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神圣官网 > 计划生活 > 正文
弗兰克纪念全景式乐评(弗兰克乐章交响曲音乐作品)「弗兰克 交响曲」
10月7日晚,纪念法国作曲家塞萨尔·弗兰克诞辰200周年音乐会在中央歌剧院剧场上演,演出《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交响变奏曲》《d小调交响曲》三部作品。对照二十世纪的法国文学史与音乐史你会发现,文学中的波伏娃、格里耶,音乐中的梅西安、布列兹已经改变了人们对法国艺术“浪漫与优雅”的传统认知,走到先锋的远处。而回首法国音乐史,又能找到个中有趣的部分,其中,塞萨尔·弗兰克正是法国音乐史当中重要的记忆。他受瓦格纳的影响,而自身又对德彪西等印象主义作曲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年适逢这位作曲家诞辰200周年,中央歌剧院推出这场音乐会,是北京纪念这位作曲家的惟一一场。弗兰克生于比利时,生活在法国,生母是德国人,他的音乐中也映射了德法文化的交融。音乐会上的三部作品是弗兰克一生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交响变奏曲》《d小调交响曲》皆作于作曲家生命的最后5年,三部代表作恰以三种经典编制——小提琴、钢琴、管弦乐团引领听众欣赏三种经典体裁——室内乐、协奏曲与交响乐,这场音乐会可谓对这位作曲家的全景式纪念。《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是弗兰克献给他比利时列日音乐学院的校友,小提琴大师欧仁、伊萨伊的作品。当晚音乐会上,无论是音色、技巧还是音乐处理,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的音乐处理始终保持着一种热情洋溢的理性。他的揉弦颇有上个世纪“黄金时代”法比学派老大师的特色,不急不徐沉着淡定的乐句处理中,是阅尽千帆后的娓娓道来。如此处理很好地表现出弗兰克这部作品中的两面:带有民族风格的浪漫主义与虔敬好古的悠悠情怀。第一乐章中,刘云志对于节奏的拿捏是最为恰当的,在弗兰克特色的三律动“抑扬格节奏”的处理上,他着意于在时间上强调具有推动性的八分音符,音乐中生生不息的呼吸感充沛。如此的阐释也辐射于其后的三个乐章,并与作曲家结构上代表性的“循环曲式”呼应。在第二乐章中,速度的渐进感体现出对结构的把控,而在这之上的,最吸引我的是音乐中的静谧时刻:在作曲家标注“甜美之至”之处,刘云志选择以微妙的气口作为自由节奏的处理,同时予以薄纱般的朦胧音色,是这个乐章的高光时刻。第三乐章中宣叙调与幻想曲两种情绪的对比是很恰切的。在第四乐章中,形式有仿古的卡农,而音乐语言洋溢着弗兰克式的清新,演奏中,两位演奏者表现出亲切的对话感。这部作品的钢琴部分是重要而有一定难度的,钢琴演奏家盛原的二度创作很有新意。从时间上来说,《交响变奏曲》可谓连接两部作品的桥梁,交响性、变奏性、乐队与钢琴部分的主题个性迥异——这部作品受到雨果诗歌的启发,诗意盎然的趣味性使其得以跳出传统结构的藩篱,成为钢琴与乐队作品文献中的一抹异色。诠释中,盛原也并未把这部作品处理成炫技性的,他指触下清澈见底的音色是长处,音乐举重若轻,不落滞重的窠臼。风格上与弗兰克的气质相合,这背后有着两位擅长演奏巴赫作品的键盘演奏家的同源之处,充满趣味的句法、对变奏性格的掌握,都是可圈可点之处。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显然是一支素质精良的乐团,近年来多次听过他们的演奏,一支经常演出歌剧的乐团有着音色变化灵活的特点,在处理以色彩见长的法国作品上可以发挥出一定的优势。下半场,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可谓一部融汇德法风格的作品,有着曼妙的法式旋律与充满色彩变化的和声,而且有着法国交响曲乐章数量不规则的特点(不同于海顿奠定的四乐章交响曲模式,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是三个乐章。法国成功的交响曲不多,五乐章的《幻想交响曲》、两乐章的圣-桑《第三交响曲》都是旁证)。德奥影响上,弗兰克从小对德奥音乐耳濡目染。另一方面,作为管风琴家的弗兰克接触了大量德奥管风琴作品,在创作上又深受当时风行的新德意志乐派影响。主导动机的使用显然来自他所崇尚的瓦格纳的音乐语汇,开始的“追问”动机几乎与李斯特《前奏曲》的主导动机完全相同,因此这部作品也常被认为有对人生理想探寻思索的意旨。指挥家富特文格勒曾将这部作品和瓦格纳的《齐格弗里德牧歌》放在一场音乐会中,萨卡尼更把这部作品和李斯特《前奏曲》录成同一张唱片,作品受德奥影响颇深可见一斑。指挥家杨洋演出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的经验是丰富的,2011年他在德国斯图加特爱乐乐团演出便指挥演出过这部作品。他的处理可以说在强化音乐沉郁顿挫的哲理性的同时,兼顾了弗兰克特殊混合音色的色彩感。对于开始极慢速度的控制,一、三乐章多重速度变化的驾驭都体现出指挥技巧的过硬。处理上,第一乐章的结构感很有想法,如主部主题在d小调与f小调上呈示了两次,并与d-#c-f的主导动机有着深刻的互文性,受到巴洛克风格“古意”的影响,这种对于交响曲来说新奇的主部写法显然来自于“古二部曲式”的影响,杨洋选择结构内部与结构之间都采取速度渐进的方式,用以抵消主题的冗长之感。平衡上,这乐章的主要动机被梳理得清晰而具有逻辑性;半音化线条滑动造成的新奇和声被着意突出,是对色彩感的发掘。第二乐章里,对节奏细节的要求与对独奏旋律品质的追求是构成音乐苍郁而精致气质的要诀。弗兰克曾说自己“在管风琴上演奏像驾驭着整个交响乐团”。结尾处,受古风影响的皮卡迪利三度推动出的大三和弦在杨洋极具感召力的指挥下充满了虔敬与释然之感,如同轰然鸣响的管风琴。紧接着,是第三乐章的疾驰——这个乐章速度的流畅是为了让清新的旋律与对之前主题的回顾充满对比的戏剧层次。三乐章开始的主题旋律有着多次有趣的混合音色调配,几次出现都有不同的色彩感。在结尾处,杨洋毫不恋战,飒爽利落地收尾也是对弗兰克清新风格的绝佳诠释。拉威尔评弗兰克的音乐中有“崇高而清新的气质”,《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第四乐章、《交响变奏曲》的乐队与钢琴的主题对比处、《d小调交响曲》二三乐章的切换瞬间,我都有着对这一评价的感同身受。音乐会结束后,演出中诸多典型的“决定性瞬间”仍乐犹在耳,对于作曲家弗兰克的音乐造诣又有了更进一步的领略。-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不错过每条推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