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历史幼学琼林(律令类书自己的的人急急如律令)「幼学琼林 声律启蒙」

原创 南郭刘勃 轶闻掌故类的蒙学书还有许多种,但最终影响力最大的,是明代人编写,清人又反复增改和注释的《幼学须知》,也叫《成语考》《故事寻源》《幼学琼林》等等,以下统称《幼学琼林》
唐德宗的时候,设琼林库,收藏天下贡品,因此“琼林”就有宝藏的意思
宋朝皇宫里有琼林苑,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称为“琼林宴”,因此这两个字,又含着未来会高中的好彩头
这书的作者也有两说
一说是程登吉,这人没什么名气,只知道是明末的人,没有考取功名,只是在家乡教教书,大约是为了教学需要,编写了这部《幼学须知》
没想到到了康熙年间,本地巡抚发现了他的著作,非常欣赏,刊刻推广,结果大受欢迎,“流布逾万数”,今天教辅书印一万册,也不算太多,但古代这是个了不起的数字另一说是丘濬,这位今天也许知道的人也不多,但当年名气可就大了,一般评价是明代中期思想学术大家,孝宗皇帝御赐的“理学名臣”,更被誉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
根据前面提到的原则,排除掉名气大的,所以《幼学琼林》的作者应该是程登吉
当然,学术界有比较详细的考证,也是这个结论,我们这里就不介绍了
《幼学琼林》的优点很多
——当然,价值观与今天不合的地方,总归是有的,这个不能强求
何况它讲价值观的内容相对比较少,因为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那么严重
我们只说长处:第一,编排相当合理、清晰:《幼学琼林》版本很多,字数不同,大抵是两三万字的篇幅,大概是几千个知识点
看下最常见的四卷本的目录,可知其大概分类: 卷一天文 地舆 岁时 朝廷 文臣 武职卷二祖孙父子 兄弟 夫妇 叔侄 师生 朋友宾主 婚姻 妇女 外戚 老幼寿诞 身体 衣饰卷三人事 饮食 宫室 器用 珍宝 贫富 凶丧卷四科第 艺术 文事 讼狱 制作 释道 鸟兽 花木 这33篇的分类模式,很有历史渊源
古人编书,如果是把很多书汇总到一起,那就叫“丛书”,最著名也规模最大的,就是按照经史子集分类的《四库全书》
还有一种,是按照知识点来分类,把前人的著作里,和某个知识点相关的内容抄到一起,分类编排,这就叫“类书”
著名的大型类书,如唐朝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宋朝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古今图书集成》
当代学者概括说:“好的类书要求分类体系严密,资料网罗宏富,摘引词句篇段应严格依原文,各条引文应明确出自何书何卷何篇
”显然,做研究,类书是非常有用的,低俗点说,则平时要卖弄学识,家里备一套好的类书,也很容易做到张口就来还大致不错,给人一种博览群书的错觉
《幼学琼林》不是类书,因为它不抄原文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知识,但它利用了类书的分类方法
所以面对不那么关心材料出处的人民群众,要显得特别有学问,熟读《幼学琼林》也就足够了
古代民谚说:“读了《幼学》走天下”,就是在说这种效果
对今天的人来说,粗略了解古人的知识体系,它也仍然是不错的入门书
第二,介绍哪些知识,它的选择也很有技巧
简单说就是,知识总量的把控,内容深度的调节,怎样对老百姓而言既显得经典高端又足够亲近日常,分寸拿捏得都很见功夫
如开篇“天文”有这么几句: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
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
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
这里面,只有螮蝀是冷僻字,商羊是一种鸟的名字,望文生义可能误解,别的都很好懂
为什么把旋风称为作羊角,给闪电起名雷鞭,即使不知道前者出自《庄子》,后者出自《淮南子》,也会觉得很生动形象
后面四句,都有相关的神话传说,霜、月、雷又都是自然界中大家所熟悉的
教师讲解字句时顺便说说故事,很容易吸引大家的注意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一句,这里顺带解说一下
朝廷的正式法典叫作律,单行的政策法规叫作令,汉代的诏书或檄文,往往以“如律令”或“急急如律令”结尾
秦汉时代,各种民间巫术也非常仰慕朝廷的权威,所以作法的时候,也喜欢学舌念叨“急急如律令”
道教正是这个时代产生的,而且和民间巫术之间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也很热爱这个口号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律令在世俗社会中的地位大为下降,“急急如律令”这个词在政府公文中也不再使用,但在道教术语里却保存下来
正因为律令已经不那么吓人了,道士们就有了重新解释这个说法的必要,于是就发明了这个故事:周穆王时代有个叫律令的人,死后成了雷部行动最快的小鬼
就是说,后人看见“急急如律令”,按字面理解认为是要火速按照律令执行的意思,其实是符合秦汉时的本意的,说“律令”是小鬼的名字,反而是后起的段子
但《幼学琼林》这样的书,主要功能当然为聊天时提供听起来有学问的段子,所以它说“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不算缺点
又譬如“夫妇”一篇: 夫谓妻曰拙荆,又曰内子;妻称夫曰藁砧,又曰良人
贺人娶妻,曰荣偕伉俪;留物与妻,曰归遗细君
受室即是娶妻,纳宠谓人娶妾
正妻谓之嫡,众妾谓之庶
称人妻曰尊夫人,称人妾曰如夫人
结发系是初婚,续弦乃是再娶
妇人重婚曰再醮,男子无偶曰鳏居
如鼓瑟琴,夫妻好合之谓;琴瑟不调,夫妇反目之词
牝鸡司晨,比妇人之主事;河东狮吼,讥男子之畏妻
丈夫对别人提到自己的妻子,应该怎么称呼,妻子对别人提到自己的丈夫,又应该怎么称呼
后面还有别人娶妻,你应该怎么祝贺;别人家庭不和,应该怎样委婉的提及;家里女人说了算,应该怎么说;丈夫怕老婆,又该怎么说……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碰到的情况,《幼学琼林》教你一个书面一点的说法
生活当中,很多时候都是要讲礼数的
所谓“礼数”,就是要陌生化,要和日常生活中自然舒适的状态拉开一点距离
上面这些知识,算不得深奥,但在努力上进追求体面,想让自己显得有点文化的平民那里,却是挺有高级感又不至于让人听不懂的
从《幼学琼林》的这些特征看,他的作者当然也是生活在乡村,没有功名,却有丰富的发蒙教育经验的民间文人为合理
高高在上的“理学名臣”、“一代文宗”,即使有心俯就,也很难刚好踩准这些点
第三,和内容选择相应的,《幼学琼林》的文字,也很“便于初学”
这书行文流畅,非常通俗易懂
大声朗诵,会觉得朗朗上口,当贯口活儿使,更是非常过瘾
不妨拿第一篇《天文》开头几句,和《兔园册》里相似内容对照阅读:《幼学琼林》:“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兔园册》则是:“夫以玄黄质判,偃伏刑殊,元气轻而上腾,阴气凝而下薄
”《幼学琼林》:“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兔园册》则是:“曦光散彩,禀阳气而成形;娥魄凝晖,感阴灵而为质”唐朝人写的那本因为流行而被鄙视没文化的《兔园册》,比起《幼学琼林》显然程度深太多了
一般介绍《幼学琼林》的书文章会说,这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
众所周知,所谓对偶,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反,对应位置上词词性一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而含义相关
古人写文章,有时候是为了对仗、押韵,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比如为了和班固对仗,司马迁常常被截头称为马迁,还有个著名的段子是,有人献诗给领导,其中有一联是:“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
”领导看了也很同情,这人赶忙解释,其实兄弟俩只死了一个,之所以这么写,“只图对属亲切耳”
《幼学琼林》完全没这个毛病,它很少会以辞害意
一来它句子长短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这对事情说清楚显然是有利的;二来如果实在对不工稳(其实换高手文人,有时并不难),它也就算了
当然可以说它是全书对仗的,但有时比最宽的宽对,还宽出几条高速公路去
随便引两句:
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
显然,本书并不介意上下句使用相同的字,“所见甚稀”和“畏惧过甚”,完全对不上
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
“出没”不能对“七夕”
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傅说死,其精神托于箕尾
这,只能说上下句字数是相同的
对仗图个仪式感,对于古代的老百姓,这种程度的仪式感搭配着大量知识点,也就很够用了
今天对传统文化只想有个一般性了解,拿本《幼学琼林》翻翻,也是不错的选择
而且,其实读通《幼学琼林》,也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因为它虽然哪个领域都不深,覆盖面却很广
不善于查资料的话,碰到自己的知识盲区,解释起来很容易出错,至少市面上常见的《幼学琼林》,许多注释都有这样那样奇奇怪怪的错
如果想要去参加科举考试,写应制诗八股文,《幼学琼林》这种水平的对仗,显然是不够用的,而且这种调性,肯定会被认为油滑
那就需要用到另外一类蒙学书
尘埃历史幼学琼林(律令类书自己的的人急急如律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