还可以在文字信息中定位光标,然后单击“插入停顿”按钮,设置在光标处停顿若干秒。另外,对于多音字以及数字符号等文字信息,还可以单独进行语音校对,以使教师讲课语音更加规范,如图5所示。图5 添加文字信息(5)在虚拟教师的形象和讲课内容创建完成后,可以单击“生成视频”按钮,弹出“生成视频”对话框,在其中设置视频文件名以及分辨率(建议选择1080P),最后单击“生成视频”按钮即可。(6)通过上面的操作已经创建好了一个虚拟教师的讲课视频,这个视频素材可以直接在“智影”中编辑使用,也可以在其他的微课制作工具中编辑使用。图6所示是直接在“智影”中进行影片剪辑的界面。图6 剪辑界面“智影”支持7种轨道,包括文本、滤镜、特效、贴纸、字幕、媒体、音频,添加素材时只要将素材拖拽到轨道中即可。同时,“智影”还支持删除、静音和隐藏轨道等。另外,像分割视频、添加素材和特效等基础剪辑功能跟其他视频制作工具差不多,这里就不再展开说明了。以上便是“智影”的简单介绍,总的来说,“智影”是到目前为止笔者用过的最简单实用的免费视频制作工具之一,值得大家一用。(本文作者:缪亮,河南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盘俊春,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年第12期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