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岩心情况砂岩特征细砂)「砂岩岩心描述」

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岩矿分析等方法,观察、收集、分析、记录钻井过程中的固体、液体、气体等返出物的信息,以此建立录井剖面,发现油气显示,评价油气层,并为钻井提供信息服务,这一过程称为录井
录井包括常规录井,如岩屑录井、岩心录井、钻井工程参数录井、气测录井、萤光录井等,以及现代录井,如岩石热解地化录井、罐顶气轻烃分析录井、核磁共振分析录、离子色谱分析录井等
一、地质录井概述  在钻井过程中,按顺序收集记录所钻经地层的岩性、物性、结构构造和含油气水情况等资料的工作
直接录井:能直接观察来自地下地层的岩石和油气显示的录井,如岩心、岩屑等
间接录井:用间接方法了解地下地层的岩石性质、油气显示的录井,如钻时、钻井液性能等
记录的录井资料包含两部分:一是录井队自己采集的资料;自动采集数据:利用综合录井仪、气测录井仪、地质采集仪等记录的井深、钻时、气体等资料,人工或半自动采集数据:地层、岩性、含油、荧光等资料
二是收集其他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
如钻井、测井、试油等资料
二、钻时录井1、概念:钻头钻进单位进尺所需的纯钻进时间
单位:min/m,保留整数
小于1分钟按1分钟计算
连续测量、每米一点或特殊情况按需要加密
2、要求:井深以钻具计算为准,单位为米(m),保留两位小数
3、钻具管理:准确丈量钻具做到五清楚(钻具组合、钻具总长、方入、井深和下接单根)、两对口(钻井、录井)、一复查(全面复查钻具),单根允许误差±5mm,记录精确到0.01m;倒换钻具应记录清楚,严把倒换关确保井深准确无误
4、井深校正:以钻具长度为基准及时校正仪器显示和记录的井深,每单根应校对井深,每次起下钻前后,应实测方入校对井深,录井深度误井深,录井深度误差应小于0.2m,不能有累计误差
5、应用:反映地层的可钻性
可以辅助识别岩性; 卡取心层位; 地层对比; 划分储集层;裂缝性储层钻时突然变快或出现钻具放空,是缝洞发育的特征
三、钻井取心录井 (一)取心基础工作1、取心原则 (1)区域探井、预探井钻探目的层及新发现的油气显示
(2)落实地层岩性、储集层物性、局部层段含油性、生油指标、接触界面、断层、油水过渡带、完钻层位等情况
(3)邻井岩性、电性关系不明,影响测井解释精度的层位
(4)区域上变化较大或特征不清楚的标志层
(5)特殊地质任务要求
2、录取数据  取心时间、层位、次数、井段、进尺、心长、收获率、含油气岩心各级别长度及累计长度
3、取心前的工作准备 (1)加强地层对比,卡准标志层,落实取心层位
(2)准备取心、出心、整理及观察岩心所需的器材和分析试验用品、试剂
(3)了解取心工具的性能,丈量取心工具的长度
4、钻井取心井深控制: (1)决定取心起钻前、取心下钻到底取心钻进前、取心钻进结束割心前,应在钻头接触井底,钻压为2-3t的相同条件下丈量方入; (2)下钻前应核实取心钻具组合长度
5、注意事项: (1)取心钻进过程中,应正常录井,钻时记录应适当加密
 (2)取心钻进过程中,不能随意上提下放钻具,应杜绝长时间磨心
 (3)合理选择割心位置,取心进尺小于取心内筒长度0.50m以上
 (4)取心起钻过程中,防止岩心脱卡掉入井内
 (5)起钻全过程应注意井下情况,观察记录井口、槽池液面及其油气显示情况,出现溢流或灌不进钻井液等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6、岩心出筒及油气水观察 (1)取心钻头出转盘面立即盖住井口;  (2)丈量底空(从取心钻头面到取心筒底部无岩心的空间长度);  (3)用专用工具依次取出岩心,先下后上,从右到左依次放入岩心盒内
(4)取心钻头一出井口,立即观察记录从钻头内流出来的钻井液油气显示情况和特征
(5)边出筒边观察岩心表面油气外渗情况;含油岩心,擦净表面,及时描述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含油岩心,采用无色玻璃纸包装封蜡;其他岩心用水清洗
(6)含气试验
将储集岩岩心浸入清水中,观察记录岩心柱面、断面冒气泡大小、产状(串珠状、断续状)、声响程度、持续时间、冒气位置个数及与缝洞关系,有无H2S味,冒油花油膜面积等,并用红蓝铅笔圈出其部位,用针管抽吸法或排水法收集气样
(7)记录岩心破碎、磨损情况7、岩心丈量 (1)岩心清洗后,应对好岩心自然断块的断面茬口,破碎的岩心按岩心直径大小堆好,严重破碎的岩心装袋,按岩心顺序合理摆放,恢复岩心顺序
(2)用红色铅笔和直尺在排好顺序的岩心上划出方向线,自上而下在每个自然断块上编排岩心号、标出指向岩心底部的箭头
(3)用钢卷尺沿方向线一次丈量岩心总长(精确到0.01m),岩心总长超过本次取心进尺或取心收获率低于取心质量标准时,及时分析原因
(4)每半米标记号,在方向线上半米、整米记号处用快干白漆涂成直径1cm的实心园,漆干后用绘图墨汁在实心圆中标明半米、整米数值
在该筒岩心的底端注明单筒岩心长度
8、岩心收获率 9、岩心的整理与保管  (1)岩心装盒:丈量后的岩心按井深自上而下、从左至右,依次装入岩心盒,并贴好岩心盒标签
(2)每筒岩心末端放置岩心挡板,贴上岩心底部标签
(3)岩心分块编号 按自然岩心段(破碎岩心一袋为一个自然岩心段)由浅至深依次编号,分块长度一般碎屑岩储集层不超过0.2m,泥岩、碳酸盐岩、火成岩及其他岩类不超过0.4m,并在每筒沿新的首尾填写该筒井段
用规格1.5cm×3cm的卡片填写,书写方向应同岩心标示箭头方向线方向一致
沿方向线贴在岩心自然断块或每个装破碎岩心袋子的中部
10、岩心描述分段原则 (1)一般岩性厚度≥0.1m,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含有物、油气水产状等有变化的均应分段;小于0.1m的层,作条带或薄夹层描述,不再分段
(2)0.05m≤厚度<0.1m的特殊层,如油气层、化石层及标志层或标准层均应分段;厚度小于0.05m的冲刷、下陷切割构造和岩性、颜色突变面、两筒岩心衔接面及磨光面上下岩性有变化均应分段
(3)含油气岩心描述应结合岩心出筒及整理过程中油气显示观察记录,综合叙述其含油气特征,准确定级
(二)碎屑岩岩心描述 1、定名原则:颜色+含油级别+岩性(三级定名) (1)按岩性成份含量定名50%≤含量,定岩石的基本名,以“××岩”表示; 25%≤含量<50%,以“××质”表示,写在基本名称之前; 10%≤含量<25%,以“含××”表示,写在最前面; 含量<10%,不参加定名,应描述; 含量均<50%,则采用复合定名原则,即把25%≤含量<50%的成份联合起来定岩石的基本名称(2)按颗粒大小分类(3)均一碎屑岩定名 主要粒径颗粒成份大于75%为均一碎屑岩,按主要粒径大小定名,如粗砾岩、粗砂岩
(4)不均一碎屑岩定名① 按主次粒径颗粒成份定名
细粒为主,粗粒次之,用“状”表示, 如粗砾状细砂岩,粗砂状细砂岩等
粗粒为主,细粒次之,以“质”表示,如细砾质粗砾岩、粉砂质粗砂岩等
主次粒级数量相差较大,次级用“含”表示,如含砾粉砂岩、含砂砾岩等
② 特殊矿物、特殊成份或特殊沉积结构,其数量大于15%或面积大于20%者,参加定名
如鲕状灰岩、含黄铁矿细砂岩、碳质中砂岩、凝灰质细砂岩等
(5)填隙物 杂基(粘土矿物、白垩土)及胶结物(灰质、云质、膏质、铁质、硅质)的合称
含量25%~50%者,参与定名,用“质”表示
如:泥质粉砂岩、高岭土质细砂岩、泥质细砾岩等;白垩土质细粉砂岩、白垩土质砂砾岩、白垩土质细砾岩;灰质中砂岩、膏质粉砂岩、硅质中砂岩、铁质细砂岩等
(6)有薄片鉴定的碎屑岩定名应参照鉴定报告
如含云细粒次长石岩屑砂岩、细砂质中粒岩屑砂岩、含砾粗粒火山碎屑砂岩等,其结构应与薄片定名吻合2、颜色描述干燥岩心新鲜面颜色
(1)单色:颜色均一,单一色调,色调的差别用“深”、“浅”表示,如 灰色中砂岩、浅灰色细砂岩
(2)复合色:两种颜色组成,次要颜色在前,主要颜色在后,如灰白色粉砂岩
(3)杂色:由三种或三种以上颜色组成,所占比例相近,如杂色细砾岩
(4)纵向上的颜色变化及色斑、色带的排列、分布情况
(5)颗粒较粗的岩石,写明矿物成分及胶结物原生、次生颜色
(6)含油气岩石,应区分原油浸染的颜色和本色,能看到的岩石本色应描述
3、碎屑成分 碎屑主要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及较老的沉积岩)风化产物及化学沉淀物、少量的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等组成
主要碎屑及矿物成份以“为主”表示,其余矿物成份分别以“次之”(25%~50%)、“少量”(5%~25%)、“微量”(1%~5%)、“偶见”(<1%)表示
有薄片资料的,碎屑成份按照鉴定报告,由多到少依次用百分数表示
4、结构 (1)包括一般粒径颗粒的主次或百分含量及最大、最小颗粒粒径
(2)颗粒形状 卵圆、扁圆、扁长、圆柱形等
(3)磨圆度 圆状:棱角已全部磨蚀
次棱角状:棱角较明显,有磨蚀现象
次圆状:棱角圆滑,已相当磨蚀
棱角状:棱角尖锐或有轻微磨蚀痕迹
(4)表面特征 裂纹、麻点、霜面、脑纹、风刺痕等
(5)分选情况 分选好:均一粒径颗粒含量大于等于70%
分选中等:均一粒径颗粒含量50%~70%
分选差:均一粒径颗粒含量小于50%
(6)有薄片资料的按鉴定报告描述颗粒大小、形状、表面特征、接触关系(点、线、面接触式或基底式)及分选等结构特征
5、构造 (1)层理 ① 分类 a 水平层理:厚度(细层、纹层)、界面清晰程度、连续性、层理面上的特征矿物(生物碎片、云母片、黄铁矿等)
b 波状层理:厚度、连续性、界面清晰程度、波长、波高及对称性
c 斜层理:厚度、连续性、界面清晰程度、粒度变化、顶角、底角、形态(直线或曲线)
d 交错层理:厚度、连续性、倾角、交角、形态
e 粒序层理:分选情况,由下而上由粗变细(正粒序)或由细变粗(反粒序)的变化规律
f 洪积层理:分选情况,垂向上粗细交替情况、层理面特征
g 透镜层理:厚度纵向变化情况,横向延伸情况
h 脉状层理:砂质交错层与暗色泥质薄细层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分布情况 i 韵律层理:纵向上粒级变化及重叠情况
j 沙纹层理:沙纹层厚、形态、对称性及叠加情况
k 均质层理:厚度、连续性、层理面特征、均质程度
l 平行层理:厚度、连续性、层理面特征、平行条纹(剥离线理构造)、冲刷痕及逆行沙波层理
m 变形层理:变形褶皱或包卷形态、大小,界面清晰程度及与围岩关系
n 其它层理,沙丘状层理、生长层理、羽状层理、攀升层理等形态、大小情况
② 层面特征:主要是岩层顶、底面上的构造特征
a 波痕:波高、波长、缓坡、陡坡的投影距离及沉积物粒度的变化情况 b 冲刷痕、压刻痕、侵蚀下切痕外形特征和分布情况
c 其它特征,如沙球、沙枕等的大小、形状
③ 颗粒排列情况 a 砾石排列:方向性、最大扁平面的倾向、倾角以及与层理的关系
b 砂粒排列:主要指细砂级(含细砂级)以上砂粒颗粒排列与成分、层理的关系及颗粒排列是否带韵律性特征等
④ 地层倾角:能分辩的层界应记录测量倾角
⑤ 擦痕:条纹形状、表面性质、表面粗糙程度和透明度
(2)其它构造:包括滑塌构造、斑块构造、虫孔构造、植物根系痕迹等
① 滑塌构造:构造层内外岩性变化情况,卷曲或揉皱的形状、大小,变形、撕裂或破碎程度、伴有小断层
② 结核、斑块:矿物成分、形状、直径、表面特征、内部构造与层理的关系和分布状况
③ 虫孔、爬痕、植物根系痕迹:形状特征和分布情况
④ 断层面、风化面:特征及产状
6、接触关系 指上下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接触界面特征等
7、孔隙、裂缝及孔洞 (1)孔隙 ① 类型(原生孔、次生孔),大小、密度、分布状态
② 充填物:颜色、成分、结晶程度、形态特征及填充程度
未充填:未经充填或充填后仍保留中缝、中洞以上的连通缝洞; 半充填:充填不紧密,有50%左右被充填,截面上可看到断续的缝洞; 全充填:全被次生或其他物质充填
(2)裂缝 ① 分类 a 按产状分类裂缝产状分类b 按宽度、洞径大小分类缝洞大小分类c 按开启程度分类 张开缝:缝内无或有较少充填物
半张开缝:缝内有充填物半充填
闭合、充填缝:缝间全部充填或闭合、无空隙,如缝合线、层间缝
② 宽度、长度、密度、分布状态
③ 表面性质 粗糙、光滑、平整、镶嵌等
④ 充填物 ( 见空隙充填物)
⑤ 充填程度 ( 见空隙充填程度)
(3)孔洞(4)统计项目 ① 有效缝:相互连通裂缝的条数,单位为条,保留整数
② 缝合线:对应岩心段缝合线的条数,单位为条,保留整数
③ 裂缝总条数:充填缝、张开缝、半张开缝、层间缝和缝合线等缝总数,单位为条,保留整数
④ 缝(洞)密度:岩心柱面上的缝(洞)总数与岩心缝洞发育段长度的比值
裂缝密度,单位:条/m
洞密度,单位个/m
图板目测面洞率
⑤ 裂缝开启程度:张开~半张开缝数与裂缝总数之比,单位%
⑥ 连通情况:未充填~半充填相互连通缝洞数与缝洞总数之比,单位%
B、按充填情况分类 空洞:洞内无或有较少充填物
半充填洞:洞内被部分充填
充填洞:洞内被全部充填
② 产状:大小、密度、分布状态
③ 充填物 (见空隙充填物)
④ 充填程度 (见空隙充填程度)
8、胶结情况(1)胶结物成分:泥质、灰质、云质、膏质、白垩土质、泥灰质、高岭土质、铁质、硅质、凝灰质等
(2)胶结物含量:大于10%定为较多,小于10%定为较少
(3)胶结程度 ① 坚硬:一般为铁质、硅质胶结,用锤击不易敲碎,断口棱角锋利
② 致密:一般为灰质、云质、膏质胶结,锤击较易碎、断口棱角清晰
③ 中等:一般为泥质或少量灰质、云质、膏质胶结,胶结物较少,锤击较易碎,能掰开
④ 疏松:一般以粉砂质、白垩土质、高岭土质或少许泥质胶结,用手指能搓成粉末状,甚至岩心取出后即成散沙状
9、化石及含有物 (1)化石 ① 种类:一般指出大类,有古生物鉴定资料可定出属种
② 形态:外形、纹饰和个体大小
③ 数量和分布情况:用丰度表示相对含量多少,用个别、少量、较多、丰富表示
分布情况有杂乱分散、顺层面富集、成层等表示
④ 保存情况:完整、较完整、破碎
(2)含有物 ① 自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晶体:矿物成份、外形、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分布情况
② 自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脉体:矿物成份、脉体宽度、延伸情况、分布情况
③ 包裹体、结核、气孔等:大小、形状、矿物成份、充填程度及其与层理的关系等
方法(岩心情况砂岩特征细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