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头条文章发文任务#今天我们聊一个比较常见的话题—传统一提到“传统”这个词,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等。传统多指文化传统,也就是世代相传的思想、信仰、艺术、制度。传统——Tradition传统的功能是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为社会带来秩序和意义。文化传统代表了民族文化的精神追求,是民族的生命和血脉,也是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在汉语里,传统两个字的意思是指时代相传,比如,“守器传统,於斯为重”。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在英语语言里,是用tradition这个词来表示传统,这种对传统一词的使用是在启蒙运动之后,尤其在现代性思想泛滥后用的更多。在英语语言里,tradition一词 有两种用法,一种用法是一般意义上的“传统”,也就是传统思想、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等,另一种用法是宗教学方面的专业术语,指的是宗教本身的实质性延续和传承,你比如说Islam Tradition, Confucian Tradition等,都是指这一宗教自它诞生之日起一直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延续之实在和传承之道统,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某种传统思想、文化或习俗、做法等等。如果我们按照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来解读一些宏大的文化或文明传承的话,就会不免陷入一种负面的语言陷阱里,比如儒家思想,如果我们用tradition这个词的一般意义来解读,可能就会理解成:儒家有一种明显的保守、复古、僵化、不思进取的意味,这其实是一种略显贬义的词义,极易会造成误解,更不会利于儒家文化或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和推广。同样的,如果我们把这个词用在诸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身上,也会出现一种和现代思想或现代人的观念完全相反的意思。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宗教或信仰,都是一些复古的、因循守旧的、不思进取的、顽固不化的东西。现代性思想以前的人,他们是不会问“传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的,因为他们完全融合在传统本身当中,这就像鱼儿不会问“水”是什么一样,只有在现代主义思想或语境中,“传统”才会成为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大问题。但是真正的传统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用一位当代的宗教哲学大家的话来说,那就是:传统......就意味着通过使者、先知、阿凡达(智慧化身)、圣言(logos)或者其他传达者等不同的形象所体现的,向人类启示或显示出的东西,实际上是向整个宇宙范围启示或显示的神圣根源的真理或法则,以及这些法则在法律、艺术、社会结构、科学、建筑等不同领域内的一切形式的衍生和应用。如果我们想要理解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就必须找一个能替代“传统”这个词,比如“道统”、“圣道”、“圣传真道”、“圣行”等等。有没有其他的词语可以来代替或替换掉“传统”这个词呢?至少让它的意思不会显得那么突兀? 我们知道,在汉语里有个词语叫“道统”,是指宋、明理学家称儒家学术思想的传承系统。他们自认为是继承周公、孔子的道统的。在宋史-朱熹传:“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这个“道统”是指儒家学说自始至终的传承体系。在伊斯兰教里,也有一个阿拉伯语词汇来表达这种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传承体系的,那就是Al-Islam-Assuniyyu,这里的Sunnah指的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举止和默示,也就是全世界穆斯林熟悉的“圣行”或“荪乃”,同时这个词还对应着伊斯兰教里温和的“大众派”。在这里,我们拿伊斯兰来说,如果使用“传统伊斯兰”,就会有保守和复古、不思进取的嫌疑,不符合教义的原意;如果使用“正统伊斯兰”的话,就会和穆斯林学术界一直使用的和什叶派相对的正统派相混淆;如果使用“圣行伊斯兰”就会使得伊斯兰本身的传统变得狭隘了。综上所述,有学者认为用“圣道伊斯兰”来表达伊斯兰的那种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开天古教”的“传统”。从中国文化角度来看,在儒家经典《中庸》里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段话就直接把儒家一贯的传统的神圣性与人的联系表达清楚。后来,宋代大儒张载的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将儒家自周公和孔夫子一来,到近现代和当下的中国文化之间的三千年的使命传统,以及神圣与世俗的关系表达的更加清晰明了。但是,当我们回到“传统”一词本身的意义上时,会发现,从当今世界还在流行于世的各大传统语言来看,它们并没有一个和tradition这个词汇恰如其分的相对应的词汇。尽管有一些词汇,比如道教和儒家里的“道”,佛教和印度教里的“达摩”-佛法,伊斯兰教里的“迪努”等等,都是和tradition这个词在意义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并不对等。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说,由伊斯兰教、道教、儒教、佛教、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以及其他正宗的宗教所创立的各个宗教世界和各个文明传统都是“圣道”。之所以,用“圣道”一词来代替“传统”一词,其意义还在于,对于伊斯兰教来说,真主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不同区域、向不同的民族派遣了肩负使命的圣人或先知,让他们引导人们走上圣道、追求真理,弘扬天道,完美人道。对于中华儒家文明来说,自孔夫子、孟子、荀子,接续到韩愈、柳宗元,一直到王阳明等人,这是一条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道统”,也是一条属于华夏民族但有别于神圣宗教传统的圣贤传承之道。当我们说中华文明里的“道”时,其实是指中国人的思想之道、生存之道;我们所说的“统”,是中国人的精神义脉,是保持中华文化绵延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反映的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这种“道统”追溯,负载着当代文化建设的使命感。中国文化里的这种天道,不是上帝,不是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最高实体,而是在宇宙之内、居自心之中、融万物为一体的存在。中国文化的几乎全部秘密就包括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天道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体系,中华民族的思维逻辑建立在人与天互通、主体和客体统一的思维框架之中。人与天地万物同源同根,人能感悟天道,做到自强不息,也能如大地般容纳万物,厚德载物。天人相通、民本为上、以仁为本位的天道观念,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天人关系也是中国美学的关节点,中国美学关心的不是“美的概念”、“美的知识”,而是生命体验的事实。中国人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个大生命,生命之间彼此映射、互相激荡,浑然一体,人超越外在物质世界,体验万物,通达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上的舒适和安逸,这是中国美学论述的中心,亦是中国文化主导精神在审美领域的体现。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