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肖映萱 (山东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 邹梦云 (自由撰稿人)近年来,在线音频市场迅速崛起,除音乐之外,人们在网络上收听的音频种类日渐丰富传统的调频广播(Frequency Modulation)转移到互联网,前网络时代的听众们最为青睐的相声评书、有声小说、情感类电台节目等内容,如今在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等网络平台仍是热门频道,广播剧、脱口秀、知识付费课堂等新兴品种的流行,则不断拓宽着音频内容的多元化可能性其中,广播剧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类型,它常常会被与有声小说混同起来,二者虽然听起来相似,都是网络小说的有声化,却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和表现形式“广播剧”这个词原本指的是配音演员用声音表演的戏剧,早在前网络时代就已出现,因通常在广播电台播出而得名但如今网络流行文化中所说的“广播剧”,则是受到日本drama CD文化影响、在网络时代诞生的特殊分支从“日抓”到“中抓”日本的drama CD,通常是ACG(漫画、动画、游戏)的衍生作品,发行这种drama CD是ACG作品跨媒介开发的一部分,一些轻小说也常常被改编为drama CD发售无论是动画、游戏还是drama CD,都需要为角色进行大量的后期配音,因此日本的配音演员——“声优”(声優,せいゆう)职业体系异常发达,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声优”明星,如钉宫理惠、神谷浩史等,在中国的动漫爱好者中也有相当高的人气世纪之初,随着日本ACG文化在中国的传播,drama CD的演绎形式影响了许多中国的配音爱好者他们在网络上聚集起来后,开始模仿日本“声优”的配音方式,以网络小说为主要的剧本改编对象,录制中文的drama音频,逐渐发展出了中国的drama音频文化,被戏称为与“日抓”(日本drama)对应的“中抓”(中文drama)另外,由于网络早期中文广播剧缺乏公开发售的商业途径,主要是爱好者带有同人性质的业余创作,他们在网络上集结,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最终的广播剧作品,再在网络上免费发布,因此又区别于“商配”(商业配音),被称作“网配”(网络配音)广播剧与有声小说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广播剧的每一个角色,即使是配角、龙套,都有对应的配音演员,重在表现角色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角色的动作、场景的转换通常会通过音效表现,对小说原著也可能有较大幅度的改编;而有声小说则往往只有一个主要配音演员,担任串联整个剧本的旁白,角色的关键行动一般是通过旁白直接叙述出来的,只有主要角色的对话中偶尔会出现其他演员,重在呈现小说文本,把文字忠实地转化为声音因此,有声小说的功能往往是解放双眼、用耳朵替代眼睛去“读完”一部小说,专业配音演员的朗读比生硬机械的机器朗读效果更好而广播剧的受众,不只想要“读完”一本小说,还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欣赏到配音演员们用声音完成的戏剧表演广播剧制作的“士大夫”与“卡司”从“日抓”到“中抓”,drama音频强调的戏剧感,使得广播剧的制作如同影视剧一般,需要组建一个“五脏俱全”的剧组,包括策划、编剧、导演、配音演员、后期、美工、宣传等分工明确的岗位,通过“集体协作”来完成“网配”时代,在一部广播剧的制作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的,往往是策划就像电影工业中处于中心位置的导演或制片,策划掌握着整个剧组的大局,包括联系各方人员、把控剧目制作进度、协调剧组人员时间等不仅如此,策划还要负责找到合适的编剧、导演、后期和配音演员的Casting工作,并且在广播剧制作完毕后找到合适的美工、宣传来设计作品海报、制作发布剧贴,可以说,一部剧的“出生”,最关键的“亲妈”就是策划当然,编剧、导演、后期也是决定剧作质量的重要环节,美工、宣传则是网络传播时的点睛之笔这些负责“幕后”工作的剧组成员被统一称作STAFF(或谐音“士大夫”),他们是每一部广播剧必不可少的基石而真正能够走到“台前”直接触及听众的,还是配音演员,即CV(Character Voice的简称,在日本动画里配音演员表常常写成“角色名 CV声优名”,CV一词于是被误用为声优的同义词,保留至今)一部广播剧的CV团队一般被称作CAST(或谐音“卡司”),明星CV的加入,往往会使剧作的CAST表更具吸引力主角CV的音色是否符合小说人物的特质,声音的戏剧表演是否恰到好处,是广播剧听众们最为看重的评判标准在“网配”时代,无论STAFF还是CAST都是纯粹的业务爱好者,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关于配音、音频制作、编导等技能的专业培训,也并不能从这一活动中获得任何经济利益,完全是“用爱发电”即便如此,广播剧的爱好者们还是一边模仿“日抓”的成熟工业体系,一边进行着中国本土化的改造,自掏腰包购买设备、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声音戏剧表现形式和制作程式,借助网络媒介,在近20年的时间里,发展出了数量繁多的广播剧社团、社交群组(如QQ群、YY语音房间)和丰富的爱好者社群互动体系社团、“Pia戏”与社群互动广播剧复杂的制作流程,对“用爱发电”的业余爱好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STAFF和CAST必须在网络上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空出相应的档期以配合制作时间,因此“网配”时代的一部连载广播剧,通常需要较长的制作周期,有时长达数年,任何一个环节的迟滞都可能导致“拖更”或“断更”一部剧如果能够保几个月乃至半年更新一期的频率,已经能够被听众称为“神仙剧组”“业界良心”,甚至“年更剧”也属常态许多作品在连载过程中面临剧组成员的频繁更换,有的更是中途“夭折”宣布“坑”了,让翘首以盼的听众粉丝扼腕叹息因此,一个稳定而有效率的剧组,除了需要一位有执行力和掌控力的策划,如果有可靠的社团力量做依托,就又多了一重保障早在2000年前后,中国爱好者就开始尝试制作广播剧了起初,他们建立了“声优X领域”等专题网站,聚集了一些同好到2004年底,星之声中文配音组建立,此后,其他最具影响力的“网配”社团,如决意同人组、优声由色、翼之声、剪刀广播剧团等相继成立一个具备相当规模的社团,会聚集STAFF的所有“工种”和各种音色的CV,能够组建完整的剧组并独立完成广播剧的制作,因此社团壮大后就能较为稳定地产出“社团剧”,往往比策划的“个人剧”更高效在社交媒介尚不发达的时期,剧组成员只能通过在论坛发帖互动、电子邮件来相互联系CV们也没有对戏的条件,只能根据剧本和导演的提示,各自录好“干音”(即未处理过的原始录音),再根据导演、策划的建议进行调整“返音”,最后发给后期进行合成出剧的效率很低,质量也比较粗糙随着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以及QQ群聊、语音通话、群语音等功能的陆续开发,许多剧组和社团纷纷聚集在社交群组内,不仅让联络更为便捷,还使其线上的即时语音互动成为可能,发展出了所谓的“pia戏”活动“pia戏”,指的是剧组进行即时配音活动时,导演及策划指导、纠正演员表演的过程所谓的“pia”是导演拍击或抽打东西的拟声,与电影摄制中喊“cut”相似为了提高广播剧的录制效率,一些剧组会直接在QQ群里发起多人即时语音,让CV们线上对戏,方便导演、策划现场给予反馈,同时促进CV在互动中切磋出默契,即时调整配合,省去反复“返音”的繁琐有的CV会边“pia”边录,将策划和导演当下确认的版本直接作为“干音”提交给剧组进行后期制作不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CV更倾向于独自录制,“pia戏”只是一种练习和预演起初为了保护作品,“pia戏”活动仅限于剧组内部,后来,随着广播剧粉丝群体的壮大,CV的现场“pia戏”逐渐变成一种公开的即兴节目,在一些剧组的FM(fan meeting)或社团的庆祝活动中频频上演这既满足了听众们欣赏到“野生”的戏剧现场或喜爱的CV们当场表演的愿望,增进了粉丝与CV之间的互动感,也能让CV们片段式地秀一秀演技、过一把戏瘾,是广播剧爱好者社群互动最常见的方式2008年YY语音上线后,许多剧组或社团的“pia戏”活动也转移到了加密或公开的YY房间内,参与其中的粉丝规模越来越大,一些大型活动的同时在线人数甚至达到了数万人从“网配”到“商配”2008年后,网络平台与技术的稳定,使“网配”广播剧进入了迅速发展和成熟的阶段,出现了《纨绔》《华胥引》等经典作品,以及轻薄的假相、鬼月等知名CV,广播剧的听众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网络社群并不断扩张一些“网配”CV开始尝试通过给动画、游戏、影视剧配音向“商配”转型,但彼时国内的配音文化整体尚未成熟,即使是职业的“商配”CV,也远没有达到日本“声优”职业体系的发达程度,而且长期以来“网配”的听众对商业化一直很排斥,认为这有损于“为爱发电”的纯粹性因此,直到2017年前后,中文广播剧才从“网配”全面进入“商配”阶段《纨绔》《华胥引》推动这一转型的因素有许多:首先,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音频使用场景的多样化,耳机等设备的便携性,微支付消费习惯的养成,都为商业广播剧奠定了技术基础;其次,2014年后IP资本大举进军网络小说的版权开发,有声书、广播剧的改编版权也逐渐引起重视,原本免费授权给“网配”剧组的作品纷纷回收授权,2017年后,主打广播剧市场的音频平台猫耳FM开始批量签约网络小说的广播剧版权,邀请专业剧组、社团来完成制作,并正式推行按期付费的广播剧收听模式,如今一些付费作品的收听次数已经破亿,在实践中证明了广播剧市场的巨大潜力;最后,随着国内配音文化和粉丝社群的壮大,配音演员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出现了《声临其境》(湖南卫视,2018)等展现配音过程的热门综艺节目,让普通观众记住了边江、季冠霖等配音演员的声音,进一步促进了配音文化的发展其实早在“网配”时代,这些给商业译制片、国产影视剧、动漫等作品配音的专业演员,就已与“网配”圈子关系密切,经常玩票式地参与“网配”作品如姜广涛创办的“光合积木”配音组、张杰等创办的729声工厂,虽然都属于商业配音团体,但其成员大多都参与过“网配”,甚至是从“网配”开始接触配音行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网配”为没有上过艺术院校播音专业的普通人,打开了进入配音职业的一种可能路径“商配”时代的“声音经济”进入“商配”时代后,广播剧的制作也进入了专业化阶段,每一个环节如同工业化的流水线,都由专业人员完成STAFF与CAST不再是因相同爱好“网络一线牵”的网友,成了共同完成一个商业项目的工作伙伴,CV们也不再需要隔着网线“pia戏”,而是进入专业的录音棚,面对面地现场“棚录”——对于“为爱发电”的早期爱好者们来说,这是难以企及的奢华制作方式剧集的制作速度、更新频率、音频时长,以及作品的数量、质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网配时代,大部分广播剧的长度在30分钟左右一集,一部剧一般分成5-8集;而如今猫耳FM上的大部分商业广播剧都以“季”为单位,《魔道祖师》《杀破狼》《默读》等热门作品都至少有三季,每一季包含12-15集不仅如此,剧组还会拍摄一些棚录的花絮,作为听众的粉丝福利广播剧已然从极少人问津的小众爱好,变成了“声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网配”到“商配”,中文广播剧的听众一直以女性为主,改编的网络小说也大多是晋江文学城的女频小说广播剧“声音经济”的背后,是当下以女性为主导的粉丝文化消费市场因此,猫耳FM等平台试图仿照日本声优的职业体系,打造职业化、明星化、IP化的CV配音演员不再是作品背后默默发声的演职人员,而是可以站在台前,成为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icon标签一部商配广播剧的付费人员构成,除去原著的书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主角的配音演员——出现在CAST表中的人气CV,是播放量的保证之一如今,CV的粉丝们也会自发组织爱好者社群,在QQ或微信群组中,将趣缘社群中的同好互动,逐渐转化为日常生活的社交习惯她们既会在群里分享、讨论广播剧作品,交流收听感受,或结伴前往CV们组织的线下活动;也会在群里分享自己的生活琐事,甚至安利其他的爱好广播剧,就像网络时代其他花样繁多的趣缘文化一样,将爱好者的日常文化消费、社交互动与情感交流都编织进赛博空间当中,建构起数码原住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从“用爱发电”的“网配”,到网文IP改编新增量的“商配”,中文广播剧在当下“声音经济”的商业大盘中已经占据一席之地,不仅让更多的幕后“发声者”走到了幕前,也为在线音频市场带来了一股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相信未来,不论是广播剧还是其他的小众文化圈层,都能在互联网浪潮的助推下,逐渐走进更为广阔的大众市场,以多元的内容呈现,为当下的互联网文化市场注入新的动力 责任编辑:朱凡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