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纵观世界潮流,现在的信息传播已经进入了自媒体(we media)时代(赵前卫和马缘园,2014),即公民以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的信息。自媒体的公民信息“淹没”了传统媒体信息。自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是平民化、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微内容(microcontent)、交互强、传播快等,其表现形式如博客(blog)、微博(microblog)、微信(wechat)、贴吧(post bar)、电子公告服务(BBS)(申金霞,2012;相德宝,2012)。显然,与自媒体相比,当前作为地理空间信息载体的地图则共性强、制作门槛高、内容多、更新难、传播慢,不能满足自媒体时代大众对地理信息传播的需求。10 年前甚至更早,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在学术界掀起了研究和建设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热潮,在4D[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产品之后提出了全空间信息系统的构想。学术界和产业界都追求在地图上表达的地理信息大而全,这种趋向导致地图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对于使用地图的个体而言,其并不需要海量的地图数据,每次需要的只是地图上很小的区域和数量很少的要素。大而全的地图数据对个体用户而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信息的冗余,干扰了用户快速获取真正需要的信息。大而全的信息使地图的符号化表达变得困难,而且海量的信息使地图的传输速度变得缓慢,给用户使用地图带来了不便。为了克服传统地图的这两个缺陷,笔者于2014 年提出了微地图(WeMap)的概念,并带领团队对微地图进行了近10 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从传统地图在制作、传播上的缺陷出发,提出了微地图的概念,定义了微地图的内涵,给出了微地图的分类体系,阐述了微地图的特点。微地图概念为了适应自媒体时代的信息需求,地图在制作上应有大众用户的实时参与(平民化),在内容上不必追求大而全(微内容),在分发和传播上需要及时、方便、快捷(速度快),在信息传播时不但要具有由点到面的“广播”功能,而且要具有由点到点和由面到面的“互播”功能(能互播)(张莉琴和万春晖,2014)。由是观之,在自媒体时代,地图的概念与微博、微信等非常一致,故而本书(文)中把它命名为“微地图”(WeMap)。微地图可以简要定义为一种面向平民大众的“草根”地图,其精度等数学基础要求不高,制作者无须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地图用户也能够随时参与地图制作,地图可以像微博、微信一样在个人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上方便、快捷地交互传播和应用(闫浩文等,2016)。简而言之,微地图与传统地图相比的主要区别有两点:①微地图的信息传输主要是像微信一样在个体之间进行点对点的互播(当然也可以广播),而传统地图的信息传输基本限于广播式的传播。②微地图制作要求低,内容以满足“本次”需要为标准,其用户和制作者没有明确划分;而传统地图的制作者和用户界限清楚,对地图制作者的专业素质要求高,地图内容一般大而全,且特别强调地物、地貌及专题要素在地图上表达的数学精度和标准化程度。提出微地图的目的是使电子时代的地图成为一种普泛化的自媒体形式,作为真正面向大众的地图,在人们的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地理学第二语言的作用,以其小、快、灵的特点弥补传统地图在应用中的不足。2. 对微地图用户进行建模是微地图制作和传播的基础。分析了微地图用户的构成、分类、特点,提出了微地图用户的建模方法、用户关联规则的挖掘方法、微地图用户模型的设计与实现方法等。3. 微地图符号是微地图的语言。给出了微地图符号的特点,阐述了微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由此给出了微地图符号的制作方法,包括普通符号的制作方法和个性化符号的制作方法。▲ 校园导航地图首先,以入学新生作为微地图的用户,分析他们需要校园内哪些地理要素作为指引,采用用户模式,选择形状、色彩、注记变量来进行符号设计。其次,分析在白天自然光照充足的环境模式下色彩变量的表达:路线、目的地等主要信息用亮色系、大尺寸来表达;路标等辅助信息用浅色系、小尺寸来表达。最后,根据地物模式对所有符号进行模块化的设计。以相同的方式,对制图表达对象按一级要素、二级要素、次要要素的分类进行色彩、形状变量的设计表达,以此步骤设计一张可以满足他们报到需求的微地图,最后得到以新生入学报到流程为例的校园导航微地图(a)。4. 重点研究了微地图的手绘制图、手势制图和语义制图的制作方法,这三类是可以快速进行微地图制作的方法。5. 提出了微地图个性化传播的核心问题,介绍了推荐系统及其基本架构、原理,以及微地图冷启动推荐的解决案例。6. 提出了微地图几类典型的应用,包括微地图地标辅助寻路、微地图导航辅助寻路、微地图灾害救援等。7. 提出了微地图平台系统的功能设计和实现方法,包括微地图平台的需求分析、界面与功能设计、总体架构等。▲ 微地图平台系统是微地图功能的直接载体,是用户可以方便、快捷、高效绘制和传播微地图的重要保证。微地图平台包括主页(地图作品展示)、微地图广场、微地图绘制、个人中心和消息5 个主题功能。以上成果构成了《微地图》(闫浩文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3)一书的核心内容,分别由闫浩文(第1 章、第2 章、第3 章、第8章)、王卓(第4 章、第7 章)、马文骏(第5 章)、王小龙(第6 章)撰写完成。全书由闫浩文进行统稿工作。本书的出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1930101)、面上项目(编号:41671447)、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编号:YDZX20216200001803)、甘肃省高等学校产业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22CYZC-30)和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联合资助。本文摘编自《微地图》(闫浩文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3)一书“前言”,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