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份,我新接了一个班。开学初,就有两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孩子的眼睛近视,能不能往前坐坐;一个家长说,孩子的眼睛散光,老师能不能关照一下;另一个家长更直接地说,老师,咱们班的小涵像一个惹不起的“小阎王”,您可千万不要让他挨着我们家孩子坐呀......家长们真是众口难调。可是,我有我的想法:我想让孩子们组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小队,所以在安排孩子们的座位时,我就关注到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尽量把学习成绩稍好和需要提高的孩子安排在一个小组,进行合理搭配,就是为了促进孩子们的进步。另外,班里的每个孩子我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要想办法把坐在前面和后面的孩子有互相换位的机会。为了达成心愿,我费了一番心思:同学们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后,小组、小队的成员和人数都发生了变化,从二年级时的两人小组变成如今的三人小组。班里共有39人,按“三人一小组,六人一小队”的原则去划分,班里刚好分成六个小队。但多出来的三个人,怎么办呢?只好让他们三人单独成为一个小队。每周的调位问题成了我心头的一大难事:因为每次一到调换位置的时候,班里就乱成了一锅粥,最根本的原因是同学们不知道如何去调换座位,更不知道自己该坐哪儿?刚开始,我让全班同学都起立,背着书包站在自己的座位上,我亲自拉着他们一队一队地调。可这样的做法持续了三周后,我发现效果不明显,每次调位我都得亲力亲为,同学们还是不知道怎么调。看来,调位是需要技巧的,我必须把这种技巧教给学生。想到这里,说干就干。
一、画图法。我专门挑出来一节班队活动课,给同学们讲如何调位。我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教室的方位图,然后用39个圆圈代表39个学生,接着用长方形和三角形圈出七个小队在教室里最原始的分布位置,最后仔细地大家讲解每个小队中的两个小组里的每个人具体坐在哪里;还告诉大家调位就像钟表上的指针一样在做顺时针的圆周运动。孩子们看到座位分布图,再听了我的讲解,对自己的座位了然于心。二、观察法。给孩子们讲过调位的方法后,我就静观其变。到下周调位时,我不再带领孩子们调位了,先让大家回忆自己的座位分布图,接着让大家想一想:如果像钟表上的时针一样做圆周运动,那么接下来,你该坐在哪里?最后,大家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开始调位。第一次充当一个旁观者,我欣慰地看到:班里的七个小队,竟有五个小队的成员调位正确,前面的四个小队调位很轻松,因为他们是向右平移;但后面的三个小队因为位置分布比较分散,其中只有一个小队调位正确。这个过程虽然有些磨蹭,有些拖拉,但我在观察中发现,孩子在调位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思考。在后面的三个小队中,只有一个小队中的一个同学——小文调位正确,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你能把位置换对?”平时文文弱弱的小文此时站起来开心地说:“因为我记得老师告诉过我们:我们调位是围着一圆圈转,我向左看,我应该坐在这个位置上,我就调过来了。
”——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我当即奖励她三张笑脸卡,并告诉孩子们,后面的三个小队,今后谁换位正确,我也奖励她(他)。
三、采访法。按照他们的方法,孩子们在摸索着自己调位,准确率越来越高,但每次总有那么一两个同学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直到十一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又到一次调位时,我惊奇地发现:班里的七个小队竟然全部调位正确。
我喜出望外,孩子们真厉害。
我忍不住采访大家:“快告诉我,你们这次为什么都调对了?”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发言。我先采访坐在教室后面的一个小队,后面的位置向来不好调,小涵说:“我们小队这次之所以能调位成功,是因为队长小舒对我们的指导,她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调,我们就听她的。我们要感谢队长小舒。”真好。
她们小队的调位过程体现出了小队成员的团结互助。
从后面的小队往教室前面挪也不太容易,所以我又采访了小闫,他说:“通过这几次的观察,我发现我每次换位都是坐在小硕的位置上,所以,小硕坐在哪儿,调位时我也坐在哪儿,就不会出错。”太聪明了。
小闫采用的是跟踪定位法。
“老师,我说。”小安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高高举起自己的小手。我示意他说:“每次调位时,我们小队的男生坐在一竖列,女生坐在一竖列。这样就不会少一个人。
”这个办法也不错,采用的是整体挪移法......孩子们开心地笑着,欣喜地议论着,我知道,不管怎样,每个小队经过将近一学期的磨练,已经找到了适合他们小队的调位方法。孩子们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真为他们感到高兴。
后来,学校里其他班的老师还来我们班“取经”,我们毫无保留地热心相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岂不快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