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堃銶笑说现在,在车水马龙的中关村大街,方正大厦内的王选纪念陈列室内,人们还能看到王选当年查改字模信息的笔迹,A4纸上的符号密密麻麻而这样的手稿,在他家中还有2200多页顶天立地“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从北大西门进来,绕过华表,一座恢宏古建掩映在林木中这里是北大档案馆,曾经的“748工程”会战组所在地1979年7月,王选带领团队在这里日夜奋战,经过几十次试验,终于用国产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了第一张报版样张在庞大的原理性样机旁,他拿起放大镜,仔细查看报样上的每一个字,随即笑着大声宣布:“成功了,非常完美
马上制版印刷
”原理性样机做完后,别人劝王选:“你已经成功了,不需要再做下去了”但王选认为,应用型科技成果一定要经得起市场考验,才能对社会有实际作用,“不能拿了国家的钱,只是做了一个实验”他果断决定:要从实验室走出来,与国际厂商一争高低然而,他面对的却是内忧外患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高潮来袭,美、英、日等国的激光照排厂商纷纷来华,抢夺市场蛋糕而国内几乎一边倒地主张引进,主要的报社、出版社和印刷厂都在使用国外的照排系统王选团队的研制条件也异常枯燥艰苦,团队只有一台国产计算机供全体轮流使用,因机器稳定性差,每次开关机都会损坏元器件,只能采取不关机办法,昼夜工作“那时,国产主机上没显示器、没软盘,程序和数据的输入都是手工把指令打在穿孔纸带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再输入到计算机里,打错了还得在纸带上补窟窿,做得很慢,非常非常困难”陈堃銶回忆是临阵退缩,还是决战市场?“高科技产业要做到顶天立地”王选对团队研究人员说,“如果将来市场都被外国产品占领,我们的成绩只等于零”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自称“在骂声中成长”的王选,带领100多名从全国调集来的业务骨干,与多个协作单位联合攻关,攻坚克难,持续创新起初,用户、协作单位在试用国产系统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令人心惊陈堃銶记得,在某个单位试用时甚至有一台照排机一天就出现了8次故障在巨大压力下,王选每天拼命工作,没有任何假期周末最终,在国家和北大支持下,在科研团队、协作单位、用户等多年的艰苦努力下,一代代国产激光照排系统破土而出,不断优化,推广应用,最终享誉海内外骂声终于被赞扬声替代20多年间,王选带领团队先后研制出了八代激光照排系统产品一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革命席卷而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99%的报社和90%以上的书刊出版社和印刷厂都甩掉铅作业,全部用上了激光照排系统此前来华销售照排系统的外国公司纷纷退出中国市场,国产系统大获全胜而我国书刊的平均出版周期从300多天缩短到100天左右,整个报业的排版能力增加了几百倍2001年,中国工程院颁发“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结果,“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仅以一票之差位居“两弹一星”之后2002年,65岁的王选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中,我一直有种‘逆潮流而上’的感觉,这个过程是九死一生的,哪怕松一口气都不会有今天的成功”在一篇文章中,王选曾这样写道,“我们坚信告别铅与火是一场革命,是社会需要的,于是不满足已有结果,追求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再艰苦再吃力也要干下去”甘为人梯爱才如命的“暖心”师者“看到年轻人出彩”,是王选最高兴的事他曾得意地说:“我的学生会在很多方面超过我,但是唯有‘爱才如命’方面,恐怕难以超过我”56岁,时任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王选宣布自己创造高峰已过,退出科研一线,开始全力支持和培养年轻一代王选认为,要培养和吸引人才,就要把年轻人推到“最前沿的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让其充分发挥才干他鼓励年轻人“异想天开”,不迷信权威,放手让他们在一个个重大项目上担当重任,并告诫他们:“不能把获奖、发文章作为目标,而应有持续奋斗、不断创新,最终使高技术产品在市场上雄踞榜首的决心”为支持年轻人研究,他还专门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王选的学生、后来继任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肖建国,在王选鼓励下,开始研究我国第一个大屏幕报纸组版系统和彩色出版系统他说:“王老师让我敢于想前人所不敢想、做前人所不敢做的事他的鼓励伴随我走过道道难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社会承认自己的价值”对年轻人,王选“如慈父般温暖”,不仅为他们创造有利的研究环境,在生活中的关心也润泽无声一有时间,他就到各机房串门,和大家聊天,了解每个人的爱好特长、家庭情况等;经常自己出钱给他们买食品和营养品;悄悄地为他们解决配偶调动、职称晋升等问题,还集资购房为大家改善住宿条件不遗余力的提携、支持和鼓励,极大激发了年轻人的创造才能,一系列新成果纷纷涌现,一批技术骨干也迅速成长起来在人们眼中,王选性格温和,谦逊简朴他不喜欢别人称他“汉字激光照排之父”“当代毕昇”,反复声明“这是集体荣誉,不是一人之功”;即便后来担任多项职务,他最常用名片上的头衔也只有“教授王选”有人称他“首长”,他开玩笑地伸出手:“我是这手掌
”陈堃銶说,过去,王选穿着简单随意,激光照排系统出名后,由于各种接待任务,才给他添置了西服20世纪90年代,身为我国为数不多的“三院院士”、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选和陈堃銶仍住在一套74平方米的单元房里,一住就是10多年王选的司机马光亚记得,王选的一块旧手表经他手换过三次表带,后来表盘上的两个刻度都掉了下来,王选还坚持要修,最后一直戴到他去世“他常戴的一副眼镜,磨损得也非常厉害,别人劝他换一副,他也不舍得”多年来,王选获得的所有奖项的奖金几乎都投入到科研或各种募捐中外出开会主办方赠送的各种纪念品,他回来也都全部捐给单位,嘱咐到年底开联欢会时给员工抽奖用王选生前的秘书丛中笑认为,德行高尚是王选成功的关键,“他幽默可爱、真诚坦率,总能把周围人逗笑,很睿智,也很有人情味,处处为别人考虑”,“王老师是一个‘大写’的好人,我跟他走了一路,觉得自己也仿佛重新活了一遍”然而,多年的拼命工作最终还是拖垮了王选的身体2006年2月13日,在与病魔顽强斗争5年后,69岁的王选溘然长逝,永远离开了难舍的事业和亲人确诊癌症后的近2000天,豁达顽强的他像科学攻关一样对待疾病,强忍着剧痛参加了340多次会议活动,撰写了11万字的文章,约谈了500多人次“王选老师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在北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感慨说,如果没有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汉字就无法如此便捷地走入数字化时代,这项发明对中国乃至人类的文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王选精神的时代”“半生苦累,一生心安”现在,在书籍中、报纸上、键盘的敲击中,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一个至真至诚的科学家临别之际的殷切希望——“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做出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 (部分历史资料参考《王选传》)(记者 魏梦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