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八号探秘人编辑|八号探秘人前言霍洛维兹的《骷髅之舞》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和创作特点的音乐作品,展现了霍洛维兹的深厚音乐造诣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这首作品充满了音乐上的对话和交互,以其旋律动听、节奏明快以及丰富多彩的和声变化而著称在演奏技巧方面,《骷髅之舞》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表现力,作品中存在复杂的手指技巧,对演奏家的手部灵活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挑战,本文主要探究霍洛维兹的《骷髅之舞》创作风格与演奏特点,分析霍洛维兹的演奏作品分析霍洛维兹改编的《骷髅之舞》,还原了原曲中的大部分内容,以两个主题为基础,不断进行变奏发展,首先,在引子部分结束之后,主题开始之前,有一个经过乐段(20-59小节),由两只手交替演奏三全音及纯音程三全音本身即为不协和音程,而纯音程与三全音之间又构成了一个隐藏的不协和音程,制造出冲突的音响效果,渲染出了卡萨里斯诗中所描写的恐怖气氛第一主题(60-75小节),这一主题最初出现在低声部,接着转移到了中声部,表现出被死神从墓地唤醒,跟随着死神奏出的舞曲跳舞的骷髅由少变多的情景第二主题(76-91小节),紧接着第一主题出现的第二主题,位于高声部,相比于第一主题,第二主题更加富有流动性,象征着诗中所描写的,骷髅们身上的裹尸布随着舞动而摇曳的景象关于《骷髅之舞》的主题,普遍的认为是,第一主题为骷髅的主题,第二主题为墓地的主题,第一主题是骷髅们的视角,在听到死神的召唤后,从坟墓中出来跳舞,第二主题是死神的视角,用小提琴奏着舞曲,为骷髅们伴奏着,并欣赏着骷髅们的舞蹈两个主题不断交替变化出现,将全曲推向高潮,另外,乐曲还采用了中世纪圣咏《愤怒的日子》的曲调,《愤怒的日子》在基督教安魂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常常被引用在乐曲的重要位置,代表着宗教、死亡、神秘等等浪漫主义时期之前,《愤怒的日子》只被用在宗教音乐中,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在自己的作品《幻想交响曲》中引用了《愤怒的日子》并对其进行了一些改编,使其在节奏上有了明显的改变,原本方整的节奏型被改编成了类似于切分的节奏型《骷髅之舞》引用《愤怒的日子》的旋律,并且沿用了柏辽兹改编后的节奏型,这种节奏型更符合作品本身三拍子的节奏,并且,这种节奏型更能表现出三拍子舞曲的律动感,非常符合骷髅们在黑夜里跳舞的情景作品的创作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李斯特与霍洛维兹版《骷髅之舞》的钢琴谱,发现李斯特在改编时,纵向展开的音程及和弦较多,霍洛维兹在改编时,用单声部的旋律线代替了部分和弦,或者删去了一些八度音,使横向发展的旋律线更加突出例如,在引子部分,霍洛维兹将李斯特所写的震音替换成了琶音,霍洛维兹将八度音删去,使同时进行的两条旋律线更加突出经过句的使用,霍洛维兹删去了李斯特版本中的一些经过句,在李斯特的版本中,一些经过乐段中有重复的乐句或材料,霍洛维兹就将这些删去了,使经过乐段变得更加精炼,例如,在尾声部分,霍洛维兹删去了李斯特版本中的一些三连音织体节奏的选择,霍洛维兹对左手织体的节奏进行修改,使乐句更具动力性,例如,再现乐段中,霍洛维兹将李斯特版本中的左手织体由二分音符加四分音符改成了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组合霍洛维兹的改编曲《骷髅之舞》,二次改编自李斯特的钢琴版《骷髅之舞》,将圣桑的同名交响诗移植到钢琴上演奏,总结其创作风格,改编时尊重原作,霍洛维兹在改编时,完整保留了交响诗中的两个主题,以及《愤怒的日子》的旋律同时,乐曲的整体段落安排也遵循了原作,改编的独特性,霍洛维兹在改编时,将引子、乐段结尾的经过句等进行了扩充,使钢琴演奏时可以更加充分地渲染气氛,同时,删去了一些材料相同或近似的乐句,使整首乐曲更加利落另外,霍洛维兹去掉了李斯特版本中的一些和弦及音程,突出了横向发展的旋律线并且,改变了一些织体的节奏型,突显了舞曲的特点,注重技巧性,霍洛维兹的个人喜好及听众的偏好,导致他的创作一直都有着高难度的技巧性,《骷髅之舞》也不例外乐曲对手臂的力量、手指的灵活度及清晰度都有较高的要求,霍洛维兹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的规则,对《骷髅之舞》进行改编,给作品打上了强烈的个人烙印霍洛维兹演奏的《骷髅之舞》霍洛维兹既是《骷髅之舞》的改编者,同时也是演奏者,力度与音色的控制力度与音色在音乐演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演奏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笔者将根据段落的划分来分析霍洛维兹在演奏中的力度及音色控制引子部分,霍洛维兹演奏的十二个re没有明显的力度变化,但每组颤音可以清晰的听到先渐强后渐弱的变化,琶音部分开始渐弱,最后一个和弦回到强A段,引子部分的和弦干脆有力,第一主题十分轻巧,第二主题连贯流畅,声音厚实,霍洛维兹的演奏特别注重左手的旋律线以及低音的突出,在一定力度范围内进行强弱变化,有些力度变化极其细微但可以清楚地被听辨出来B段,本段由多条旋律线构成,霍洛维兹演奏的各个声部的旋律线都十分清晰这段手指的跑动很多,霍洛维兹的演奏颗粒感更强,同时,乐段间有力度对比,A’段,整个再现乐段都用了较强的力度演奏尾声,连接尾声和再现段的和弦,霍洛维兹并没有突出这个和弦,从518小节开始有明显的加强,结尾处自然渐弱,最后声音消失演奏速度的把握作品的演奏速度,对于乐曲情绪的表达及风格等都会产生影响,研究乐曲演奏的速度也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研究演奏时间,可以间接了解演奏家的演奏速度,为了能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以下为三位演奏家的演奏时间列表: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阿布杜瑞莫夫演奏时间最长,接下来是霍洛维兹,演奏时间最短的是王羽佳,引子部分,霍洛维兹演奏得最慢,阿布杜瑞莫夫演奏得稍快一些,王羽佳演奏的最快,阿布杜瑞莫夫的琶音演奏得比另两位演奏家更慢一些A段,三位演奏家在演奏本段时,用时相差不多,霍洛维兹和阿布杜瑞莫夫比王羽佳稍快一些,但在乐段内部的速度有所区别,阿布杜瑞莫夫开始时演奏速度较慢,进入主题后稍稍加速,随后速度较平稳,128小节时加速,160小节回到原速王羽佳的演奏整体速度都比较快,演奏第二主题时速度较为自由,并且每个乐段间没有明显的速度变化,比较平稳,霍洛维兹开始时速度与阿布杜瑞莫夫几乎一样,进入主题后速度稍稍减慢,第一主题再现时,有所加速B段,王羽佳的演奏速度最快,阿布杜瑞莫夫最慢,在这段中,三位演奏家的演奏速度都较为平稳,没有明显的速度变化,A’段,阿布杜瑞莫夫整体速度适中,491小节开始渐快,霍洛维兹开始时速度是最快的,但在470小节开始略微渐慢,491小节开始稍作渐快尾声,阿布杜瑞莫夫的演奏时间最长,与另两位演奏家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以下乐句的演奏,阿布杜瑞莫夫选择了较慢的速度,而王羽佳及霍洛维兹演奏速度较快演奏中踏板的使用也是十分具有个性的部分,同一个演奏者在每次演奏相同曲目时使用的踏板都会有所差异,不同演奏者在演奏时使用的踏板更是不尽相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霍洛维兹在踏板的使用上十分小心慎重,特别是在和弦较多的乐句,常常是只在个别和弦上使用短促的踏板,来起到连接或者突出的作用,另外,在一些需要烘托出气势的乐句会使用踏板来帮助渐强霍洛维兹本人对于踏板的使用是十分重视的,他在演奏这部作品时所使用的踏板与在乐谱上看到的踏板标记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在演奏中要根据声音的效果做出适当调整,霍洛维兹在将近四十岁时演奏了这首作品,他的演奏透露着沉稳,而又充满激情长期身处异乡的孤独,以及后来面对婚姻及刚出世女儿的焦虑,使霍洛维兹成了一个特别敏感的人,这也间接导致他的演奏音色多变,踏板的使用也十分精准,他的演奏力度范围宽阔,速度稳定,极少使用自由的速度霍洛维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将诗中描绘的画面呈现了出来,他的演奏既有娴熟的技巧,又很好地表现出了乐曲想要传递的情感,同时,透露出了自己独有的特点,这是在演奏中最有价值的地方演奏方法建议演奏速度的选择,演奏的速度不需要太快,选择可以从容演奏的速度即可,霍洛维兹本人演奏时速度也并不快,需要注意的是乐段之间的衔接要自然,过于明显的速度变化会使演奏听起来不够流畅,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子部分,十二个代表钟声的re不需要明显的渐慢另外,在尾声部分,快要结束时,可以不采用太多的渐慢,而是演奏出一种急切地想要结束的感觉,这样比较符合诗中所描写的,骷髅们在黎明即将到来时,互相推搡着四处躲窜的情景演奏力度的把握,当几条旋律线交织在一起时,注意清晰地演奏出主要的声部,应该特别注意低声部的音,低声部可以帮助体现出舞曲的律动,另外,可以恰当地利用重音来增加乐曲的生动性踏板的使用,演奏时避免死板地按照谱子上的踏板标记来进行,不同的演奏环境、钢琴等,都会影响踏板的效果,演奏中仔细听辨声音的变化十分重要,慎重地使用踏板,特别是声部较多的乐段,可以使用半踏板,或者不使用踏板思考在演奏中的重要性,霍洛维兹一直强调,不要简单的模仿,要有自己的发展及变化,不同的演奏家在演奏相同乐段时也会采取不一样的方式演奏,所以在演奏时也不要刻意地模仿演奏家的演奏,而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与理解笔者观点笔者认为,《骷髅之舞》是一首非常吸引人的音乐作品,它融合了欢快与神秘,恐怖与活力,是一幅美丽又奇特的音乐画面,霍洛维兹在这首作品中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才华,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和对民间元素的巧妙运用,创造了一种令人难忘的听觉体验在演奏方面,这首曲子对演奏家的技巧和表现力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演奏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通过巧妙的技巧和情感传达,将听众带入这个神秘的世界,使人沉浸在幻想与现实的交织中,展现了音乐的魅力与魔力参考文献[1]刘纯.霍洛维茨的钢琴改编曲.艺海,2007.[2]朱雅芬.钢琴大师谈钢琴演奏.钢琴艺术,2007.[3]高嵩.圣咏《愤怒的日子》的特征与运用.枣庄学院报,2012.[4]林育.真正的大师——霍洛维兹.钢琴艺术,1998.[5]马慧元.闲话霍洛维兹.钢琴艺术,2009.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