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故宫紫禁城皇帝宫殿这是)「故宫这就是紫禁城」

微信公众号“瞭望智库”1月17日,一位名为“露小宝LL”的用户通过微博发布一组照片,照片背景为太和门广场,图片上出现一辆黑色奔驰车。
闭馆日开车进入故宫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
什么是故宫?作为我国古代宫殿中保存最完好,艺术造诣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故宫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
作为明清两朝二十多位帝王日常议政和起居之所,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宏伟壮丽又不失精细的建筑及无数巧夺天工、价值连城的文物,更在于它所承载着的历史重量——凝结着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的智慧。
1 皇帝一念、血汗百万公元1403年正月,朱棣刚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过大位。
虽然当了皇帝,但是,他的处境并不乐观:在外,大明帝国北部边患不断;在内,支持建文帝的旧臣仍在反对他。
因此,他一边镇压反对派、派郑和出海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一边下定决心、迁都北京。
北京是朱棣当燕王时的封地,也是明朝对抗北部游牧力量的要塞。
要迁都于此,需要在这里兴建一座宫殿。
于是,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
朱棣派心腹们(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户部左侍郎古朴等)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采集楠木。
太和殿内的楠木柱子太和殿的柱子是用极为珍贵的楠木制成的。
这些楠木多生于四川湖广等地的崇山峻林之中,“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新生的明王朝为了将这些巨木运出山来动用了巨大民力。
据说,这项采木工作持续了13年。
同时期的采石工程也很艰辛。
故宫中最大的丹陛石位于保和殿,它是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
这样巨大的石头,是如何被运到这里来的呢?故宫中最大的丹陛石当时,开采这些石料,朱棣动用了一万多名民工和六千多名士兵。
运输过程更为艰巨。
数万民工在运送石料的道路两旁修路填坑,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在隆冬严寒滴水成冰的日子,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
二万民工、一千多头骡子,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才把这块大石头运到京城。
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百万工匠为之付出了汗水,甚至生命。
公元1420年,这座宫殿终于建成了。

宫殿建筑群由北往南延伸座落在整个北京的中心地带,成为这个王朝新的圣地。
从此,这座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傲然于世。
2 千万读书人功成名就的理想之路紫禁城是明清两代中国最重要的礼仪场所。
这里的人,一举一动都在彰显明清帝国的典章制度;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凝结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血脉。
在此上演的礼仪盛典主要包括:登基大典、大朝会(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殿试与传胪、祭祀(天、地、农、祖)。
除登基大典外,最能牵动天下人心的要属殿试与传胪。
三年一次的殿试,是古代中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道关口。
1790年之前,明清两代殿试都是在太和殿广场露天举行;乾隆年间,改在保和殿内举行,以此显示皇帝对于考生的关怀。
这场在皇宫里举行的考试,使每个有幸参与其中的考生感受到成为天子门生的无上光荣。
殿试后的第五天公布成绩,称为“传胪”。
康熙六年的状元缪彤在日记中记录了当天的盛况:“当天天气微寒,五鼓时分,我和各位进士跪在太和殿前等候传胪。
前一天已经有传言,某某人是状元,某某人榜眼,某某人探花。
我已经没有希望了,不过是跟着参加仪式罢了。
传胪开始,上面喊第一甲第一名竟是我,每喊一次名字,就奏乐一番。
我怀疑听错了,不敢出列。
最后是礼部官拉着我出来。
于是,我和榜眼,探花三人,跟随礼部官员捧着黄榜沿着御道,从午门中门出宫。
”这一天,三位幸运儿沿着中轴线的御道出入午门——平时,这是皇帝的专属特权。
这条路,是无数中国读书人追求功成名就理想中最漫长的一段路。
从这里“鲤跃龙门”的他们,后来成为庞大帝国之官僚队伍中的新鲜血液。
皇帝也在这里兑现了其对天下的庄严承诺:将恩德远播海内,使紫禁城成为帝国子民心中的神圣之地。
3 迎来中国王朝史上的新高峰作为东亚政治地理图上的要塞,两千多年来,北京一直强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自战国时期以来,各朝就在此筑城,三朝在这里建都。
明清之时,紫禁城更是作为政权的“神经中枢”,承载着各朝国运兴衰。
养心殿一隅养心殿坐落于紫禁城中部偏西位置,似乎毫不起眼。
然而,它是紫禁城里最神秘的宫殿之—。
雍正以后,这里成为了中国的政治决策中心。
养心殿西暖阁,是他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
这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当时,清太祖努尔哈赤设立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了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甚至可以罢免皇帝。
为了分散这个机构的权力,顺治恢复了明朝的内阁,康熙成立南书房,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这位皇帝终于等到了机会:他以与噶尔丹交战为由头,借整理军报的内阁远离内廷、泄密的机会较多为借口,成立了军机处。
从军机处到养心殿只有50米的距离,皇帝能随时召见军机大臣,了解国家大事。
皇帝阅览官员呈报的奏折,军机大臣聆听皇帝口述再回到军机处凭记忆拟定上谕,然后再赴养心殿交皇帝定夺。
这个过程只需一个时辰。
上谕经皇帝首肯之后,就成为正式的诏书,由军机处下发。
雍正表情包“感觉自己萌萌哒”在军机处逐渐成为新的政务枢纽之后,努尔哈赤以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渐渐架空。
至此,紫禁城里的政权发展到中国王朝史上的又一个高峰——雍正从此掌握了天下大权,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基。
4 天下珍宝尽汇其中从文物收藏、保存与研究领域来看,故宫无疑是“重镇中的重镇”。
这里的文物凝结了文人与巧匠的生命,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审美与工艺水平,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气质最生动、最直观的记录者。
瓷器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之一的瓷器,拥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
它是每一个中国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更是跨越千年的时空,成为今天紫禁城里人类共同的文化珍宝。
秘色瓷在故宫的诸多藏品中,有一种瓷被历代文人称作“温润的玉、晶莹的冰、山水之间的青翠”。
它就是秘色瓷。
故宫博物院拥有3件秘色瓷藏品。
这种神秘的瓷器,即便是明清两代的皇帝,也难以见到它的真容。
乾隆皇帝曾经做诗感叹: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辰星看。
书画令乾隆皇帝倾心的不仅是秘色瓷,200多年前,他还常常独自坐在一个不足6平米的小暖阁里,静静地欣赏着三件堪称绝世珍品的书法——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还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他认为,这是整个大清帝国汪洋般的宫廷书画收藏中最精致的三件东西,还特意将这间小屋改名为“三希堂”。
这位爱好书画的皇帝在当政的半个多世纪里,将这座皇家宫殿变成了中国最大的书画博物馆。
在将近600年的岁月里,这些书画藏品传递着华夏文化的审美价值和观念。
今天,它们依然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
玉器玉器在紫禁城中无处不在,它们既是生活用品,也是最主要的装饰品。
各个宫殿的多宝格陈设的艺术品中,玉器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主要有白色、青色、黄色、碧色和墨色五种颜色。
其中,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的皇帝玉玺最为尊贵。
乾隆十三年,在他为《宝谱》所做“御制交泰殿宝谱序”中提出:自古以来宝玺就没有固定的数目,现在交泰殿贮存的宝玺年头长了,记载也失实了,又有重复的,所以要加以考证,按次序排列。
宝玺的数目为二十五枚,这是乾隆皇帝根据《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所定。
他将宝玺的数字定为二十五,是籍《周易》所记,祈求上苍,保佑大清的江山能延续二十五代。
然而,实际上,乾隆之后,皇位仅仅往下传了六代。
如今,故宫博物院将慈禧住过的宁寿宫设置为珍宝馆。
那些曾经为帝王独享的玉器,在这里,被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欣赏和品味。
5 与中华民族一起走向新的盛世辉煌1925年10月10日,神武门的门洞上悬挂上了一块匾额:故宫博物院。
三千多位重要人物聚集在乾清门广场,超过两万多的普通老百姓来到紫禁城,见证故宫博物院的开幕大典。
从这一天开始,这里再也不是皇亲贵胄独享的宫殿,成了一座千千万万普通人均可置身其中的博物院。
这是一段历史的结束,也是一段历史的开始。
溥仪(中)和鹿钟麟(左),摄于1961年这是一张极富历史意味的照片。
37年前,京畿卫戍总司令鹿钟麟将逊位皇帝溥仪赶出了故宫,如今他们在新中国的政协礼堂相遇了。
不久后,溥仪回到了他阔别近40年的故宫,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令我惊讶的是,我离开故宫时的那幅陈旧、衰败的景象不见了,到处焕然一新。
在御花园里,我看到那些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
我嗅到了古柏喷放出来的青春的香气,感到了这里的阳光也比从前明亮了。
我相信故宫也获得了新生。
”转眼间,40多年过去了,故宫进入了二十一世纪。
2004年6月4日的下午,紫禁城全面修缮工程正式开工。
这同样富有深刻的历史意味:这是自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后的近百年来,紫禁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工程。
2005年10月,故宫博物院的八十岁生日在此前的数百年里,故宫曾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帝王将相的舞台;现在,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历史的故宫,正在全世界的瞩目之下走向新的盛世辉煌。

故宫的秋故宫的雪(本文由瞭望智库摘编自央视纪录片《故宫》,原文有删减,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本期编辑 邢潭
故宫(故宫紫禁城皇帝宫殿这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