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状上有米粒乳白色珠子黄瓜(植株黄瓜流胶病湿度喷雾)「黄瓜上有透明胶状」

【作者:老刀网络 张亚楠】在黄瓜生产中,尤其是保护地栽培,黄瓜植株发病后常见流胶的现象。
黄瓜茎蔓流胶后,其上方逐渐萎蔫直至死亡,一般瓜条流胶后,其商品性差,严重影响经济价值。
9月15日来自云南昆明市的农管家用户鲁向农管家app的专家咨询:“黄瓜上有乳白色米粒大的胶状珠子,有些成淡黄色,怎么办?”下面一起来看看专家是如何解答的。
农管家app专家解答:郭欣华(山东省 聊城市——擅长辣椒、茄子、大蒜等作物)黄瓜流胶病可分生理性流胶和有病害引起的,如黑星病,蔓枯病,疫病等引起的流胶。
生理性流胶主要是温湿度不适引起的,可通过温度、湿度等调控防治。
黑星病需要使用氟硅唑,苯醚甲环唑,苯甲嘧菌酯等药防治。
蔓枯病用络氨铜,春雷王铜,恶霉灵,噻菌铜等药涂抹病部防治。
吕兰华(山东省聊城市——擅长作物黄瓜、茄子、辣椒)黄瓜细菌性流胶病危害。
建议选用内吸性杀菌剂噻唑锌、乙蒜素、氯溴异氰尿酸、中生菌素等喷施防治。
卢芃源(河南省郑州市——擅长作物黄瓜、番茄、萝卜)注意细菌性病害,诱发流胶。
可用10%中生菌素1000倍液、3%噻霉酮750倍液、77%氢氧化铜800倍液、20%噻锉锌750倍液、喹啉铜、春雷王铜交替用药农管家知识小课堂——黄瓜细菌性流胶病危害症状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
苗期定植后7~10天,地上部出现黄叶时,在地表茎基部(地膜下)即出现黄褐色水浸状病斑。
地面湿度大时其子叶由边缘向内腐。
病斑继续向上发展,可见近地面第1片子叶边缘出现l~2个水浸状凹陷病斑,后扩大向内发展,病斑处的叶脉呈深褐色。
棚内湿度大时,茎基部出现流胶,病情继续向上扩展,叶背面的病斑溢出菌脓,干燥时病部易干、质脆,呈开裂状或穿孔状。
成株期植株开花结果时,在郁闭高湿条件下,先在茎蔓的叶节易积水处流胶,或在瓜条、叶柄、卷须上出现水渍状病斑或有水珠,扩大后呈鼻涕状流胶,严重时病株的叶片上黑褐色叶脉出现水渍状病斑,在植株顶部叶节处出现黑褐色萎蔫,枝条下垂、溃烂,后呈褐色干枯。
黄瓜植株感染细菌性流胶病后,畦面落秧的瓜蔓上湿度大时也出现流胶,该特征也是与黄瓜其他细菌性病害的区别点。
发病规律一、病原细菌可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
病原细菌也可通过人在走道上来回走动,或浇水造成的伤口侵染;摘心、掐卷须、绕蔓、摘瓜、打权等农事操作对植株造成的伤口,也是病原细菌的侵染传播途径。
湿度和温度是该病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湿度大,发病重。
二、大棚黄瓜苗期或开花结果期遇雾霾天或阴雨天气多,棚内湿度大,若植株下部叶片多、郁闭,植株茎蔓、瓜条流胶,并迅速蔓延,发病严重。
三、病原细菌适宜温度为25~27℃,但秋冬和早春棚内的低温时间越长,湿度越大,发病越严重。
棚内温度19~24℃维持10天)以上,一旦升温,棚内的中午温度高,温差大,细菌性流胶病发生严重。
农业防治通过农事操作等物理防治技术,降低环境湿度,增加通风透光,对黄瓜流胶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措施:一、定植时少盖土,露出黄瓜幼苗的蛭石面,有利于降低幼苗茎周围的湿度。
二、苗期发病时,拉开植株周围的地膜,主要也是起降低湿度的作用。
三、对已发病的棚室成株期进行药剂喷雾前,先去掉植株下部叶片,尤其去掉畦面上覆盖的叶片,减少病残体,并做到边去叶边喷雾(防止病原菌从伤口侵染)。
该方法可快速减少植株下部的潮湿蒸汽上升,大大减轻植株上部病情,增加植株间通风透光,植株上部能很快长出无病的新叶。
参考防治药剂52% 王铜·代森锌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200-300倍液 喷雾47% 春雷·王铜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470-750倍液 喷雾78% 波尔·锰锌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400-500倍液 喷雾6% 春雷霉素 可湿性粉剂(微毒) 使用25-40克/亩 喷雾20% 噻唑锌 悬浮剂(低毒) 使用300-500倍液 喷雾20% 噻菌铜 悬浮剂(低毒) 使用300-700倍液 喷雾30% 碱式硫酸铜 悬浮剂(低毒) 使用300-400倍液 喷雾30% 琥胶肥酸铜 悬浮剂(低毒) 使用400-500倍液 喷雾
胶状上有米粒乳白色珠子黄瓜(植株黄瓜流胶病湿度喷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