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6月8日中央电视台对成都大蒜产业进行了报道这是继今年2月以来中央电视台第二次报道成都大蒜我院大蒜课题组专家连续2次作为特邀嘉宾对成都大蒜及其产业发展进行了介绍,在展示成都农林人的风采的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大蒜产业在“成都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中的重要价值。成都大蒜在不与水稻争地的前提下,能达到全年亩“千斤粮万元钱”目标,既能实现当地稳粮增收,也能对周边省市产生明显的辐射带动效果。我院作为成都大蒜产业主要科技支撑单位,坚持立足成都、面向全国,聚焦“种、技”融合发展,着眼绿色生态种植,扎根田间地头,数十年如一日、一代接着一代干,持续推动了我市大蒜产业的健康发展。立足岗位职责,摸清家底搞科研立足成都摸清大蒜产业底数我院大蒜课题组起缘于2000年,从十五以来,一直是四川省育种攻关与创新团队的岗位依托单位,厘清全市乃至全川及周边省市的大蒜底数意义重大。目前全省大蒜种植面积40万亩,年产蒜薹15余万吨和蒜头45万吨,年总产值可达68亿元;成都大蒜种植面积约20万亩,年产蒜薹9.5万吨和蒜头28万吨,年总产值可达3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0%、63%、62%。立足全局掌握比较优势成都蒜薹每年2-4月上市,较全国主产区提前1—2个月,巨大的时间差带了高价值与高需求,在我院研制的生物保鲜技术的加持下,既能满足本省市场需求,还能行销20多个省市和东南亚地区,不断放大“尝鲜”价值。立足生产挖掘独特优势经过20余年的不断努力,目前成都已成为全国最大“早熟苔蒜”“独头蒜”和“苗用蒜”的种子生产基地,前端优势明显。近年来我院指导彭州、郫都、温江、新都等地编制大蒜相关标准,塑造出隆丰大蒜、温江大蒜、德源大蒜和新都蒜苗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使“成都蒜种”成为全国各地产区的首抢目标,目前保供云南、山东、江苏等省,面积达80余万亩,占全国供种面积6.6%左右。常怀忧患意识,聚焦问题搞科研选、提结合着力破解大蒜品种退化问题主动收集整理全国各地知名大蒜种质资源20余份,选育审定成蒜早2号、成蒜早3号和成蒜早4号3个早熟品种,产量提高18%~37%,推广面积达10万余亩。率先在全省开展大蒜脱毒技术与脱毒大蒜的繁育技术攻关,对温江大蒜等提纯复壮,筛选出最适合独头蒜生产的大蒜品种——温江红七星,已成为全国独头蒜生产基地云南的首选用种。技改先行着力破解连作障碍一种作物长时间的连作会产生土壤障碍、病虫害多发、化肥农药过量等问题。我院组织大蒜专家深入研究连作障碍原因,重点分离鉴定病原菌、研究虫害发病规律、防控土壤连作障碍等。经多年努力,研发了“大蒜双减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编制了“大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向全省推广应用。目前可实现蒜薹和蒜头平均亩产878公斤、增产12.6%,减少农药施用3—7次、减药30%—50%、节本200—400元,蒜薹经严格农药残留检测均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大蒜“黑头病”)(大蒜“黑头病”防治效果)模式创新着力破解成本过高大蒜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劳动力成本亩均4000—6000元,占总成本一半左右。结合实际,我院探索建立“科+政+企+农”示范推广模式;研制了“大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编制了“温江大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基本实现了整地、播种、综防、收获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生产;近年来在彭州、温江、什邡等地建立示范基地6个,推广面积达5万亩,亩均节约人工成本900余元。(机械化播种现场会)胸怀历史担当,立足长远搞科研持续开展品种选育与提纯复壮全面构建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体系:利用收集的品种资源,生物育种与传统育种相结合,促成优异性状的多基因聚合,选育高产多抗新品种;着眼本土名优品种进行提纯复壮、脱毒培优,应用大蒜快速繁殖技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示范推广。持续擦亮成都蒜种基地的金字招牌开发应用大蒜品种分子标记“指纹图谱”鉴定技术,打造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独特“身份证”;应用“指纹图谱”快速鉴定大蒜品种的真实性,为种子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市场良性发展,提高成都大蒜蒜种质量和市场形象,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支撑大蒜绿色生产进一步研究改进“大蒜双减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技术”;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召开现场会培训会、田间技术指导、印发技术资料、媒体宣传等措施,加快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面源污染,守牢“蒜苗回锅肉”“泡蒜”等四川特色菜中一抹清香的食品安全。(大蒜双减生成技术示范)(温江区大蒜机械化收获现场会)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